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平
摘 要:本文分析了廣西地區(qū)毛竹低產林的成因,從加強管護、適當砍伐、養(yǎng)竹護筍、鉤梢適度四個方面,探討了低產毛竹林的改造措施,之后,對其改造后的效益進行了分析,希望對提高廣西地區(qū)低產毛竹林改造前景有所裨益。
關鍵詞:廣西;毛竹;改造;效益
毛竹又稱“江南竹”、“孟宗竹”,最高可長到20米,直徑可至20公分,最多5年就可成林,伐木取材時間較其它竹種都長,是我國南方地區(qū)優(yōu)良的速生經濟林種。毛竹自身材質較為致密,不易變形,抗彎、抗拉、抗壓能力都很高,比普通竹子的性能指標都要好,適于家具板材使用,深厚業(yè)界人士和消費者高度好評。
一、廣西地區(qū)毛竹低產林成因
雖然廣西地區(qū)地理區(qū)位氣候等優(yōu)勢條件明顯,但從區(qū)內毛竹種植整體情況看,受各種因素影響,低產種植情況較為普遍,種植效益并未獲得理想預期。
1.管理較落后。有的毛竹種植區(qū)采取粗放式管理方式,只種不管的現象非常普遍。非常不注意對林區(qū)的養(yǎng)護,致使林區(qū)內的土地板結較為嚴重、雜草叢生蔓延、土質異常貧瘠,毛竹生長自然環(huán)境比較惡劣,非常不利于毛竹的生長發(fā)育,抑制了其發(fā)筍成林,導致后期毛竹難以獲得高產量,質量效果也比較差,竹農難以獲得好的收益。
2.采伐不合理。毛竹林的齡級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毛竹管理狀況的重要指標,對毛竹更新繁殖等都制約很大。但廣西區(qū)內不少林場不注意平時的合理采伐,導致林內二度竹數量很少,習慣不管老嫩竹都一并全部砍伐掉,或者一些地區(qū)幾年都不砍、一砍就全部砍盡,這使得林區(qū)毛竹齡級結構嚴重失調,致使葉面積和竹密度一并降低,細竹、老竹等劣竹都過多,降低了整體出筍成竹率。
3.護筍不及時。每年冬春季節(jié)時,因市場對鮮嫩竹筍需求量的提高,價格提升下致使人們過多對林內竹筍破壞性采挖,甚至是那些較小的嫩筍也全不放過,影響了林區(qū)整體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持,限制了毛竹的健康生長。為提高收益,只是那些生長狀況好、賣相比較佳的竹筍被挖走,卻留下難以售賣的老弱病殘筍,致使毛竹后期生長難以達到預期,也給林區(qū)病蟲害滋生創(chuàng)造了客觀上的有利條件。
二、低產毛竹林改造措施
針對廣西區(qū)內毛竹低產種植現狀,必須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提升毛竹種植和管護中的科技水平,對現有低產毛竹林進行改造,才能確保毛竹種植獲得更好收益。
1.加強管護。從當年的6月起,就應對毛竹林區(qū)表層30公分土壤展開全面的翻墾,以去除林內生長的各種有害雜草灌木、老竹病竹和石塊枯枝。新伐的竹蔸應打通節(jié)隔,同時放置適量的尿素或碳銨,按每株毛竹0.2公斤肥料投放。澆上一定量水后用泥土將其封好。墾翻的同時,要將復合肥和腐熟廄肥深翻到土中,使毛竹根可以盡量吸收充分營養(yǎng)。要做好林地平整工序,開好排水溝,確保林內不積水,防止大雨浸泡主根而影響其生長。每次完成伐竹后要配以施有機肥,對于那些較陡的山林坡地,應采取隔年輪作墾地方式,之后幾年內,每年還都要至少進行兩次翻墾才可。
2.適當砍伐。如果是竹木混生型的竹林,應及時除掉各類灌木,選擇性保留具備一定固氮效應的豆科樹種,或者補種其它類型的有益樹種,使混交林結構更為合理。對于干擾毛竹生長的各類雜木要及時修枝,其比例不能高于10%,防止雜木爭搶陽光影響毛竹生長。如果是因砍伐過度導致的低產毛竹林,則應將著重點放在調整竹齡整體結構上,按照“砍密存稀、砍老存幼、砍弱存強、砍小存大”的基本原則,使一至四度毛竹比例大約控制在3:3:3:1的比例,每畝地的立竹最低不能少于3000株,這樣能夠確保毛竹整體長勢良好、分布均勻。
3.養(yǎng)竹護筍。為使得后期獲得良好經濟收益、同時不影響到毛竹的正常生長,要盡量不挖或少挖鞭筍和冬筍,同時,還要控制好春筍的整體挖掘量,以使后期出筍和成竹更佳。每年的3—5月,將竹筍挖掉后,要及時在開挖的竹筍穴內補施肥料并覆蓋好表土。每年的清明節(jié)后,最多挖掉不超過10公分的竹筍,過長過短都會影響竹筍后期生長,留下空檔筍、健壯筍或深鞭筍。氮肥是提高出筍量的關鍵肥料,必須足量施放。同時,要合理控制留筍量,經驗證,每畝留下40個筍是較為合適的數量,若是小年,還可適當提高一定數量的留筍量。
4.鉤梢適度。適度的鉤梢可以改善林內光照狀況,降低頂端優(yōu)勢,優(yōu)化林內郁閉度,幫助鞭芽更好的育筍,同時,還能夠有效減少大風對毛竹生長的危害。每年白露節(jié)氣后就可開展鉤梢,按照“密林多鉤、疏林少鉤”的基本原則,鉤梢的總長度不能超出樹冠總長的1/3,同時留下20盤左右的枝子,從而幫助毛竹更好的生長。
三、低產毛竹林改造后效益分析
為驗證低產毛竹林改造效果,筆者選取某塊粗放式管理毛竹林為改造對象,從第4年起至第7年,連續(xù)記錄4年內毛竹整體生長狀況和出筍情況,對其改造的效益進行分析。
筆者在竹林內嚴格采取集約經營管理模式,即在毛竹種植當年全面清除掉林區(qū)雜草灌木石塊,做好施肥工序,去除掉老竹鞭、竹蔸和樹蔸,做好土壤深翻工作,只留下7年以下健壯竹子。連續(xù)三年,堅持于每年的3月、6月和8月分別足量施好尿素、復合肥和過磷酸鈣,確保毛竹生長出筍所需足夠營養(yǎng)。從第4年起,毛竹長勢開始旺盛時,定期進行挖筍,并有效控制林內毛竹數目,使毛竹一直保持較好的外界生長環(huán)境。
同其它類似條件的但采取的是管理粗放式的毛竹林地種植效果相比,集約式管理方式下,無論是毛竹的胸徑,還是整體出筍量,都獲得了明顯提高。種植第4年即出筍年時,鮮筍的出筍數和出筍重量都大約提升了30倍左右;成竹數提高了近6倍;胸徑提高了約15%。從第4年至第7年間,集約式毛竹種植區(qū)域的種植效益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其整體出筍狀況、成材情況等都非常可觀。同過去粗放式管理方式相比,廣大毛竹種植戶對低產毛竹林改造后,在經濟收益上可以提高幾倍,甚至是幾十倍。可見,集約式種植管理方式對改造低產毛竹林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四、結語
經實踐種植,低產毛竹林經過改造,可以使毛竹獲得非常良好的長勢,可以最大程度提升竹林出筍量和竹子成材率,為廣大竹農增產增收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廣大農民朋友和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問題,促使毛竹真正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有力幫手。
參考文獻:
[1] 王小玲. 浙江省文成縣毛竹低產林調查及改造效益分析[J]. 世界竹藤通訊. 2013.04.
[2] 廖正思. 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及效益分析[J]. 吉林農業(yè). 2014.08.
[3] 莊金坤. 毛竹低產林改造技術應用微探[J]. 農業(yè)與技術. 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