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摘 要】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特別是在中、高年級已經(jīng)蔚然成風,但在低年級還處在起步階段。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低年級學生率直、熱情、敢問、敢說,有著培養(yǎng)搜集意識的良好基礎,只要我們教師重視從低年級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來指導學生搜集信息,肯定能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和諧發(fā)展,最終塑造出一個個博古通今、學識廣富的學生。
【關鍵詞】低年級;閱讀教學;搜集信息;能力
隨著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提高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特別是在中、高年級已經(jīng)蔚然成風,但在低年級還處在起步階段。那么在低年級如何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來指導學生搜集信息呢?現(xiàn)粗淺地談談我的一些認識和做法。
一、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激活學生主動探究,引發(fā)其獲取信息的欲望。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活動的內(nèi)部動力?!霸谏钪校瑳]有任何東西比人的行動動機更珍奇了。”(高爾基語)
1.適時向?qū)W生“求助”
低年級學生率直、熱情,特別愿意幫助老師做事,所以“求”學生就是一個好辦法,它能迅速激發(fā)學生搜集的興趣。如學習《恐龍的滅絕》前,我先神秘地對孩子們說:“你們見過恐龍嗎?老師只在博物館里見過恐龍的化石。但老師聽說恐龍有一個輝煌的時代,我多想看看各種恐龍在中生代是怎樣生活的?”接著,嘆一口氣難過地說:“可惜?。±蠋煕]有小朋友們對恐龍了解的多,希望大家給老師介紹一下恐龍,好嗎?”老師求學生,這對學生來說可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他們個個興奮地喊:行、能。第二天一進教室,一雙雙小手就高高地舉了起來。有的拿出了自己喜愛的恐龍雜志,有的同學拿著縮小版的恐龍模型,有的找到了恐龍的圖片……盡管有的信息不完全準確,但他們的熱情卻令我激動不已。
2.與其他學科整合
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他們比較喜歡一些生動、形象的事物,因此在確定搜集任務時,就要兼顧與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整合,讓學生產(chǎn)生足夠的搜集動力。如學習完《植物媽媽有辦法》后,讓學生把平日所見的植物自行畫下來,涂上顏色,并在圖中注明該植物的果實長在什么地方,靠什么來傳播種子的,然后利用看圖說話的方法進行信息交流。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畫了3張以上。像這樣由于抓住學生愛涂涂畫畫的特點,增添了學生自主搜集的信心和興趣。如此天長日久,學生搜集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3.開展各種競賽
低年級學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勝心強,適當舉辦一些競賽活動,也是讓學生快快樂樂地完成搜集任務的好“誘餌”。例如在學習了《葡萄溝》后,我在班會課上開展了“我是家鄉(xiāng)小主人”演講比賽,活動前讓學生們搜集自己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民俗民風,然后整理成演講稿,在全班演講比賽。在學習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后,我讓學生搜集課本以外在野外辨別方向的方法,再仿照課文寫成一段小詩,全班評比。這些活動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們搜集信息的積極性。
二、指引方法,有效收集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不甚了解的文章書本,要使他們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嘗試的結(jié)果,假如真的了解,這了解是自己的收獲,印象當然比較深,自己對它的情感必然較濃;假如不能了解,也就發(fā)現(xiàn)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師的指導,就困惑所在加以解答,這時在內(nèi)容的領悟上都會感到恍然有得的快感,對以后的嘗試,這是有力的幫助和鼓勵。”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資料的收集還處于起步階段,要讓學生以課文為載體,以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緊密相關來收集各種信息。
1.“望聞問切”法
望(查閱書籍報刊、上網(wǎng)、觀察周圍事物);聞(聽廣播新聞、聽他人談話);問(問親人、朋友);切(自己親自實踐或調(diào)查)。仍以《恐龍的滅絕》為例,在學生肯“幫”我的情況下,乘機追問“你打算怎樣幫助老師???”問題拋出后,學生熱情高漲個個摩拳擦掌:有的說請教家長,有的說上網(wǎng)查資料,有的說查查《十萬個為什么》……方法有了,任務的完成還會有困難嗎?為了讓搜集落到實處,反饋信息后,我還會讓學生談一談:“你搜集資料時遇到了哪些困難,后來是怎么解決的?”或者問一問:“你仍然一無所獲,時間都花費在哪里了?說出來大家?guī)湍惴治稣也坏劫Y料的原因。”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引領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逐步減少了搜集的盲目性,不斷地提高搜集能力。
2.自主確定任務法
在學生基本能夠利用一些渠道搜集信息的情況下,我試著指導學生自己提出搜集任務:或讓學生課前搜集有關課文背景信息,為課文學習、理解提供幫助;或讓學生依據(jù)自己好奇的知識點搜集信息,增加信息量;或讓學生在課后搜集與課文有關的大量信息,來幫助理解課文語言,拓寬視野。如在學習《難忘的潑水節(jié)》后,問:你還想了解什么?依次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板出:①傣族的服飾;②傣族的房屋;③傣族的民俗……這些問題的提出實際上就是確定了搜集的任務,潛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分類整理法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知識的不斷更新,學生積累的信息越來越多,如何處理好這些信息是一個新的問題。為此,我讓學生準備一本“信息簿”,對積累的信息分門別類,進行編輯、整理,并指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進行運用,將信息內(nèi)化成為自身的知識、能力,溫故而知新。如教學《找春天》時,板出“春天”后問:“看到‘春天這個詞,你會想到哪些優(yōu)美的成語?”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春回大地、春色迷人、姹紫嫣紅、鶯歌燕舞、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春光秀麗、色彩斑斕……(這些詞語是以前學生在學習關于春天的成語時搜集的)。
4.勤動筆墨是積累信息的好方法
指導學生一邊讀書、讀報,上網(wǎng),一邊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簡要摘錄閱讀中遇到的優(yōu)美詞句、學到的新知識、發(fā)現(xiàn)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關信息,記在“信息簿”上。同時指導學生摘記文章的題目、作者、書刊名稱及出版日期等有關信息,以便今后進一步查閱。
三、激勵表揚,養(yǎng)成習慣
小學低年級兒童興趣穩(wěn)定性差,受偶然因素的影響較大,因而表現(xiàn)為興趣來得快,去得也快?;诖?,教師應該把獎勵當作促使低年級學生養(yǎng)成搜集習慣的催化劑。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我采用了積分制,對每次能在學習新課前主動收集資料的學生,除了給予精神上的獎勵外,還在他們的積分冊上加一分。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得到老師的表揚,同學的羨慕,無形之中,讓孩子自身有一種積極向上的趕、學、比、超的意識,收集信息的興趣就調(diào)動起來了。這樣可以長久地延續(xù)學生對搜集信息的興趣,最終幫助學生養(yǎng)成自覺搜集信息的良好習慣。收集的資料并不是課上交流之后就把它棄之不顧,而應該讓學生善于總結(jié),鞏固積累。我堅持為學生搭建一個收集和處理信息的平臺,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小報、手抄報展覽評比對優(yōu)生讀者給予表揚和獎勵,既訓練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又讓學生養(yǎng)成整理信息的良好習慣。學生在一次次的總結(jié)之中,漸漸體會到收集信息對學習的幫助,才能讓學生產(chǎn)生堅持不懈地收集信息。
總之,低年級學生率直、熱情、敢問、敢說,有著培養(yǎng)搜集意識的良好基礎,只要我們教師重視從低年級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能力,肯定能促進學生素質(zhì)的和諧發(fā)展,最終塑造出一個個博古通今、學識廣富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劉迪英.重視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J].小學教學參考,2006,(7-8):61.
[2]肖文廣.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