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霄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濫作為和不作為區(qū)分原則的維持,接著闡述了行為人不對他人承擔作為義務因果關系的確認。
【關鍵詞】行為人;他人承擔義務;一般原則
在過錯侵權責任中,被告要對原告承擔侵權責任必須首先對原告承擔某種義務,并且被告違反了此種義務并因此導致原告遭受損害。如果被告不對原告承擔某種義務,則即便被告的行為使原告遭受損害,原告也不得請求被告承擔侵權責任。在原告的人身或財產(chǎn)面臨他人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損害的時候,如果被告可以采取措施防止他人對原告實施侵權行為而沒有采取此種措施,使原告的人身或財產(chǎn)遭受他人的侵害,原告是否有權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就他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對自己承擔侵權責任。
一、濫作為和不作為區(qū)分原則的維持
很早以來,法律就堅持濫作為和不作為的區(qū)分原則,認為,如果行為人積極從事某種活動并因此引起他人遭受損害,其行為是濫作為,行為人應當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如果行為人根本就沒有積極實施任何行為,則即便他人因此遭受損害,行為人也不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在近代社會,法律同樣認可這一原則,認為行為人僅僅就自己的積極作為行為引起的損害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不就自己的不作為行為引起的損害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在現(xiàn)代社會,法律仍然堅持這樣的規(guī)則。法律為什么一直以來都堅持行為人僅僅就其積極作為行為引起的損害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不責令行為人就其消極不作為引起的損害對他人承擔侵權責任。無論是司法判例還是學說都在試圖作出說明。總的說來,其理由在于:如果行為人積極作為行為,則其行為實際上制造了損害危險,此種損害危險最終造成他人損害;如果行為人沒有作出任何行為,則他們沒有制造損害危險,沒有使他人的境況更加惡化;在歷史上,法律僅僅對積極作為行為進行規(guī)范,諸如盜竊、強奸、放火、殺人等。這些行為都是積極的侵權行為。法律很少有機會來規(guī)范消極不作為義務。
二、因果關系的確定
(一)道德上的考慮
在原告的人身或財產(chǎn)遭受他人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損害的時候,人們往往希望旁觀者能夠采取措施,或者撥打報警電話,或者同犯罪行為人作斗爭,以阻止侵權行為人或犯罪行為人繼續(xù)對原告實施侵權行為,使原告的損害停止或者減少到最低限度。這是整個社會所期待的。但是,此種愿望僅僅是一種道德上的要求,而不是法律上的規(guī)定。因此,當原告的生命或財產(chǎn)遭受他人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損害時,如果行為人能夠積極采取措施確保原告的利益免受他人侵權行為或犯罪行為侵害,道德會認為此人品行良好,具有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質;反之,如果行為人見死不救,遇難避開,使原告的人身或財產(chǎn)遭受他人侵權行為或者犯罪行為的危害,道德會強烈譴責此人,認為該行為人品質惡劣,道德敗壞。但是,行為人并不因為其沒有救助他人而要對受害人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法律之所以不愿意將此種道德性規(guī)范上升到法律規(guī)范,是因為法律規(guī)范通常是消極性規(guī)范而非積極性規(guī)范,其規(guī)定的內(nèi)容是如果人們?yōu)E作為將要產(chǎn)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法律很少會規(guī)定,如果行為人不作為,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法律后果。法律規(guī)范之所以是消極規(guī)范,僅僅規(guī)定濫作為會產(chǎn)生什么后果,是因為如果被告濫作為,他們可能會使原告處于一種危險的境地,因此,應當承擔注意義務,而如果被告根本沒有作出某種行為,則他們很少會使原告處于某種危險的境地,因此,也很難讓他們對原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他們在欠缺不作為時,只是沒有將某種利益授予給原告,原告不能通過法律手段強迫別人將某種利益授予給自己。
(二)個人自由主義哲學
從哲學上看,人們認為,通過法律方式強加行為人對其他陌生人以注意義務,要求他們對其他陌生人的事務加以積極的干預,違反了社會所通行的個人主義哲學,這就是,每個人僅對他本人的行為負責,除非他與其他人有某種關系尤其是自愿建立的關系,此種關系使行為人對其他與自己有此種關系的人承擔一種為其他人利益而行為的義務,否則,任何人均無考慮其他人利益的義務。
(三)程序上的考慮
如果原告遭受第三人犯罪行為的侵害并因此遭受人身損害或財產(chǎn)損害,原告能否直接請求實施犯罪行為以外的第三人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他們認為,如果直接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已經(jīng)確定,原告應當在國家檢察機關提起的刑事訴訟程序中主張自己的民事權利,不得單獨提起民事侵權訴訟,要求被告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這就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如果實施犯罪行為的人身份不明,原告必須等到公安機關通過刑事偵查方式找到犯罪行為人,確定了犯罪行為人的犯罪事實,并將犯罪案件移送檢察機關后,通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程序主張自己的權利;如果犯罪行為人的身份無法確定,則原告不得主張任何權利,包括不得對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入主張權利。這就是我國司法長期采取的先刑后民的規(guī)則。此種規(guī)則的實行導致我國司法機關長期否認被告就他人的犯罪行為對原告承擔侵權責任的規(guī)則的實行。在目前,此種理論還在影響我國司法界。
(四)公平的考慮
司法之所以不愿意責令行為人就他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對原告承擔侵權責任,是因為,司法認為,責令被告對原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要求被告采取措施保護原任免受他人犯罪行為的損害,實際上是將警察的職責轉移到公民個人身上,讓他們履行警察所應履行的職責,因此,不具有公平性。法院認為,被告不對原告承擔此種安全保障義務,因為法官認為,即使被告可以合理預見原告有可能遭受第三人犯罪行為的損害,他們也不能原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因為,責令被告對原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是不公平的,如果在此案中被告要對原告承擔安全保障義務,則任何商店、任何工廠、任何土地權人以及機動車司機均應雇請保安來巡邏,將不得不花費巨額的成本。
參考文獻:
[1]任海娟.不作為侵權責任研究[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2015 (07).
[2]楊泓穎.侵權法上作為義務研究[J].云南大學,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