李紅鳳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7-0246-02
化學教學正在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廣大的化學教師響應積極,他們認真理解新的化學課程觀,學習新教材,逐漸樹立起了新的化學教學觀。教育心理學指出:構成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對學習產生的直接興趣。初三化學是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如何在這個階段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教師而言,發(fā)現(xiàn)問題、并從問題和困惑中去尋求解決的辦法是自身提高工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而要走通這條途徑就必須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探尋失敗的教訓!這些年我在教學工作中的反思有以下幾點:
1.巧設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激烈奇幻、生動鮮明的化學反應現(xiàn)象很容易吸引住學生。但很多課時沒有實驗,不能充分發(fā)揮化學課實驗教學的優(yōu)勢,怎么辦?我個人認為:有部分課實驗雖難以設計,但可巧設學生活動。例如我在講"原子的形成"時,我選擇衣著相近的四位學生充當氫原子,另選兩位衣著相近但但和前一組顏色不同的學生充當氧原子,讓他們先組合成兩個水分子,我假裝通電,讓他們重新的組合,組合成兩個氫分子和一個氧分子,模擬了電解水的整個形成過程,然后我另選別的學生用同樣的方法模擬了氧化汞受熱分解的過程,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提高了,也明白了化學變化的本質是原子的重新組合,同時也記住了對應的元素符號。學生嘗試后,對本節(jié)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進而原子的概念學生也就不難理解了。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化學用語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興趣消失。
2.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生活中的很多現(xiàn)象都可以用化學來解釋。而學習化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即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生活化的化學教學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即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真實感受化學反應,掌握化學知識,理解化學原理,達到真正應用在生活中。例如,"鐵釘生銹"是在生活中常見被大家所熟知的一種現(xiàn)象,但鐵釘為什么會生銹呢?或者在什么情況下更容易生銹?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做實驗來解決,首先分析生銹所需要的條件,然后總結化學原理,通過對原理的認識解決這個問題。在學生自己動手的過程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及時為學生解決遇到的難題,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使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識,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實踐操作能力。
3.通過科學實驗,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
書本上一些抽象的實驗原理很難通過語言來講活,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有感情的、充滿心理活動的學生,因此,枯燥抽象的實驗原理和圖片很難讓他們參與教學活動,設計一些更為直觀的實驗教學則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易于接受的平臺。例如,在講述"金屬鈉的性質"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取一盆清水,用鑷子夾取存放在煤油中的金屬鈉,將金屬鈉置于水中,金屬鈉浮在水面,熔成閃亮的小球,并向各個方向迅速游動,同時發(fā)生嘶嘶的響聲,結束后往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變?yōu)榧t色。然后,向學生提出為什么鈉會在水面上游動?產生了什么氣體?最后溶液中為什么會呈堿性?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并匯報成果,最后說明實驗原理——鈉的密度小,反應放熱;鈉的熔點低,反應有氣體生成,生成的產物呈堿性,生成的氣體是氫氣,堿性物質是氫氧化鈉。通過得出"鈉與水反應"的性質、現(xiàn)象、化學方程式,克引申到如何驗證氫氣,氫氧化鈉的性質等。又例如,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之后溶液的體積小于100ml,這時學生就難以理解了,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可以準備50ml黑豆和50ml小米,讓其混合之后,學生就可以觀察到小米進入黑豆之間縫隙后總體積小于100ml了,通過宏觀的觀察將微觀的反應解釋出來,學生便能理解分子與分子之間存在間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融合后體積就變小了?;瘜W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獲得更多的實驗知識與技能,化學實驗不再是簡單的訓練某個技能或驗證某個知識。同時新教材不再劃分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間讓教師創(chuàng)造性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實驗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物質,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初步學會化學研究的實驗方法,在實驗過程中動手動腦,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4.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率
實踐證明,根據(jù)教學需要,給學生分配實驗興趣小組,為學生搭建展現(xiàn)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擁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總結實驗現(xiàn)象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意識,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是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多呈現(xiàn)"權威——服從"的師生關系,教師在課堂在占了絕對的主動,而學生卻處于被動的位置,即便有發(fā)言機會,也是順著教師的思路思考,缺乏自主意識,阻礙學生思維的拓展,更甚者絕大多數(shù)學生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導致學生無法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不利于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教師要鼓勵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布置學習任務,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其中,共同學習,共同討論,在小組內,學生沒有心理負擔,不必擔心出錯出丑,于是敢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思維碰撞,長短互補,不但活躍課堂氛圍,同時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教師要合理分配有限的課堂時間,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配學習小組,重新組織學習內容,加強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同時,教師也要放低姿態(tài),融入到學生之間,聆聽學生的心聲,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5.多媒體整合教學方式,提高化學課堂教學效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與探究活動。多媒體是一種圖文并茂、聲形兼?zhèn)涞默F(xiàn)代化教學技術,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促使他們對化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當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以后,如果沒有采取恰當?shù)拇胧┻M行保護和維持,學生的興趣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例如,在初中化學知識中存在三個關鍵點,即:重點、難點、弱點,如果教師對這三點內容處理不當,容易導致學生失去對化學的興趣感。此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變無形為有形、變無聲為有聲,有效補充課本信息,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化解教學難點和弱點。
綜上所述,正面教學的目的和恰當方法是幫助學生抵制假丑惡、提高真善美的能力,是教育與價值取向的結合,通過正面的教學來傳達學生對化學知識、科學智慧的正確認識,實現(xiàn)化學教學對學生的導向作用,體現(xiàn)教育的價值。通過正面的方式傳達科學的智慧,同時也要剖析化學所涉及的假丑惡,引領學生的思維朝著理性的方向發(fā)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