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青 陳灝
這是全世界大口徑地面鉆孔救援僅有的三個成功案例之一,是中國乃至世界礦山救援史上的一個奇跡。
事故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作出批示,要求國土資源部配合有關部門和地方全力做好救援工作,嚴密監(jiān)測礦區(qū)地質變化,堅決防范發(fā)生次生災害,保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楊晶要求國務院應急辦進一步了解情況,協調有關方面抓緊救援。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從全國各地組織調集救援裝備和力量,開展事故救援工作。
省委書記姜異康,省委副書記、省長郭樹清,接到報告后立即作出批示、提出明確要求,并迅速趕赴事故現場,了解事故原因及救援情況,要求按照中央領導同志批示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救援工作。
一個多月來,由中央、省、市三級成立的救援指揮機構,積極展開救援工作,并集結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救援力量,來自消防、公安、武警、通信、醫(yī)療衛(wèi)生、電力保障等部門的千余名救援人員冒著零下6℃的嚴寒,不分晝夜地搶救,用愛心與責任營救生命。救援以來,累計調集一流礦山救援設備600余臺(套),其中大口徑鉆井機械、生命探測儀、人體搜尋儀、無人機等設備為國內最先進,有力地保障了救援工作需要。
跨越36天的生死營救鑄就愛的奇跡。救援過程,始終不拋棄不放棄,踐行了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社會價值取向,凝聚著不惜一切代價救人的國家意志。
這個冬天,一場礦難牽動人心。生命可畏,為營救被困礦工,各方齊動員。雖然礦難已經成為過去時,但這場非同尋常的營救應該被記住得更多,不僅僅是新聞上的只言片語。記者在救援現場堅守了36天,和救援隊伍一起在嚴寒中等待奇跡,他用鏡頭記錄下了整個過程,讓我們跟隨他的鏡頭近距離感受這場跨越36天的生死營救。
救人如救火
2015年12月25日早晨,山東省平邑縣玉榮石膏礦因鄰近的廢礦采空區(qū)坍塌引發(fā)礦震而發(fā)生坍塌,29名作業(yè)人員被困在井下200多米深處。
坍塌發(fā)生時,礦工趙志印正在井下鉆孔。被救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他說,突然一陣狂風,把他擠到巷道壁上動彈不得,耳朵也聽不見聲音;巷道底部開始搖晃,頂部開始掉石頭。出路被堵住,趙志印只能找一處相對安全的地方躲了起來,等待救援。
救人如救火,生命大于天。事故發(fā)生后,山東省臨沂市政府迅速成立救援指揮部,并調集救援人員和物資前往事發(fā)石膏礦。救援工作隨即展開;國家安監(jiān)總局主要負責人和技術專家也緊急趕到平邑縣,指導救援工作。一場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爭奪的戰(zhàn)役打響。
事發(fā)后有4名礦工成功自救,并向救援人員報告了其他工友的位置。但由于井底堵塞嚴重,并且有人受傷,救援難度很大。緊急關頭,率先趕到救援現場的山東能源棗礦集團、臨礦集團兩支礦山救護隊隊員冒著巷道繼續(xù)坍塌的危險,開辟出僅容一人通行的狹窄空間,爬行過去將趙志印和另外5名被困人員抬出地面。
“救這6個人的時候,我們還隱隱約約聽到有其他人的聲音。”棗礦集團救護大隊隊長劉金輝說,將趙志印等人救出之后,他們順著巷道展開了搜尋,找到了另外兩名被困人員,其中一人已經死亡,另一名礦工雙腿被巨石壓住,經過醫(yī)護人員緊急實施手術之后,于12月26日凌晨被救出。
然而,此時還有17人被困在井下,音訊全無。
2015年12月26日凌晨,前往井下探查坍塌情況的救援隊員帶回了井下坍塌和堵塞情況的詳細報告。結合玉榮石膏礦負責人提供的作業(yè)資料,事故救援指揮部確定了救援方案:井下打通兩條救援通道、從發(fā)生變形的4號井口下放單人罐籠、大口徑鉆機打孔救人等方式齊頭并進,爭取盡快將被困人員救出。
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高廣偉介紹,為保障救援工作順利進行,救援指揮部累計調集一流礦山救援設備六百余臺(套),設備水平為全國歷次礦山事故救援最先進;最多時有近千人參與營救。
救援一波三折
石膏礦素以地質條件復雜著稱,救援工作從一開始就困難重重。
山東省臨沂市市長張術平告訴記者,按照救援方案,打通兩條井下救援通道是最有可能實現快速救人的方式。然而,井下巷道不斷發(fā)生坍塌和冒落,掉落的石塊有的重達十幾噸甚至幾十噸,救援人員強行打通、修復支護的巷道遭到反復破壞,掘進緩慢。
“比起煤礦或者其他金屬礦山,石膏礦巖石層比較軟,穩(wěn)定性較差。”高廣偉說,礦山救援常用的輕型金屬支架在煤礦救援上效率很高,但用在石膏礦上“一頂一個洞”,難以形成有效支護。同時,由于擔心引發(fā)更大規(guī)模塌方,井下不能實施爆破,大功率設備也難以投入使用,巷道清理、塌方體掘進等工作均只能手工完成。在一處壓力較大的區(qū)域,3個救援小組60人一晚上僅僅前進了幾米。
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后頭。受坍塌影響,井下涌水量日益增大,救援人員好不容易開辟出的井下救援基地被淹沒,涌水一度威脅到救援人員出入的1號井口。雖然救援指揮部調集了水泵進行排水,救援基地也一度恢復,但積水和淤泥不斷增加,井下一氧化碳濃度節(jié)節(jié)攀升,嚴重威脅到救援人員的安全。
地面救援工作同樣一波三折。在大口徑鉆機開鉆之前,救援人員試圖先打通小口徑的“保命孔”,向井下投放食物和飲水。然而,首個“保命孔”打到預定位置之后,鉆孔發(fā)生坍塌導致鉆頭被卡住。多次嘗試提取鉆頭無果之后,救援隊員只能將鉆頭鉆入巷道底部,然后對鉆頭實施爆破,只提取鉆桿。
鉆孔通了,救援人員將手電筒、熒光棒和火腿腸綁在電纜上,下放到礦井中。讓人失望的是,井下始終沒有回應,放下去的物資也都原封不動被提了上來。
就在大家都在為找不到被困人員而焦慮時,2015年12月30日,直徑178毫米的2號鉆孔被山東省煤田地質局打通,生命信息探測系統找到了部分幸存者,現場救援人員頓時為之沸騰。
“通過實時畫面,我們能看到他們在向探頭招手?!备邚V偉說,救援人員隨即向井下投放電話,順利與這4名幸存者建立了聯系,食物、飲水、藥品和衣物也一批批送到他們手中。
被困36天 4名礦工終獲救
誰都沒有想到,從發(fā)現這4名幸存者到成功將他們救出,前后會相距30天。高廣偉說,雖然事前已經預計到了救援會非常困難,但實際難度依然超出了想象。
在這期間,井下坍塌接二連三發(fā)生,淤泥和積水位置節(jié)節(jié)攀升,并且一氧化碳濃度過高,井下救援工作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為避免次生事故,救援指揮部不得不命令井下救援人員全部撤出,井下救援工作中止。原本并非首選的大口徑鉆機打孔救援方案,成為唯一可行的辦法。
這一救援方式在國內還沒有成功先例,全球范圍內也只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魁溪煤礦礦難和智利圣何塞銅礦礦難上成功過。為確保萬無一失,救援指揮部調集的三臺口徑超過700毫米的鉆機全部投入作業(yè),24小時不間斷施工。為確保鉆孔順利打通,鉆機廠商的德國專家也漂洋過海緊急趕到現場參與救援。只要鉆孔打通,就可以將被困人員提升到地面。
打孔救援最大的障礙依舊來自于復雜的地質條件。從地表至井下巷道頂板220米,灰?guī)r層、砂巖層、石膏層和石灰?guī)r交替出現,坍塌造成地質不均多次導致“吃硬不吃軟”的鉆頭打偏,打孔過程中頻繁掉落的石塊也經??ㄗ°@頭,耽誤的時間遠遠超過鉆機作業(yè)的天數。即便經驗豐富的德國專家親自上陣,也沒能避免這些問題。而且,鉆頭中途還要經過兩個含水層,稍有不慎積水進入井下巷道,就可能導致被困人員溺水。救援人員經常需要停止鉆孔進行防水加固,救援進度受到嚴重影響。
井下的涌水也曾導致鉆孔半途而廢。由于4名被困人員所在位置水位上升,他們被迫拖著電話線轉移到位置更高的安全區(qū)域。救援人員打到半途的3號救生鉆孔只能停工,另選位置。
對其他被困失聯人員的搜尋也在同步進行著,但一個個鉆孔被打通,生命探測系統一次次進入井下,都沒有找到一點點蛛絲馬跡……由于天氣寒冷,很多救援人員患重感冒、發(fā)燒或者拉肚子,卻依舊堅守救援一線。
時間一天天過去,鉆孔接近打通、即將實施營救的消息一次次傳來,但都因為臨場變化而化為泡影。尤其是28日下午,在被困人員的配合下,救生通道終于打通,救援人員和救護車都已就位,但是一塊巖石突如其來地從通道中冒出,擋住了施救路線。救援人員只得再度開動鉆機、下套管、加固。
經歷了無數波折,救援工作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1月29日晚,救生通道再次被疏通,等待已久的救援隊員們放下了救生吊帶。21時21分,起重機將首名礦工提出地面,救援人員緊急將他送往醫(yī)院。此后,每隔半個小時,就有一名礦工升井。第四名礦工升井時已經是22時50分,距離事故發(fā)生已經過去36天。4名礦工在井下的堅持與等待,終于換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