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婧璠 劉兵 肖志余 張蓓 劉小寧
[摘 要] 《沖壓模單元教學》是完成《沖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理論課程學習后進行的課程設計類實訓教學,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核心課程《沖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學實踐,總結了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思路,為沖壓模具單元教學探索了新的方向。
[關 鍵 詞] 沖壓模;單元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6)06-0019-01
一、《沖壓模單元教學》課程教學現(xiàn)狀
《沖壓模單元教學》是完成《沖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理論課程學習后進行的課程設計類實訓教學,是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yè)核心課程《沖壓成型工藝與模具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沖壓件工藝分析和沖壓模具設計等知識的熟練掌握與應用能力?!稕_壓模單元教學》中一般采取一周拆裝,兩周設計的形式。一周的拆裝在模具拆裝室進行,使學生了解真實模具結構與動作原理。兩周的設計在繪圖教室進行,使學生掌握沖壓工藝計算與模具設計。在以往的實訓教學中達到了比較好的效果,但還存在以下問題:
(一)單元教學中理實一體的綜合程度不夠。在兩周設計中主要應用課本所學理論知識完成給定沖壓件的沖裁模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對生產實踐中的模具設計技能涉及不多(例如AUTOCAD軟件的應用沒有作相關要求)。這樣導致理論與技能有些脫節(jié),沒有對學生的AUTOCAD軟件應用技能進行充分利用。
(二)設計內容單一。目前在教學項目的開發(fā)上只完成了沖裁級進模和復合模的設計,而在理論課程中已講授沖裁、彎曲、拉深、成型等沖壓模具設計。實際生產中彎曲、拉深、成型等沖壓模具的設計都是模具設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將這些模具設計納入教學項目中是不符合實際生產設計需求的。
(三)運用三維軟件不夠。在模具設計過程中,軟件應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技能,本校將計算機軟件應用能力作為學生培養(yǎng)的一項重要特色,從就業(yè)學生調研結果來看,在沖壓模具設計崗位中,三維設計軟件的應用剛剛興起(如VISI、PDW、LOGOPRESS、TOPSOLID等),二維設計軟件經(jīng)過多年的應用后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相比二維設計而言,三維設計具有更好的直觀效果和更高的設計效率。但在實際的課程教學和單元教學中沖壓模具三維教學幾乎沒有運用,這就造成了學生設計時無法直觀發(fā)現(xiàn)設計中出現(xiàn)的結構問題,結構設計錯誤較多。
二、《沖壓模單元教學》課程改革思路
針對以上現(xiàn)狀,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如下:
(一)通過企業(yè)調研,得知大部分工廠實踐中應用的AUTOCAD+PRESSCAD軟件來設計模具,可以大大提高模具設計的工作效率。在《沖壓模單元教學》課程教學中,精選出與企業(yè)生產結合緊密的實踐案例,將PRESSCAD引入到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中,通過從單個知識點到完整設計的應用,逐步讓學生了解軟件整體解決方案在高效沖壓模具設計過程中的應用并基本掌握利用PRESSCAD進行沖壓模具設計的流程和相關操作,為學生從事相關職業(yè)提供技能儲備。
(二)增加課程教學案例的種類,將沖裁、彎曲、拉深、成型等沖壓模具的設計過程納入實踐教學中,以能生產出實物零件為最終目標。在設計過程中貫穿經(jīng)濟性的設計理念,將企業(yè)追求最大利潤的理念融入學生的模具設計過程中,增加學生的崗位適應性。
(三)將PROE三維制圖軟件和PDX外掛引入設計過程中,增強三維模具設計的直觀感,便于發(fā)現(xiàn)設計中的結構和尺寸不合理處并加以改正。在課時足夠的情況下,還可以引入CAE技術對模具運動和加工進行模擬,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模具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個流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沖壓模單元教學》課程教學理實一體化改革,結合了企業(yè)實際,為提升學生專業(yè)興趣和專業(yè)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教學改革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所以在遇到實施改革之前就應該做好周密的計劃,對改革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充分的考慮,比如課程設計和理論課安排問題,如何將課程設計延伸與其他課程結合。課程改革中的理論與實踐應該是不斷互動的,從而使得知識和技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向婷婷.高職院?!稕_壓模具設計》課程改革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職業(yè),2014(9).
[2]楊俊秋.沖壓模具設計課程建設的探索[J].塑料制造, 2014(Z1).
[3]呂超珍.高等職業(yè)院校模具專業(yè)課程的教學改革探討[J].模具工業(yè),2012(2).
[4]翟崇琳.《沖壓工藝與模具設計》課程改革探索[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