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一、基本情況
小姚,男,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火柴人,(下面這張圖片就是小姚作品中截取的火柴人。)做事無持續(xù)性,自我約束力不強,課下參與同伴游戲,課上參與淺層活動時有熱情,活動中有不理解的問題時,不主動提問,基礎較差。
小姚的家庭環(huán)境比較特殊,屬于單親家庭,主要由母親負責照顧他的生活。通過和家長的溝通,知道家長要出差,工作較忙。但是家長很配合老師的工作,能夠抽時間幫助他輔導功課。
二、問題診斷
1.學習熱情,但持久性差
在課堂學習活動中,他熱衷于看口型模仿單詞發(fā)音;在淺層次的聽讀活動中給予反饋。但是他的學習熱情不長久,一旦遇到教師提問,很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不愿意開口回答,只能夠呼應使用Yes或No回答的問題,因為這樣的問題,只要根據(jù)題目要求做出基本的客觀判斷即可,沒有思維加工信息的過程。當你希望深度挖掘內(nèi)容,需要動腦思考并使用簡單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他便不會再開口,或者做出一副思考的樣子。
2.學習缺乏主動性
作業(yè)是反映一個孩子對學習內(nèi)容掌握程度的一個有力證明,只要遇到需要獨立完成的作業(yè)時,他總是犯難。每單元故事學習后,我們會提供關鍵句型進行復述性小練筆,他總是會將原文謄抄在作業(yè)本上,缺少對故事主線的思考,不愿意提煉故事的關鍵內(nèi)容。當然小練筆存在一定的難度,但是單詞抄寫中出現(xiàn)的錯誤,他也不能及時、主動地改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也不會主動提問。
3.視覺學習者
他喜歡畫畫,也喜歡看繪本,通過圖片的幫助來理解故事的內(nèi)容。所以,他特別喜歡在紙上或者本上,畫火柴人小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英語學習時,單詞和圖片同時出現(xiàn)時,他能快速反應出怎么讀,如果只出現(xiàn)英文字母,便會造成認讀困難。他在聽到使用頻率較高的詞時,經(jīng)過思考后能夠指認出相對應的圖片,卻不能快速指出所對應的單詞。在他讀較長的單詞或者看書讀一句話時,很難一次性讀對,需要花費一定時間反應單詞的所對應的語音是什么。每當我觀察到他走神后,提出問題讓他回答時,他經(jīng)常站起來會顯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做什么事情好,通過對比他在突然被點名后的反應得知,他對圖片與詞音的記憶明顯好于單獨記憶單詞詞音。當借助圖的輔助時,基本能夠表達所學單詞。而他在試卷練習中對與圖形相關的檢測題目正確率高于文字題目。
三、“火柴人”的運用
在一次發(fā)散性作業(yè)上,我投其所好,在黑板上畫火柴人,描述如何拍電影。沒想到,他在聽講的時候眼睛一亮,認真地看我如何進行故事描述。課后上交的作業(yè),讓我激動萬分。雖然作業(yè)并不精美,但他按照要求完成作業(yè),并且為每一個角色配上了生活化的語言。我知道孩子通過自己的方式,走進了學習中去,便將孩子的作品在樓道中展出,由于畫報貼在他們班的墻外,在樓層閱讀巡視中我看到他時不常地會去看一眼自己的“大作”。
第一次通過火柴人來完成如何進行電影拍攝。
(雖然畫面比較凌亂,但是可以看出拍電影的人物和過程,并且孩子還細心地為每一個人物配了臺詞。證明孩子愿意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
接下來,我又通過一次畫報火柴人進行安全知識的描述,這次他的作業(yè)中,不僅出現(xiàn)了圖與詞搭配的場景,還出現(xiàn)了警示性的句子,畫面比上一次的作業(yè)要更加精美。
第二次通過火柴人介紹安全準則。
(這樣的作品證明他能夠主動思考了,首先習作需要孩子花大量的時間構思,要高度集中精力才能完成。其次,為將每一幅畫畫對、畫準確需要孩子理解單詞和句子所表達的意思。最后,需要學生動腦思考安全準則相關內(nèi)容是什么,不僅要考慮到場景的合理性,還要考慮到語言使用的準確性,全面調(diào)動孩子已有的經(jīng)驗,綜合運用知識。)
進過了幾次的嘗試后,我發(fā)現(xiàn)他真的比以前有所轉(zhuǎn)變。不僅愿意課上發(fā)言,作業(yè)也做得認真、工整了,短期內(nèi)成績也有所提高。
四、反思與討論
沒想到小小的火柴人能夠帶來“雙贏”的局面,不僅打開了我的教學思路,還提升了他的學習水平。經(jīng)過他的這次轉(zhuǎn)變過程,也給了我一定的啟示和反思。
由于他現(xiàn)在敢于開口進行交流了,證明了只要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所在,便可以良好地解決問題。英語學習口語表達能力的強弱是一個外在表現(xiàn),還需要聽、讀這兩項輸入技能,支撐孩子學習,提高自身水平。下學期,為幫助孩子在識字水平上有進步,我準備通過圖畫入手,投其所好,利用它喜歡的火柴人,幫我制作故事書,進一步培養(yǎng)孩子捕捉信息的能力。
研究是一個過程,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不能一蹴而就。在這個研究過程中,我們會根據(jù)我們的初步判斷,為學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通過方案的實施,我們可以保留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方案,并加以完善,進行相似案例的推廣。也可能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合適的方案,但是這些方案也有存在的價值。因為我們分析不適合的方案,研究了它的問題所在,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更有效的方案。研究就是一個循環(huán),你需要不斷地分析,不斷地改進,最終找到合適的方法。
參考文獻:
[1]Sandra Lee McKay.The Reflective Teacher: A Guide to Classroom Research.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靜,左小玉.海淀區(qū)義務教育學業(yè)標準與教學指導.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