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蔚夏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經過夏天高溫的消磨,兼之吃得比較清淡,難免會感到身體虛弱,因此不少人入秋之后,就考慮到進補了,尤其是到了中晚秋,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人們更有這方面的需要,這是未可厚非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秋天食養(yǎng)食補有一個基本原則,即“平補”。凡事有度,秋季進補要循序漸進,適可而止,否則會適得其反,這是因為:
1、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馬上進補難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大量各種肉食,可增加脾胃負擔,影響脾胃的正常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現(xiàn)惡心、食欲不振、傷食、腹瀉等癥狀,這就是所謂的“虛不受補”,因而在進補時,應以不傷脾胃為原則。
2、秋天燥氣主令,人體??梢猿霈F(xiàn)口唇、鼻咽干燥、干咳、皮膚干裂、大便秘結等表現(xiàn),即所謂“秋燥”。此時若大量進食肥甘厚味,可以生濕化熱,尤其是煎炸燒烤之類的食品,不僅能損傷脾胃,還會助“燥”為虐,加重秋燥。
3、進補過度,極易發(fā)體,特別是在秋季。這是因為,受自然氣候影響,人體呈冬胖夏瘦的規(guī)律。到了秋天,消化功能恢復常態(tài),能量代謝相對穩(wěn)定,脂肪細胞逐漸積聚,人體趨向肥胖。若不加控制,就很容易導致脂肪細胞“回潮”,使體重增加。
有鑒于此,為補償由炎夏能量消耗帶來的機體養(yǎng)分匱乏,此時可適當增加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選擇既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的食物,重點是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等。前者如魚、瘦肉、鱉肉、烏骨雞、禽蛋、奶制品、豆類等;后者如藕、山藥、芡實、紅棗等。尤其是后者,不但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而且能調養(yǎng)脾胃,補而不膩,可謂一舉兩得。如民間有“秋藕最補人”一說,故秋天可常食藕粥,或用糯米灌入藕眼中煮食,具有養(yǎng)心益氣、補血潤燥之功。另外,還可適配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百合、銀耳等,這類食物均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對人體非常有益。
此外,不少人有在冬季進補的習慣,但有的人入冬后就馬上猛補,不得要領,結果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原因在哪里?主要是忽視了進補前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調理脾胃,又稱“引補”或“底補”。這是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運化,運化水谷之精微,營養(yǎng)全身。所以,無論食補也好,藥補也罷,首當調理脾胃,只有脾胃健旺,運化正常,營養(yǎng)物質才能很好消化吸收,從而達到進補的目的。這點,對于年老體弱多病者尤為重要。
深秋氣候逐漸變得寒冷,氣溫下降,正是打“底補”的最佳時期。作為底補,芡實是最好食選,可用芡實、紅棗、薏苡仁或花生仁加紅糖燉湯服,或用芡實燉瘦豬肉、牛肉、雞肉等食用,即能達此目的。還有,山藥和藕的效果也不錯,同樣可以用來燉肉引補。再有,就是選用一些性質平和的食物對脾胃進行調整,如百合銀耳羹、薏仁山藥粥、八珍糕、茯苓餅、桂圓湯、紅棗燉肘子等。經過底補,脾胃健運,入冬即可放心進補,以此抵御嚴寒。
對于平素脾胃虛弱,如患有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平時養(yǎng)胃極其重要,除在心理及起居上注意調攝外,飲食要定時定量,不過饑過飽,并忌煙、酒及辛辣刺激之品,此時還可加服一些健脾養(yǎng)胃的藥物,如六君子散、香砂養(yǎng)胃丸之類。這樣不僅能有效地防止宿疾復發(fā),還可調補脾胃,鞏固以往療效,為冬季進補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