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興軍
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254例臨床研究
董興軍
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易誤診為嬰兒濕疹、尿布皮炎等,導致治療不當使病情加重。本文根據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診療的患兒年齡、性別、部位和季節(jié)以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和分析。
1.1病例資料 254例皮膚念珠菌病患兒均來自本院皮膚科門診,其中男159例、女95例,年齡最小20天,最大3歲,平均年齡10.4個月。所有患兒均滿足以下條件:(1)年齡小于3歲,具有典型皮損,有邊緣清楚的紅斑、丘疹或小水皰,水皰破裂后有脫屑或形成糜爛面,部分有少量滲液。(2)直接鏡檢和(或)培養(yǎng)陽性。
1.2方法 將所有患兒取皮損同時作乳酸酚棉藍染色鏡檢和培養(yǎng),結果為直接鏡檢見到孢子或假菌絲有182例、鏡檢陽性率達71.6%(182/254),在所有患兒皮損處取材接種于含氯霉素40~50 μg/mL的沙保斜面培養(yǎng)基作真菌培養(yǎng),接種皮損的沙保培養(yǎng)基經25℃培養(yǎng)1周,觀察有無酵母菌生長,其中直接鏡檢陽性培養(yǎng)出念珠菌的176例,培養(yǎng)陽性率96.7%(176/ 182),直接鏡檢陰性的患兒于患處取材均培養(yǎng)出念珠菌,培養(yǎng)陽性率97.6%(248/254)。酵母菌鑒定采用鄭州安圖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念珠菌顯色平板,35℃培養(yǎng)48 h,嚴格按照說明書判讀結果。將在沙保培養(yǎng)基上生長的酵母菌全部做芽管形成試驗,這兩種方法共鑒別出白念珠菌234株,熱帶念珠菌14株,混合感染1例。沙保培養(yǎng)結果、念珠菌顯色平板培養(yǎng)結果及患兒臨床圖片見圖1-3。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作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分析結果 見表1,表2。
患此病男性嬰幼兒3年性別比分別為54.9%,60.5%,69.7%,卡方檢驗χ2=3.48,P>0.05;不同部位感染情況,腹股部33.5%,頸部60.6%,腋部3.1%,其它部位2.8%,χ2=17.68,P<0.01;不同季節(jié)感染情況: χ2=14.04,P<0.05;不同年齡階段感染情況,以1歲為分界χ2=7.27,P<0.05,其中<6個月組與>6個月至1歲組之間比較χ2=3.48,P>0.05。
2.2治療結果 皮膚黏膜念珠菌病通常以局部外用藥物治療為主,隨訪,療效顯著,均痊愈。
圖1 患兒頸部皮損圖2 沙保培養(yǎng)結果圖3 念珠菌顯色平板培養(yǎng)結果
表1 不同性別、部位與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的關系 例(%)
表2 不同季節(jié)、年齡與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的關系 例(%)
本文通過觀察發(fā)現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其發(fā)病情況在男女性別上存在差異,但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男性(62.6%)多于女性(37.4%);發(fā)病年齡以1歲以內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發(fā)病率明顯降低,可能因其對念珠菌缺乏抑制因素而容易感染[1],也可能是此年齡段幼兒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造成自體損傷,引發(fā)感染;發(fā)病季節(jié)主要見于夏秋季,室外氣溫明顯升高,念珠菌生長活躍,機體抵抗力下降引起發(fā)病,是一主要誘因,如果條件允許,盡量呆在涼爽的房間里,減少在高溫下活動,對本病預防及降低本發(fā)病率起重要作用;在部位上以頸下、腹股溝為主[2],腋下、肛周也是好發(fā)部位,這些部位都是皮膚褶皺,溫暖潮濕,適宜念珠菌生長;有的嬰幼兒使用紙尿片,也為念珠菌的生長創(chuàng)造了條件,保持皮損干燥通風,對接觸衣物徹底消毒也可對嬰幼兒皮膚念珠菌病的治療和預防起到關鍵作用;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導致正常菌群失調,促進念珠菌繁殖增加感染率[3],這些患者在皮損處取材直接用乳酸酚棉藍染色鏡檢可查到假菌絲或孢子[4],直接鏡檢陽性率71.6%;于患處取材接種至沙保培養(yǎng)基,3~4天后可生長奶酪樣菌落,培養(yǎng)陽性率97.6%,經鑒定主要是白念珠菌感染[5],熱帶念珠菌次之,這兩項檢查為診斷此病提供了重要依據。預防原則,加強營養(yǎng),增加機體抵抗力,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盡可能減少或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對本病的預防起到有效作用,至于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的原因,可能與生理結構有一定關系,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1]楊國亮.皮膚病學[M].2版.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89.176-178.
[2]張宏,廖萬清,郭寧如.實用臨床真菌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64-65.
[3]呂婭妮,姜啟君,何萍,等.89例嬰幼兒念珠菌病臨床觀察[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11):927-928.
[4]劉運德,樓永良,王躍,等.微生物學檢驗[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360-361.
[5]廖廷錫,藺敏,夏仲楠.3104例手足癬病原菌鑒定結果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1,17(6):105.
(收稿:2014-06-30 修回:2014-08-07)
湖北省潛江市皮膚病防治院檢驗科,湖北潛江,43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