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雁凌
【摘 要】近年來,國家各項政策往農村方面傾斜,尤其是提出“三農政策”提出之后,又加之我國是農業(yè)大國,廣大農村的發(fā)展問題成為國家發(fā)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國家對少數民族農村偏遠地區(qū)的照顧政策層出不窮,從小享受這些政策的我更是深有體會。但要發(fā)展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偏遠山區(qū),必須要先搞好小學這個最基礎的階段,教育成本是農村小學教育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并且關系到教學效益、辦學效益的提高。隨之而來的少數民族農村的基礎教育的成本問題就成了研究的熱點。本文以云南省鶴慶縣的白族偏遠山區(qū)的小學——爐坪小學的直接個人教育成本為例,來探討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個人直接教育成本問題。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教育;學生直接教育成本
一、少數民族農村小學學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隨著信息的全球化,教育、社會、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教育不僅可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而且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遠遠不斷的動力。教育部門在曾經公益、服務部門的基礎之上增加了一個角色——社會經濟部門,不得不考慮教育上投入-產出比例,教育成本問題成為研究教育問題重點問題。
(一)個人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隨著教育經濟學的誕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成本的概念也隨之應運而生。舒爾茨——教育經濟學奠基人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經濟價值》中首次提出“教育全部要素成本”這個概念。查閱文獻得知:教育經濟學中對教育成本的本質內涵界定是“教育成本的本質是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務而消耗的資源的價值,它既包括以貨幣支出的教育資源價值,也包括因資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價值損失,前者為教育的實支成本,后者為教育的機會成本。”[1]本文研究的是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學生個人的直接教育成本。個人直接成本即學生為了實現受教育機會,學生或者家庭直接支付的用貨幣衡量的所有費用的總和。主要包括(1)學雜費;(2)書本、文具等學習用品費;(3)學生往返學校的交通費;(4)額外的吃穿住費用。[2]也就是說學生想上學必須支付這些費用。個人直接的教育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育條件、不同的消費水平、不同的學校管理等都對個人直接教育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每個學生的直接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甚至會存在很大的差異。
(二)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qū)在基礎教育方面所施行的照顧政策
1.“兩免一補”政策
在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學生享受免雜費和教科書費政策,寄宿的學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費。
2.“春雷計劃”的實施
大公司、大企業(yè)對成績優(yōu)秀但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補助,并把這些學生整合成一個班——春蕾班。每個月補助定量的生活費;統一發(fā)放學生需要的生活用品;并定期看望被資助的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
二、對爐坪小學的學生直接教育成本的實證研究
收集爐坪小學15名同學直接教育成本信息,其中包括四年級13名學生和三年級的2名學生。這是一所村屬的小學,里面就讀的都是本村的學生,而且只有一至四年級,學生實行“走讀”的形式,所以不需要支付交通費用。這所小學坐落于白族聚居區(qū)的偏遠山區(qū),所以享有“兩免一補”政策,學雜費不用學生支付,而是國家統一撥款,但由于學校條件規(guī)模比較小,條件相對艱苦,不能給學生提供住宿的條件,再加上學生距離家都比較近,所以沒有享受到寄宿制生活補助。獎助學金方面爐坪小學沒有涉及。在收集信息過程中,這所小學里面的教師告知,學校幾乎不會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最多的形式就是每個班級分一塊菜地,在勞動課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進行勞動,會種一些應季的蔬菜或者是莊稼。
專屬節(jié)日——“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也不會讓學生繳費來購買道具,都是教師帶領學生用廢舊的東西做的,或者用不用支付費用的東西代替,所以文體活動費也不用支付。學生需要支付的只是書籍文具費,大概在140-180之間。由于經濟困難,所以沒有學生上輔導班、培訓班之類的輔導機構。也就是說在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階段學生的個人直接教育成本在大概在140-180元每一學年?;蛟S看到這個數字,你會不以為然,會很驚奇為什么這么少?但是在偏遠的山村,沒有經濟來源,這個數字對家庭來說還是困難的,至今都還有很多家庭年年收入不到1000,出去一家人一年的開銷,幾乎沒有錢支付這個費用,不少孩子因為支付不起這個費用而輟學,老師都為之可惜,但毫無辦法無能為力。為了讓家庭支付更少的直接教育成本,讓更少的孩子輟學,為了提高這個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水平,減少學生的直接教育成本迫在眉睫。
三、降低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學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措施
根據上述內容,雖然國家給予少數民族很多照顧政策,在教育上給予很多傾斜,學生個人的直接教育成本相對于城市、發(fā)達的東部地區(qū)來說只是區(qū)區(qū)小數而已,但是輟學的現象仍然還是不少,由此可見,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降低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小學學生直接成本十分有必要。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改善。
(一)國家層面
國家政府在大量對少數民族地區(qū)進行教育經費投入時,要有針對性,提高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并且做好監(jiān)督工作,以免發(fā)生錢到半路就被瓜分的現象。
(二)社會層面
當地的公司企業(yè)在有條件的基礎上要做好社會公益服務,對經營困難的學校要提供支援,幫助學校度過難關;或者積極參與“扶貧”的活動,幫助特困戶“脫貧”;對于成績優(yōu)異,但家庭困難的學生要及時給予關心,幫助他更上一層樓。
(三)學校層面
學校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提供相應的獎助學金,讓優(yōu)秀的學生不失動力,困難的學生也有機會上學;擴大自身規(guī)模,學生越多,學生個人直接教育成本也就越少。
(四)家庭層面
家長要做好與教師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減少由于孩子調皮搗蛋亂花錢而導致的教育成本的增多。
參考文獻:
[1]袁連生.教育成本計量探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12.
[2]曲大富.教育百科全書[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9,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