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思怡
綜觀古代文人,萬千隱居山林,他們或是遭人壓迫,或是被人排擠,無一不是被仕途名利左右,他們的無可奈何依舊貫穿在他們的隱居生活中,他們的快樂隱匿著。
若這是一片花海,那在這并不真切的花香中,唯有一朵菊花傲然著。
晉哀帝興寧三年,在一個破落的仕宦家庭,一個小兒呱呱墜地,沒有蛟龍自天外破窗而人,也沒有青云在天空繚繞,沒有任何異象,就是如此平凡。陶淵明作為一個高潔的人,開始了其顛沛的一生。
幼時喪父,沒多久又喪母,他不得不擔起生活的重擔。二十歲時,他便開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謀生路。二十九歲時,他出任州祭酒,可沒過多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
不知陶淵明是否在某個風雪交加的夜里,為其仕途上的種種不順而糾心,又突然念起他對自然和詩書的喜愛?
怕是有的。不久之后,州里召他做主簿,他卻辭卻此事,繼續(xù)在家閑居。直到隆安四年,他奉使人都,五月還家,被大風所阻。在這大風下,他停下了腳步,開始思索起了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快樂。他想,或許這起伏的仕途不適合他,唯有山水田園才是他該選擇的快樂。
陶淵明的內(nèi)心苦苦掙扎,卻終無所得。五年后的八月,他再一次出仕,同年十一月,其妹去世,他已了無牽掛,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開始了其歸隱生活。
他在仕途的浮沉和田園的愜適、俗世的富貴和山間的清貧、迫于生計的拘束和自由的快樂之間,幾番掙扎之后,最終選擇了快樂。
他并非不能繼續(xù)為官,他也可以在俗世間繼續(xù)活下去,可他終是看清了自己的內(nèi)心,意識到了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本性,覺悟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他的隱居生活里沒有無可奈何,他婉拒了友人的來訪乃至官仕的邀請,在田園之中自在、快樂。
快樂本身就是一種選擇,根源在于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人能逼迫你快樂,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你的快樂??鞓肥亲瞿阕约?,堅持你的本性,維護你的氣節(jié)。
公元427年,陶淵明逝于山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他走得淡然,就像凋落的菊,芳香流傳。
教師點評
文章取材于東晉文人陶淵明的生平事跡,采用夾敘夾議的手法,對題意做了形象的詮釋??鞓肥亲鲎约海x擇過自己想要的人生的人才是快樂的,文章選取典型材料,表達了作者獨到而有深度的見解。
(孫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