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華
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自擬題目,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傳統(tǒng)工藝中打造一面銅鑼,往往需要經過千錘鍛打,才能使其規(guī)格合適、厚薄均勻、形狀美觀。最后一道關鍵工序是定音,多由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掌錘。老匠人在鑼面上不停地輕敲碎打,耳聽目察,尋找定音的部位。找準之后,只需一兩錘,就使一面新鑼完美了。據此,便有了“千錘打鑼,一錘定音”的說法。
請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完成寫作任務,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目解析
材料講述的是銅鑼的制作工藝。銅鑼打造的過程需要千錘百煉,方能規(guī)格合適、厚薄均勻、形狀美觀,成為半成品;最后一道工序,即由經驗豐富的老匠人一錘定音,成為新鑼。打造的過程概括之就是“千錘打鑼,一錘定音”。
審題的關鍵在于抓住最后一句“千錘打鑼,一錘定音”?!扒уN”是打造銅鑼的初始工藝,是打造好一面銅鑼的基礎,是成為一面新鑼的積淀;“一錘定音”則是畫龍點睛,是對半成品的提升、升華,是新鑼臻于完美必經的一環(huán),可以說,鑼之成為鑼,就是在千錘百煉基礎上的一錘定音。
我們的立意點可以放在“千錘打鑼”上,立意為“成功需要風雨”“成功需要厚實的基礎”“錘煉才能鑄就輝煌的人生”等;我們也可以將立意點放在“一錘定音”上,立意為“人生最重要的,是在最后關頭的準確一擊”。當然我們也可以辯證分析“千錘打鑼”和“一錘定音”。
適用素材與運用示例
1.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2015年,屠呦呦因開創(chuàng)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而獲得諾貝爾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y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1969年,中國中醫(yī)研究所開始抗瘧藥研究,39歲的屠呦呦擔任科技組組長。1971年,在失敗了無數次之后,項目組終于通過低溫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來的反復試驗中得出了青蒿素對瘧疾抑制率達到100%的結果。在沒有先進實驗設備、科研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屠呦呦帶領團隊攻堅克難,面對失敗不退縮,終于勝利完成科研任務。青蒿素問世幾十年來,共使超過600萬人逃離瘧疾的魔掌。未來,屠呦呦希望通過研究,讓青蒿素應用于更多地方,為更多人帶來福音。
運用示例
屠呦呦,因獲諾貝爾獎而名聲大噪。其探索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過程就如同銅鑼的打造過程,千錘打鑼,一錘定音。之前,屠呦呦帶領團隊經過長時間的科研與實驗證明了青蒿素的特殊功效,但在最關鍵的提取上因為方法不當一直無法突破。關鍵時刻,屠呦呦從中醫(yī)藥典籍中獲得靈感,了解到低沸點熬煮提取的方法,找準了實驗的方向,終獲成功。屠呦呦的成功,既離不開前期艱苦卓絕的百般探索,也離不開關鍵時刻古老文化智慧的“點撥”,這兩者的美妙結合,造就了人類醫(yī)學史上的又一偉大成果。
2.郎平:雄心志四海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女排決賽,中美巔峰對決,身高1.84米的中國女排主攻手郎平擊潰了美國女排的防線,幫助中國女排登上了冠軍的寶座。賽后誕生了一個流行詞——“鐵榔頭”?!拌F榔頭”郎平兩次在中國女排最困難的時期,主動接下了中國女排主帥這個“星球上壓力最大的職業(yè)”:第一次是1995年中國女排“生死存亡”之際,她毅然歸國,擔任女排主帥,幾次累倒在工作當中;第二次是2012年中國女排倫敦奧運會被日本隊淘汰,2013年同年齡隊友陳招娣撒手人寰,這一系列的悲痛觸動了郎平內心深處的女排情結,于是她冒著“一世英名可能毀于一旦”的風險再次走馬上任。僅僅一年半時間,郎平就帶領中國隊在時隔16年后的2014年重返世錦賽決賽舞臺,最終奪得亞軍,并于2015年重奪世界杯冠軍。30余年來,從擔任主攻手時的“五連冠”到擔任教練率中國女排重返世界之巔,“鐵榔頭”似乎已經是奇跡的代名詞。
運用示例
點睛需準,定音功高,高超的技術是保障,平時的苦練不可少。在1984年中美女排巔峰對決中,“鐵榔頭”郎平一記重扣,締造了中國女排的輝煌,讓國人在世界舞臺上揚眉吐氣。她擂起了中國女排騰飛的戰(zhàn)鼓,但成功的背后滿是訓練的艱難與辛酸,是高強度甚至賭上健康的拼搏。不得不說,是汗水鑄就了那一刻的圓滿收官,是鍛造積累催生了那一場比賽的“定音錘”。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勸學》
運用示例
荀子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痹诖蜩屩糁畷r,積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積累,讓我們一步步收獲經驗、磨煉心性,它不僅能夠為我們的夢想奠定基石,還能在歷練中拓展我們人生的寬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