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東(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
法官裁判的“法感覺”
朱厚東(南開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50)
法官裁判案件要受到“法感覺”這一非理性因素的影響。作為一種特殊的司法直覺,“法感覺”的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待決案件的審判結果。在迥異的兩種審判模式之下,“法感覺”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發(fā)揮的作用也不盡相同。“法感覺”對法條主義審判的意義主要在于迅速準確地處理案件,節(jié)省時間和儉省信息處理費用;“法感覺”對后果主義審判的意義則在于幫助預測裁判的社會效果;另外“法感覺”對以整體性法律原則為依據的審判也適用。
法感覺;司法直覺;法條主義審判;后果主義審判
自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理性主義的大旗始終高揚在歷史的天空。但強調非理性①非理性是指人的精神所特有的、與理性相對的,在心理上表現(xiàn)為本能意識,在認識上表現(xiàn)為主體的非邏輯認知形式和認知功能的要素的總稱。何穎:《非理性及其價值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3年版,第163頁。的聲音從來也是不絕如縷,關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非理性同樣具有相當?shù)囊饬x。二者始終表現(xiàn)為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姿態(tài),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納,在幾千年的論辯斗爭中不斷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正如鄧曉芒所講的“自那以后,西方哲學中一直處于隱性的非理性主義開始浮到面上來,與傳統(tǒng)的理性主義的主流形成分庭抗禮甚至常常取而代之,直到后現(xiàn)代思潮使非理性主義成為時代的顯學”。[1]人類理性之花正是因為有非理性綠葉的襯托才愈顯出嬌媚,同時,非理性的綠葉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輸送了大量的養(yǎng)分滋養(yǎng)著科學理性的發(fā)展。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非理性的關注卻是十分匱乏的,尤其反應到司法過程的研究,對法官裁判活動中非理性因素的關注還很不夠。法官裁判因帶入了法官的前見,不可避免陷入非理性的泥淖,且本身不可能完全克服。法官的經驗、思維方式、信仰、性格、年齡、背景等都可能影響法官的思考與法官的行為。美國法學家杰羅姆·弗蘭克說“法官作出決定實際上靠的是感覺而不是判斷,靠的是靈感而不是推理”,并指出影響判決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法官關于一個具體案件的是非的直覺[2];哈奇森(Hutcheson)法官在《直覺的判斷:司法中預感的作用》一文中也充分肯定了直覺在司法判決中的作用,“法官實際上是通過感覺而不是通過判斷來判決的,是通過預感而不是通過推理來判決的”[3]。這些思想猶如醍醐灌頂,起到了開啟鴻蒙、石破天驚的作用,為我們探究法官的裁判過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因而具有相當?shù)睦碚撘饬x。正如波斯納所言“就像在大多數(shù)決定中一樣,直覺在司法決定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直覺感官使法官、商人或軍隊指揮員能夠迅速決定而無需清醒掂量和比較諸多可能行動進程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100,可見法官的“法感覺”對司法裁判具有相當?shù)挠绊?,正因為如此,對待法官裁判活動中“法感覺”這類非理性因素與其視而不見,莫若坦然面對,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理性地對待法官裁判的非理性因素,認真研究這樣的裁判過程,承認和推廣其中合理的做法,不合理的則用規(guī)則約束、制度制約,通過這一進路規(guī)范和約束法官的裁判活動,最大程度實現(xiàn)公正裁判,減少裁判錯誤。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的行為始終會受到直覺的影響,法官作為普通的、個體的活生生的人,當然也不例外?!胺ǜ杏X”作為法官裁判案件時對案件可能的裁判結果內心的一種法律直覺,其正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待決案件的審判結果。筆者通過查閱和檢索相關文獻資料,發(fā)現(xiàn)國內學者對“法感覺”做過專門研究的不多,僅有的幾篇關于“法感覺”的論文也只是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了“法感覺”,雖初步界定了它的概念、特征、分類等但沒有結合具體審判模式做深入分析,未指出“法感覺”對法條主義審判和后果主義審判的不同意義。下面,筆者希望通過對“法感覺”的分析和對兩種審判模式下“法感覺”的梳理,探究它在兩種審判模式下的作用,“解密”法官裁判,以期探尋到那些實實在在影響著法官判案,而往往又被忽視的影響法官“法感覺”的因素,從而有的放矢,為建立起系統(tǒng)的規(guī)范法官裁判案件的法學方法、法律規(guī)范和法律制度提供一點借鑒,約束法官自由裁量、避免恣意司法。這也正是法學方法研究的應有之義,是法學方法研究不容推卸的歷史使命。
關于“法感覺”,李安認為是一種“法律直覺”,一種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基于人類的職業(yè)、閱歷、知識和本能而存在的思維形式,是基于法律職業(yè)、司法閱歷和法學知識而在一般直覺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高級司法認知,在我國也被稱為“法感”[5]116;陳林林認為法感是一種“感性的判斷能力”,他說“法律人在接觸待決案件時,都能藉由潛意識、直覺和經驗得出一個初步法律結論,這種感性的判斷能力被稱為‘法感’(Rechtsgefǜhl)”[6]49。謝曉堯將司法直覺概括為一種實踐理性的沉淀,是一種法官的默會知識,由經驗自然而然生成,求助于“不言自明”的知識系統(tǒng)來獲得理所當然的背景性支撐[7];曾被評為“全國法院辦案標兵的王林清法官認為,司法裁判中直覺與推理是共同起作用的,司法的實際情形中直覺起著先行作用,而后是“理性——分析”系統(tǒng),或是驗證,或是監(jiān)控。法官的裁判很可能是推理與直覺共同參與的過程。他理解的直覺應該是直接獲得案件的結論或者突然出現(xiàn)的頓悟。[8]學者們和王林清法官對“法感”、“司法直覺”等的定義和認識基本代表了當前學界和司法實務中對“法感覺”的認知,即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將其界定為一種“法律直覺”“感性的判斷能力”或“頓悟”。此外,也有學者在另一種意義上使用“法感”,用其指稱一般人所有的法律感情、法感情,類似于是非感、道德感、正義感①參見吳從周:《初探法感(Rechtsgefǜhl)——以民事案例出發(fā)思考其在法官判決中之地位》,載《法學方法論論叢》,2014年年刊,第105頁;據吳所論的“法感”,是一種無可比擬的情緒(Gemütregung),針對某一案件事實而接觸到法律的構成要件時,被激發(fā)的一種感覺(Gefühl),可理解為法律感情、法感情,類似于道德感、是非感、正義感。,不同于上述意義上的基于專業(yè)知識和司法訓練、法規(guī)范規(guī)制之下的作為法官的特殊直覺的“法感覺”。
按照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直覺是不以人類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維方式,可以看作是不受意識監(jiān)控的推理與頓悟處理觀念關系的產物。直覺思維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一種不連續(xù)的信息加工機制,無需使用意識推理而直接獲得知識,且本身的形成也在人類意識監(jiān)控之外,具有迅捷性、頓悟性、跳躍性、創(chuàng)造性、本能意識、模糊性、情感性、即時性、待證性等特征。[9]
筆者這里所說的“法感覺”就是法官裁判案件時對案件可能的裁判結果內心的一種整體的、模糊的、初步的、大致的判決傾向這樣一種法律直覺。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為直覺,“法感覺”除了具有上文直覺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1.帶有鮮明的法官職業(yè)群體的屬性,是法官基于自身的職業(yè)審判和專業(yè)技能,以及長期的法律熏陶內化為法官的司法實務經驗后形成的司法直覺;2.是法官通過對審判過程的參與、觀察,對其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邏輯的感悟后形成的,是法官長期思索、不懈追求的產物;3.這種“司法直覺”,已經不是普通人的“直覺”,而是在法規(guī)范所規(guī)制之下的“直覺”,雖然還有心理學、生物學的影子,但是內核卻是法官人為理性的反應,是一種審判實踐的創(chuàng)造物,而非簡單現(xiàn)實生活的反射物;4.屬于司法直覺,是一種對案件裁判結果整體的、模糊的、初步的、大致的判決傾向,并非最終結果,具有待證性,有賴于法官的邏輯推導和法律推理才能形成最終的裁判決定??梢姡胺ǜ杏X”是法官人為理性的產物,有賴于理性的邏輯推導和法律說理的存在,而非完全的非理性或者反理性,就像人們常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法官的“法感覺”是法官經過長期的審判歷練,厚積薄發(fā)的產物,因而有經驗的法官在了解了一個具體案件之后其實就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大致的判決傾向,其后要做的不過是為該結果尋找到具體的法律依據。
當然,筆者在這里強調直覺論,主張重視法官裁判過程中“法感覺”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回歸所謂的“直覺決定論”,事實上弗蘭克等人“因主張司法完全取決于直覺而走向另一極端,對直覺的結構、功能、影響因素等也沒有作出合理解釋,所以沒多久就走向衰落”[10]142?!胺ǜ杏X”當然不是決定法官裁判的唯一因素,現(xiàn)實是,在法官的裁判活動中,法官依靠“法感覺”得出的僅僅是上文說到的初步的、大致的判決傾向,這之后法官仍然要借助邏輯推理不斷將案件事實涵攝到法律規(guī)范之下,要進行充分的驗證和法律說理以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但不可否認,法官依靠“法感覺”獲取法律初步決定的過程又確實深刻地影響著法官的裁判活動,因而具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作為法官內在意識層面特殊思維形式的“法感覺”,一如達馬斯卡所言“直覺的低語、沖動的意志乃至本能的情愿,它們聯(lián)合起來作出一項判決。正如帕斯卡爾(Pascal)的著名論斷:心有知而理不明”[11]。正好像奧古斯丁關于時間的著名說法“時間究竟是什么?沒有人問我,我倒清楚,有人問我,我想說明,便茫然不解了”[12],好像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上文的簡述似乎給“法感覺”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既然難以將其描述清楚,筆者只好另辟蹊徑,試圖通過梳理“法感覺”在不同審判模式中發(fā)揮的作用,并找到一些能夠影響“法感覺”的因素,進而通過改變這些因素或對這些因素施加影響促使法官形成良好的“法感覺”。
(一)法條主義審判
關于何為法條主義,學界多有爭議,并沒有比較統(tǒng)一的定義。劉星認為“20多年來的中國法學存在著一種‘法條主義’或稱‘注釋法學’‘詮釋法學’”[13];據朱淑麗的認識,法條主義不是特指某種方法或學派,而是泛指一種法律觀念或思想傾向,即強調邏輯方法在司法過程中的重要性[14];王國龍則認識到法條主義(Legalism)并不是法律科學和法理論研究當中非常嚴謹?shù)母拍睿谄胀ㄕZ言中也沒有任何明確或客觀的含義,甚至是一個被徹底庸俗化了的‘稻草人’式的指稱概念[15]。
學者對“法條主義”的定義和認識還有很多,難以盡述,但對法條主義本質的認識并沒有多大差異。筆者理解的和下文表達的法條主義審判也許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法條主義”,而只是借用這樣一個既有概念表達一種堅持以國家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為中心,強調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方法論,它尊重司法審判演繹推理的三段論形式;推定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是良善的法律,自身包含有人權法治、民主分權、公正平等、自由自愿、文明誠信等人類共同的價值準則;遇有法律空白和法律漏洞,則遵循解釋規(guī)則解釋現(xiàn)行法律以適用于具體案件;承認法律的相對封閉性和滯后性,反對“法官造法”,但不否認“法官選法”,尊重“立法的歸于立法,司法的歸于司法”。以上概括起來大致就是筆者想要表達的法條主義理念了,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法條主義。
法條主義審判是在法條主義理念和方法論之下,通過演繹推理的審判三段論形式為裁判的合法性尋找依據、嚴格適用法律的審判。是波斯納所講的“法官只需找到正確的立法規(guī)定,會同事實的情境,為這個或多或少從法律規(guī)定與事實情況的聯(lián)姻中自動產生的解決辦法祈福整個司法決定過程都遵循了經院邏輯的形式三段論?!保?]124法條主義審判對應常規(guī)案件,在解決普通、簡單的常規(guī)案件方面優(yōu)勢明顯。實際司法活動中,常規(guī)案件的解決大都依賴法官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法條主義的司法三段論,法官接手一個具體的案件,需要做的就是準備自己將要作出的法律判決的大前提和小前提,為此他需要弄清案件的法律事實,然后尋找法律依據,解釋法律,最終作出司法裁判,使審判合于法律,實現(xiàn)裁判公正??偨Y我國法院的判決書不論是民事、刑事還是行政判決,其結構都包括案件事實、法律依據和判決主文,其實是一份倒置了的三段論第一格,即將小前提(某案件的具體事實)前置到了前面,而將大前提(某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規(guī)定)后置其后。
(二)“法感覺”在法條主義審判中
在法條主義的審判中,法感覺“持續(xù)往返流轉于規(guī)范和事實之間”,“在依據法感獲得初步的判決結論之后,法官需要在案件事實和準用規(guī)則之間反復進行校驗,以使事實和規(guī)范之間形成一種具體、妥當?shù)膶P系,以將最初的法感精確化為最終的判決結論”[5]50?!胺ǜ杏X”發(fā)揮作用的過程雖然表述出來顯得漫長而曲折,但在實際審判中卻迅捷而準確。因為“法感覺”作為法官的一種特殊司法直覺,本身具有迅捷性、跳躍性、即時性等人類直覺的一般特征,是屬于“經驗——直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按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關于認知的雙重加工理論,即人類擁有兩種信息處理系統(tǒng),Evans將人類的信息處理系統(tǒng)區(qū)分為系統(tǒng)1和系統(tǒng)2?!跋到y(tǒng)1的加工是快速、平行和自動化的,只有最終加工結果會傳送到意識層面上;系統(tǒng)2的加工是緩慢而以序列方式進行的,并且使用了中樞執(zhí)行工作記憶系統(tǒng)——盡管它的加工是緩慢的”[16]。系統(tǒng)1是“經驗——直覺”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信息以非連續(xù)的整體方式處理,不受制于意識的參與,所以只需占用較少心理資源,表現(xiàn)為加工自動化、速度快捷等特點‘系統(tǒng)2是“理性——分析”的信息加工系統(tǒng),在這一過程中,人能理智地對待問題、運行概念、識別規(guī)則,能有意識地解決問題,并能清楚地覺察和表達自己如何處理問題,不過,該系統(tǒng)的運行依賴工作記憶的參與,因此需占用較多心理資源,表現(xiàn)出加工速度慢,但不易受無關信息、刻板印象等因素影響的特點[10]145。李安并進一步將法律直覺劃分為法條獲取的直覺(具體的法律適用中,法官會依靠直覺機制,從大腦記憶庫里“捕獲”某些或某一法條適用于手頭案件)、結論發(fā)現(xiàn)的直覺(司法認知具有復雜性,在現(xiàn)有的“發(fā)現(xiàn)”與“證立”二分司法認知模式中,前一個認知活動的結論可能是下一個認知活動的前提,往往將之作為結論使用,只是在后面增加說理而已)和邏輯自動化型直覺(建立在高度自動化邏輯操作基礎上所形成的占用較少心理資源的認知過程)[10]145。
法條主義審判中的“法感覺”屬于以上所說的系統(tǒng)1“經驗——直覺”信息加工系統(tǒng),具有邏輯自動化、迅捷性和跳躍性的特點。這種帶有鮮明的法官職業(yè)群體屬性的“法感覺”,是法官基于自身的職業(yè)和專業(yè)技能以及長期的法律熏陶,通過對審判過程的參與、觀察,對其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邏輯的感悟后所形成的。這種“法感覺”是法條主義堅持以國家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為中心,強調在法律框架內解決問題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之下的特殊司法直覺,已經不是普通人的“直覺”,而是在法規(guī)范所規(guī)制之下的“司法直覺”。實際審判過程中,法官先是需要了解具體案件的案情,其后借助于“法感覺”形成一個整體的、模糊的、初步的、大致的判決結論。這個結論作為對待決案件的綜合選擇、把握,是達致案件最終裁判的一個中介,并非最終結果。它需要通過進一步分析、論證、邏輯推導和法律說理來驗證,需要借助邏輯推理不斷將案件事實涵攝到法律規(guī)范之下,要進行充分的驗證和法律說理以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屬于一種法條主義“法感覺”的審判,透過這種“法感覺”,法官可以迅速獲取法條、發(fā)現(xiàn)結論,從而迅速準確地處理案件,節(jié)省時間和儉省信息處理費用。正如波斯納所言“在處理常規(guī)案件時,直覺也很重要……法官決定可以用法條主義理由決定的案件,從中獲得經驗,這些經驗使他們做決定要比新手更迅速,也儉省了信息處理的費用?!保?]102
在上述審判活動中,法官“法感覺”的形成和發(fā)揮作用會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約。劉彥生在總結直覺頓悟思維的形成基礎時指出,除了人腦的結構和本能作用外,概括而言主要基于3個方面:第一,實踐基礎上“潛識元素”的再組合。人的直覺頓悟能力雖與先天遺傳有關,但主要靠后天知識和經驗的積累。直覺能力以實踐經驗為基礎,實踐能夠積累種種潛知并儲存在大腦的不同層次中,遇有某種實踐需要就可能產生偶然的巧合,被不自覺地“激活”成為創(chuàng)新思維。第二,對事物和問題長期專注與沉思,長期思索、不懈追求,“不自覺”工作的產物。第三,求知欲望所積累能量釋放的結果。直覺知識的成熟與顯現(xiàn)需要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本身有一個清晰、明確的了解,進而產生解決問題的迫切愿望,以便把自身注意力和研究方向集中起來,形成深化認識的推動力[17]239-240。法官基于自身的專業(yè)技能進行職業(yè)化的審判活動,在長期的法律熏陶之下,通過對審判過程的參與、觀察,感悟其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邏輯后形成“法感覺”。這一過程完全符合上述直覺頓悟思維的形成基礎:其中法官需要從事職業(yè)化的審判活動,其個人經歷,所從事過的律師執(zhí)業(yè)或進行過的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裁判,傾向于演繹推理或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方式等會內化為法官的司法實務經驗,對應上述第一點;法官在長期的法律熏陶下,專注于不斷參與、觀察和解決普通案件、疑難案件的過程中,對其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有所感悟和思考,對應上述第二點;法官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使其對審判本身具有清晰、明確的了解,渴望迅捷地解決手頭案件,對應上述第三點。此外法官的法律信仰(偏保守的或者偏自由、實用主義等)、性格(據知、情、意三者何者占優(yōu),可劃分為理智型、情緒型和意志型)、年齡(往往與經驗掛鉤,但非絕對正相關)、背景(主要與前期的專業(yè)學習、專業(yè)訓練,或者學術背景有關)等因素也會影響法官“法感覺”的形成。但 “法感覺”與上述因素并非絕對的正相關或負相關關系,只是我們通過考察實務中的法官后可以得出一種相對模糊的相關關系。一般而言,接受過法學專業(yè)教育和專門訓練、經驗豐富,對金錢等物質財富占有欲不強,重視自身聲譽的法官往往能夠形成良好的“法感覺”,辦案公正、無偏私,即使其主審案件的裁判文書沒有經過充分的說理,其判決卻能夠說服當事人、上級法院乃至社會,實現(xiàn)良好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法官在長期的適用和解釋法律的過程中,忠誠履行法律、公正裁判,加深了對法律的理解和認同,形成了良好的法感覺,就可以提高辦案能力,運用高超的裁判技巧迅捷地處理案件,提高效率,避免“遲來的正義”,從而有助于主持正義、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糾紛的及時有效化解,緩解社會矛盾。
(一)后果主義審判
據波斯納的考察,實用主義司法乃是法律實用主義的核心,其核心是強調司法要關心后果,以及由此而來的基于后果而不是基于概念和一般性作出政策判斷的傾向[4]217-218;于明認為法律實用主義的核心是強調司法要關心后果,以及基于后果而非概念作出政策性的判斷[18];王彬老師總結的后果主義審判是指一種以后果為基礎的論證模式(Consequence-based argument),其論證是根據某個判決結論所引起后果的預測和評價來選擇判決理由的,因而將某種行為正當性的證立建立在實現(xiàn)既定目標的手段考量上[19]。此外,論述后果主義的論著還有很多,雖然概念界定和定義不盡相同,但大都強調是一種“向前看”的、關注后果的審判。
后果主義審判在德國也被叫作“結果導向的法律適用”,即“在證成法律裁判時……后果取向通過對裁判所導致之效果的期待來調控裁判”[20]。后果主義審判在大陸法系國家的用武之地在于非常規(guī)案件,也就是蘇力所說的“難辦案件”,即事實清楚卻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以適用,或適用的結果不合情理甚或有?!疤炖怼保ㄋ^自然法),蘇力并指出“許霆案”就是一個難辦案件。[21]
筆者理解的后果主義審判是一種基于對后果的預測,以避免更多、更大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為出發(fā)點論證裁判合理性的一種政策導向的判決思路。這種后果主義審判,不再像法條主義審判那樣由法律概念和法律解釋推理得出裁判結果,而是以后果為導向,遵循實用主義哲學作出裁判,其合法性不依賴于法律推理。同時,后果主義審判往往依托對裁判結果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的預測,需要進行相當?shù)纳鐣{查,要靠法官經驗和一系列科學數(shù)據的支撐,相對于法條主義審判而言成本要高得多。當然,后果主義審判基于對裁判后果的預測作出判決,但論理部分還是要遵循現(xiàn)代法律的正義、誠信等普遍原則,符合現(xiàn)代社會對司法公正的期待,而不能得出違背社會基本道德底線的判決。正是因為英美法系國家不追求法制的完備,強調遵循法治傳統(tǒng)、憲政傳統(tǒng)和習慣作法,所以法官論證裁判合法性的壓力相較于大陸法系國家要小得多,從而為后果主義審判提供了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土壤。大陸法系國家則不然,它們往往法制完備,法律體系健全,整套法律系統(tǒng)之間邏輯性、科學性很強,此后,法官職業(yè)群體只需懷著謙卑、敬仰的態(tài)度解釋和適用法律,因而更為關注法官裁判的合法律性,裁判必須能夠從本國現(xiàn)行有效的法律體系中推演出來。
(二)“法感覺”在后果主義審判中
后果主義審判往往依托對裁判結果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的預測,因而相較于法條主義,法官的“法感覺”發(fā)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盡管預測需要進行相當?shù)纳鐣{查,要靠一系列科學數(shù)據的支撐——但法官的經驗、直覺似乎更為重要。波斯納引述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的訪談中有這樣的表述“每個人都能迅速做出本能判斷,這是你一生的生活方式,而法官干的也一樣”,但在判斷之后,就必須為自己的判斷找到理由,必須看看它是不是有道理,是否合乎邏輯,是否符合法律,是否符合自己的倫理道義感。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感到自己任何一點錯了,就必須回過頭,重新走一遍。[4]233后果主義審判基于對判決實施的社會效果進行預測,最好的情況當然是實踐證明了預測結果與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大體一致。但不可否認,社會充滿復雜性,未來是各種不確定性的集合,如果預測出現(xiàn)偏差,而根據錯誤預測作出的法律判決的合法、合理性就存疑了,這種司法裁判的正當性又在哪里?因而這種社會效果預測必須滿足科學性,需要進行相當?shù)纳鐣{查,要靠一系列科學數(shù)據的支撐,所以美國后果主義審判往往費時費力、久拖不決,相對法條主義審判而言成本要高得多。后果主義審判需要考察的法律后果是波斯納所講的“包括制度在內的系統(tǒng)后果以及對手頭案件的后果”[4]217-218,屬于一種“試錯型”的司法,“法律作為一系列規(guī)則、原則和準則,為了某個目的,在適用于新的事物組合過程中,不斷地分門別類、被挑選、被鑄造、被修改,在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中判決形成了”[22]。在這種“試錯型”案件裁判過程中,具體的裁判依據多而龐雜、難以名狀的情況下,法官就以“法感覺”代之,而無須耗費過多的精力于整理、總結以往浩如煙海的先例。但因有法治傳統(tǒng)、憲政傳統(tǒng)和習慣作法的庇護,法官本身的權威又很高,因而也能夠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認同和尊重。
“法感覺”對后果主義審判的意義主要在于幫助預測裁判的社會效果。正如陳林林所說“疑案裁判中的任何一項法律上之發(fā)現(xiàn),以及判斷該項發(fā)現(xiàn)或決定是否正當、合理,第一種可能的源泉和認識根據就是‘法感’。”[6]49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爆炸的社會,無盡的知識和高度發(fā)達的資訊,使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成為“通才”“全才”,因而掌握專業(yè)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法官們在長期的解釋和適用法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法律的理解和認同,厚積社會歷練,審判經驗豐富,形成自身的“法感覺”。在此基礎上能夠預見到一個具體案件裁判可能的社會效果和不如此裁判的危害后果,所作的預測因而具有了合理性,相對普通人的預測要準確得多。當然,這種預測和裁判傾向也僅僅是一個初步的假設,“類似于科學家憑直覺提出的假說,需要其后嚴密的實驗來檢驗,盡管法官可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東西促使他最初想到某種特定的判決是正確的,但是只有當他能夠以理性的方式使他想到的判決經受住其他人對此提出的各種反對意見的時候,他才能做出或堅持他的這個判決”[23]。法官面對疑難案件采取后果主義進路開展審判活動,為此他需要依靠“法感覺”作出一個初步的假設,預測案件裁判結果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用不如此裁判可能帶來更多、更大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和如此裁判會帶來的有利后果為出發(fā)點論證裁判的合理性,依靠“法感覺”迅捷的思維形式綜合考察各種法律政策,從而實現(xiàn)“法感覺——社會效果預測——合理判決”的后果主義“法感覺”審判。在這一過程中,支撐法官“法感覺”預測的是法官的個人經驗和為此案所進行的廣泛社會調查和一系列科學數(shù)據,據以裁判的后果(主要是想要實現(xiàn)的積極效果或者想要避免的危害結果)必須有充分理由說明其確實會產生這樣的社會效果,這就需要法官用相應的社會學、經濟學和統(tǒng)計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來作出說明,經受住其他人對此提出的各種反對意見并做出或堅持自己的判決。
當然,法條主義取向和后果主義取向并非法官裁判的全部淵源基礎,在德沃金看來,還存在一種整體性的“法律原則審判”,“作為整體性的法律要求法官盡可能假設法律是由一套前后一致的、與正義和公平有關的原則和訴訟的正當程序所構成。它要求法官在面臨新的案件時實施這些原則,以便根據同樣的標準使人處于公平和正義的地位”[24]217,德沃金并以埃爾默案、河鱸科淡水小魚案、麥克洛克林案和布朗案[24]14-284個著名案件為例說明一種以人性所渴望的基本價值、整體性的法律原則為邏輯起點的審判。這些案件也就是卡多佐主要關注的“為數(shù)不多、但案件決定對未來很有價值”的疑難案件,“它們是司法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因素發(fā)現(xiàn)自己的機遇和力量的案件”,有可能“推進或延滯法律的發(fā)展”,并且“在某種意義上,它們當中的許多都確實是既可以這樣決定也可以那樣決定的”,也就是無論如何裁判都“同樣可以找到言之成理的或相當具有說服力的理由來支持這種結論或者另一種結論。在這里,開始起作用的就是對判決的平衡,是對類比、邏輯、效用和公道等考慮因素的檢驗和分類整理”。[25]100
上述案件的解決要靠“法官承擔起立法者的職能”,要在司法過程的最高境界中才能獲得解決,“司法過程的最高境界并不是發(fā)現(xiàn)法律,而是創(chuàng)造法律,所有的懷疑和擔憂、希望和畏懼都是心靈努力的組成部分,是死亡的折磨和誕生的煎熬的組成部分”[25]100。這類以“整體性法律原則”為依據的審判的正當化依據實在過于龐雜、難以盡述。德沃金所舉4個案例中的“任何人不得從其錯誤的行為中獲益”、“保護環(huán)境的理念”、“不在事故現(xiàn)場精神損害賠償?shù)暮侠硇浴焙汀胺N族平等”只是那些人性所渴望的基本價值、整體性的法律原則中很小的一部分。但毋庸置疑這些案件的解決都需要法官“心靈的努力”,需要“法感覺”作用的發(fā)揮:法官在長期的法律熏陶之下,通過對審判過程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邏輯的感悟后形成法規(guī)范規(guī)制之下的“法感覺”,它植根于法官的內心修養(yǎng),成為一種無須提醒的自覺,是以“法律的普遍原則”約束為前提的自由,在疑難案件的解決中法官的這種“心靈努力”必不可少。法官以自身“法感覺”做出判斷,著眼于法律的價值、社會的整體福利進行獨立的審判,進行“心靈的努力”,經受新的法律規(guī)則“死亡的折磨和誕生的煎熬”,所得出的結論有時卻可能與普通民眾的認知存在一定差距就像“埃爾默案”厄爾法官否定埃爾默基于法律和遺囑取得的繼承權,“河鱸科淡水小魚案”為了一種小魚的生存終止一個耗資巨大而且?guī)缀蹩⒐さ乃畨?。這類決定在當時都引起了比較大的爭議,但爭議歸爭議,社會公眾最后還是愿意相信法官是出于對法律價值的整體考慮而作出決定的,從而給予應有的尊重并遵照執(zhí)行。在這一過程中,法官當然也有可能犯錯,但這是司法獨立、公正必須承受的代價。而事實也證明了法官們“法感覺”裁判的高明,因而那些案件才可以成為影響力巨大、澤被后世的著名案例。
總之,法官在長期適用和解釋法律的過程中,通過對審判過程的參與、觀察,對其中相互沖突的多種需要、價值、邏輯的感悟后形成“法感覺”,借助這一邏輯自動化、具有迅捷性和跳躍性的“經驗——直覺”信息加工系統(tǒng)裁判案件,往好的方面發(fā)展,當然有助于主持正義,維護司法公正,促進社會糾紛的及時有效化解,緩解社會矛盾。但法官畢竟是普通的、個體的、活生生的人,“法感覺”本身屬于法官內心層面,既難以直觀感受,又不易為外力而改變,如果往壞的方面發(fā)展,則會為法官知法犯法、執(zhí)法犯法、貪贓枉法大開方便之門,危害極大?!胺ǜ杏X”不可避免會有好有壞、有對有錯,良好的“法感覺”對應公平公正的案件判決,壞的、錯的“法感覺”則導致誤判、錯判,貽害無窮。雖然個體的“法感覺”因人而異、千差萬別,難以盡述。但正如俄羅斯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26]所說的那樣,良好的“法感覺”也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具有相對固定的樣態(tài)。把握好上述不同審判模式下的“法感覺”,就可以促使法官形成良好的“法感覺”,自覺公平、公正裁判案件。
[1]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J].現(xiàn)代哲學,2011(3):46.
[2]Jerome Frank, law and the modern mind[M].New York:Tudor Publishing Co. 1936:103.
[3]張保生.法律推理的理論、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289.
[4]理查德·波斯納(Richard A. Posner).法官如何思考[M].蘇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李安.法律直覺是什么[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3(5).
[6]陳林林.直覺在疑案裁判中的功能[J].浙江社會科學,2011(7).
[7]謝曉堯.對待司法直覺需要一種“問題轉向”[N].深圳特區(qū)報,2014-03-25(B11).
[8]王林清.司法裁判中直覺與推理共同起作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8-19(B01).
[9]李安.司法過程的直覺及其偏差控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3(5):144;李安.法律直覺是什么[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3(5):116;陳思遠,加天山.直覺思維的認識論意義[J].文史哲,1988(2):19-20;劉彥生.直覺思維的內涵要素及其創(chuàng)新性質分析[J].天津社會科學,2004(4):48;朱榮賢.直覺思維及其對知識創(chuàng)新的方法論意義[J].廣西社會科學,2003(12):41.
[10]李安.司法過程的直覺及其偏差控制[J].中國社會科學,2013(5).
[11]R·達馬斯卡.漂移的證據法[M].李學軍,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58.
[12]圣·奧古斯丁.懺悔錄[M].周世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242.
[13]劉星.怎樣看待中國法學的“法條主義”[J].現(xiàn)代法學,2007(2):54.
[14]朱淑麗.比較法學中的反法條主義進路[J].社會科學,2014(4):99.
[15]王國龍.捍衛(wèi)法條主義[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 (4):40.
[16]Evans B T. In two minds: dual- process accounts of reasoning.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 2003, 7(10):154-159.
[17]劉彥生,呂劍.簡論直覺頓悟的思維特征和形成基礎[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18]于明.法條主義、實用主義與制度結構——基于英美的比較[J].北大法律評論,2013(1):15.
[19]王彬.司法裁決中的 “順推法” 與“ 逆推法”[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4(1):81.
[20]張青波.理性實踐法律:當代德國的法之適用理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264.
[21]蘇力.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J].中外法學,2009(1):95.
[22]卡多佐.法律的成長·法律科學的悖論[M].董炯,彭冰,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32.
[23]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M].鄧正來,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186.
[24]德沃金.法律帝國[M].李常清,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
[25]卡多佐.司法過程的性質[M].蘇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6]列夫·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力岡,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1.
責任編輯:楊 蔚
劉 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摘 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睆墓芾淼街卫淼囊蛔种铙w現(xiàn)了黨執(zhí)政理念的升華,在當前矛盾凸顯的社會轉型時期給公安派出所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提升派出所治理效能要求協(xié)調各方利益,綜合施策。運用麥肯錫7s系統(tǒng)思維模式,從共同理念、戰(zhàn)略、制度、結構、技術、人員和風格七方面入手,系統(tǒng)化提出對策,以提升公安派出所治理效能。
關鍵詞:公安派出所治理效能;麥肯錫7s模型;民意主導警務
DOI:10.13310/j.cnki.gzjy.2016.04.012
Abstrac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proposed: "The general objective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is to improve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ush on with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s governing system and capabiliti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reflects the sublimation of CPC governing philosophy. The pres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with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has brought new challenges to police stations. To enhance police stations '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requires coordinating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By using McKinsey 7s Systematic Thinking Mode, strategies are raised systematically to enhance police stations'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from the seven aspects, including common concept, strategy, system, structure, technique, staff and style.
Key words: police stations'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McKinsey 7s Systematic Thinking Mode; public opinion leading policing
在2015年9月舉行的全國廳局長會議上,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提出:“公安機關要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效能和服務群眾水平?!痹诋斍靶蝿菹鹿才沙鏊仨氝m應改革的新形勢,在社會轉型期、矛盾凸顯期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工作新模式,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運用系統(tǒng)性的治理手段,綜合施策。麥肯錫7s模型要求組織要發(fā)展壯大就必須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制定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方案,7s模型對于構建系統(tǒng)化的公安派出所治理方案,提升治理效能有借鑒作用。
(一)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
從管理到治理的一字之差是國家在全面深化改革時期治國的新理念,體現(xiàn)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施政理念的轉變。管理與治理的差異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首先在主體上,管理強調的是大政府理念,即政府包辦一切的一元化模式,而治理的主體是多元的,治理的主體從政府延伸到社會組織、公民、人大、政協(xié)等一齊參與,是一元主導、多方參與的形式;在維度上,管理是從上到下垂直型一維管理,政策方針自上而下進行傳達,而治理是多維的,強化了各個地方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在方式上,管理是一種簡單命令式、隨意性的管控,而治理更加強調法律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是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通過健全法律、強化社會全體成員法治理念來建設法治國家。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xiàn)的是系統(tǒng)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币獙崿F(xiàn)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應著重做到以下幾方面:
1.更加重視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人民的向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是黨和國家對全體公民的莊重承諾,公平正義貫穿于社會發(fā)展的各個領域,體現(xiàn)了廣大人民的夙愿和期盼,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考慮到廣大人民的利益,滿足人民所需,實現(xiàn)人民所愿。對人民最關心的問題拿出針對性方針政策加以解決。各地政府和公安機關在執(zhí)法時也應注重公平正義,強化社會責任使命感,真正為百姓服務,讓百姓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更加重視依法治理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依法治理就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民主立法、科學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全體執(zhí)法者嚴格按照法律的實體和程序要求進行執(zhí)法活動,實現(xiàn)良法之治。強化法律對政府和公民的強制作用,樹立法律權威,使全體社會成員和政府機關敬畏法律,將其行為置于法律的約束下,受法律的指導,增強社會和諧穩(wěn)定。
3.更加重視全民參與
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國家治理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國家治理是在黨的領導下,人民參與國家治理事務的模式。因此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各級政府要善于聽取民意,關心民生,做到為民做主,通過建立社會組織來統(tǒng)一組織協(xié)調廣大群眾參與治理活動。
(二)治理效能
美國的史蒂芬科威博士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指出效能是產出與產能的平衡,即在得到更可能多的產出的條件下,維護好生產能力。[1]在公安行政管理領域,治理效能指的是公安機關在現(xiàn)有條件的基礎下,綜合運用各種科學合理的手段、制度進行治理活動所期望達成的預期成果或影響的程度,包括公安機關向公眾提供服務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水平,包括效率、能力、影響、公眾滿意度等方面。
(三)麥肯錫7s模型
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著名的7s模型(如下圖),指出了組織發(fā)展應考慮各方因素,全方位制定發(fā)展策略,7s模型既包括硬件要素又存在軟件要素。其中硬件方面的要素包括戰(zhàn)略(strategy)、結構(structure)和制度(system),軟件方面要素包括風格(style)、共有價值觀(shared values)、人員(staff)和技能(style)。其中共有理念價值觀處于核心地位,是組織生存發(fā)展的基本保障;戰(zhàn)略是組織發(fā)展期望達到的目標、達到目標的手段的總體規(guī)劃,具有指引作用;結構和制度是用來保障戰(zhàn)略目標的達成;作為軟件要素的作風、技能和人員能對組織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起到促進作用。
麥肯錫7s模型圖
公安派出所承擔大量執(zhí)法活動,是直接接觸群眾、服務百姓進行社會治理活動的基層公安機關。派出所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公安派出所治理效能的提升需要系統(tǒng)治理、綜合施策,運用麥肯錫7s系統(tǒng)思維模式不僅在硬件要素戰(zhàn)略、制度、結構上,也在共同理念、人員、技術、風格這些軟件要素上進行系統(tǒng)化考量,并且這七方面相互聯(lián)系、互相促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這種模式對派出所治理效能的提高有借鑒意義。
(一)共同理念方面:倡導民意主導警務,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公安機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民意主導警務的模式是一種全新的警務模式,在這種警務模式下民意是全部公安工作的出發(fā)點,在決策的制定上要體現(xiàn)民意為導向,以民意為導向做到決策為民。評判公安工作是否到位的主體由上級領導變成了人民,真正做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干民之所盼”,將人民群眾滿意與否作為評判公安機關治理效能高低的標準。公安派出所要做到民意主導警務就要落實以下兩方面。
1.樹立民本位理念
公安派出所作為直接與群眾溝通、處理糾紛、維護社會治安穩(wěn)定、維護社會公平的第一線機關,樹立派出所民警的群眾觀念和公仆意識尤為重要,公安民警應破除“官本位”思想,樹立以民為本的思想理念,在日常與群眾接觸中了解民眾所需,自覺聽取民意、尊從民意,接受民眾批評建議。各地派出所應定期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將民眾提出的意見匯總并積極予以落實;學習落實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民警公仆意識,積極為民服務。
2.拓寬民意表達渠道
倡導以民意為主導的警務模式,最重要的就是要拓寬民意表達的渠道,使公安機關能常態(tài)化地獲取民意、集中民智、遵從民愿。公安派出所可以效仿浙江省湖州市“警務廣場”的模式,在派出所和所轄社區(qū)開辟警務廣場,使群眾無論任何時間都能與民警直接接觸,民警以此為平臺深入群眾、與群眾交流,征求百姓意見和聽取百姓批評??梢越⒒ヂ?lián)網警務廣場,在網站上設立咨詢與投訴建議專欄,使民眾足不出戶就能表達意見和建議。此外,還可以通過建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平臺和開通警務民生熱線的方式拓寬民意表達渠道,更好地為民服務,增加群眾滿意度,進而提高治理效能。
(二)戰(zhàn)略方面:引導公民協(xié)同參與治理,強化社會組織在治理中的作用
組織戰(zhàn)略是組織在現(xiàn)有內外資源的基礎上對組織發(fā)展的目標、目標達成的手段的總體規(guī)劃。公安派出所提升治理效能的戰(zhàn)略的制定應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分析自身內部優(yōu)劣和群眾對自身的要求,科學制定戰(zhàn)略。公安組織的目標理念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當前建設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更加重視公民參與,強化公民社會組織在治理中的作用成為公安組織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社會治理的合法權力來源不僅只來自政府還應來自社會組織,各類組織作為公共服務的傳遞者、訴求表達的傳聲筒、公共沖突的調節(jié)器在治理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當前社會公眾權利意識薄弱,缺乏政治參與意識,認為政治參與就是單純選舉投票權,對參與社會治理、決策制定意識淡薄,各地缺少公眾參與的統(tǒng)一性組織進行組織、協(xié)調、領導,導致公眾參與度不高,影響公安民意主導警務工作的開展?;鶎庸矙C關應重視社會組織在治理中的作用,例如在北京,朝陽區(qū)群眾為當?shù)刂伟卜€(wěn)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僅2015年朝陽區(qū)群眾就向公安機關提供情報信息線索21萬余條,從中破案483起,其中涉及吸毒販毒線索851條。[2]因此各地公安機關要大力發(fā)展、建設社會組織,引導群眾參與組織,集群眾之力維護社會安全與穩(wěn)定。
公安派出所要做到積極引導公民協(xié)同參與治理,首先要強化自身協(xié)同理念,樹立顧全大局、統(tǒng)籌協(xié)調、平等合作、尊重包容的理念,吸引廣大群眾參加社會治理。其次要發(fā)揮公安派出所在基層治理中的主導地位,肩負起治理的主要責任,并且與社會組織、人民團體協(xié)商訂立共同的目標,充分利用自身手中的資源協(xié)調各方的矛盾、沖突,理順各個團體間的職責分配和責任承擔。最后公安派出所要對社會組織提供政策、技術、裝備、金錢支撐,使組織和機關共同成長,使公安機關的治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制度方面: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制度,提高民警工作效率
制度是組織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了適應外界環(huán)境,而制定的約束組織成員行為的規(guī)章和規(guī)范。制度的制定要遵從組織戰(zhàn)略,并且與組織的共同理念吻合、相互促進。公安機關在制定制度的時候也應考慮到適應外界社會治安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進行修正、變化,同時與公安機關的戰(zhàn)略和共同理念相一致。
當前公安機關在制定績效考核標準時過分強調量化指標,個別地區(qū)將派出所的破案率納入考核數(shù)量,這會導致派出所為了追求破案率在偵查審問環(huán)節(jié)急于求成,甚至可能造成冤假錯案。在對民警考評時將罰款數(shù)額列入考評項目,導致民警迫于數(shù)額壓力,對不該罰款的案件進行罰款,破壞了警民和諧關系。建立科學的派出所績效考核制度應以組織共同理念為先,弱化指標數(shù)據,將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作為首要的標準。對派出所民警的考評,按照其分管工作如治安工作、社區(qū)工作、內勤工作的不同設立與工作對應的考評標準,設立考評標準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好高騖遠、不切實際,在每年的年終考核上對民警設立“群眾滿意度”考評,使群眾參與績效考核,鼓勵民警為民服務。
在考核結果的運用上,應將績效成績與民警物質獎勵、職位晉升、評優(yōu)選優(yōu)相掛鉤。同時對考核排名靠前的派出所組織進行表彰獎勵。使同崗位工位民警之間和相近派出所之間有相互對比、競爭的對象,提高民警工作效率,從而提高派出所的治理效能。
(四)結構方面:推動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實現(xiàn)警力下沉
在系統(tǒng)中,組織結構決定著系統(tǒng)的運行方式、管理層次、資源分配、決策制定和部門間的關系。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公民利益訴求更加多元化,社會矛盾更加凸顯,公安機關現(xiàn)行的高度集權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使得決策鏈過長,限制了警務的靈活性,導致公安機關無法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快速變化。傳統(tǒng)的市局、分局、派出所的組織模式造成了組織結構臃腫、權力配置不清,在信息傳遞過程中由于層次過多造成命令上傳下達緩慢,多層級的命令傳導易造成信息傳遞的失真,影響了命令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在警力配置上,當前公安機關警力配置類似于“水桶型”配置,大量人員分布在市局、分局機關中,派出所警力不足嚴重影響治理效能。
現(xiàn)代管理模式要求公安機關推動組織的扁平化,從減少管理層級出發(fā)以縮短信息傳遞中間環(huán)節(jié),增加信息傳遞的效率,在現(xiàn)有警力的基礎上,做好資源優(yōu)化,增加基層公安機關警力,使更多的警力從辦公室下沉到基層,更好地服務群眾,提高治理效能。2010年河南省進行了警務體制改革,將公安分局撤銷,整合成為公安派出所,實現(xiàn)局所合一。將管理層級由三層,變?yōu)閮蓪?。根據?shù)據統(tǒng)計,鄭州市改革后基層警力與總警力的比值由23%提升到了66%。新鄉(xiāng)接警時間由原來的五分鐘縮短為兩分鐘,改革后破案率同期上升10.5%。有記者統(tǒng)計表明超過九成網友對鄭州警務機制改革持贊同態(tài)度。[3]扁平化的組織模式減少了組織中縱向的管理層次,同時組織機構按照工作流程設立,擴大了橫向管理的幅度,這樣做可以突破原有部門間的信息共享壁壘,使組織橫向間的信息交流共享成為可能。在決策制定上,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改變了傳統(tǒng)金字塔式的高度集權的決策方式,通過分權、授權管理,提高基層公安機關制定決策自主性和活力,使之適應高速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提升治理效能。
(五)技術方面:加強派出所信息化建設,提高民警應用“大數(shù)據”水平
我們正處在高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加強公安機關信息化建設,是現(xiàn)代警務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機關在信息化時代中提高治理效能的必要手段。公安派出所作為與群眾緊密聯(lián)系的一線公安機關更是擔負著常態(tài)化收集信息的重任,加強派出所信息化建設,提升情報主導、精確打擊、主動防控水平對穩(wěn)定社會治安發(fā)揮重要作用。
強化派出所信息化建設,首先應當加強民警利用信息化的水平,應定期開展計算機課程培訓班,對年紀偏大的不熟悉計算機應用的民警進行經常性培訓,使之適應信息化時代發(fā)展。其次要完善信息錄入機制,在信息錄入真實、完整的基礎上落實“誰采集、誰錄入、誰負責”機制;加大采錄信息源頭的覆蓋面,將流動人口、重點人口、車輛、房屋、酒店、網吧等特殊行業(yè)納入信息錄入范圍,打造大數(shù)據信息網絡,做到動態(tài)防控;完善地區(qū)間信息共享,建立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實現(xiàn)全國領域的信息共享。最后應加強民警應用大數(shù)據信息的能力,加強民警對敏感信息的警覺性,提高信息動態(tài)分析研判能力、關聯(lián)查詢能力,將信息化建設與預防社會治安問題、服務群眾等工作聯(lián)系起來。
(六)人員方面:加強民警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提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力
人員是組織的基礎,是組織目標戰(zhàn)略實現(xiàn)的源動力。公安派出所中的民警時時刻刻都在與群眾打交道,承擔著大量警務執(zhí)法活動。民警素質的高低、執(zhí)法能力的強弱,關系著公安機關的形象,同時也影響著派出所治理能力的高低。當前有些派出所民警法律知識匱乏,存在“重實體,輕程序”的思維,在立案和調查取證等程序上不規(guī)范現(xiàn)象突出;面對群眾執(zhí)法態(tài)度粗暴,缺乏親和力,嚴重影響執(zhí)法滿意度和執(zhí)法效能;在對群眾處罰方面隨意性較強,影響社會公平正義。
要提高民警執(zhí)法規(guī)范化程度,首先應由派出所邀請法律專家開展法律知識宣講學習,對象不僅面向執(zhí)法的民警也應面向群眾,使民警在執(zhí)法過程中更講法理、講程序、講證據,以理服人;群眾經過學習增加法律知識,知曉暴力抗法應承擔的法律后果進而配合警察執(zhí)法活動,達到雙贏的局面。其次通過制度化的考評將執(zhí)法質量考評列入績效考核范圍,督促民警提高執(zhí)法質量。最后制定嚴格的執(zhí)法過錯追究責任,對錯誤執(zhí)法造成嚴重影響的案件追究民警個人的責任,并依法處理,推進民警辦案終身責任制,減少民警辦案處罰隨意性。
(七)風格上:推行積極警務,賦予基層機關更多自主性
推行積極警務這種新型的警務模式,對于改變以往“民不舉,官不究”的被動警務模式,預防減少犯罪,提升公安機關治理效能起著重要作用。積極警務要求公安機關在共同理念的指引下通過制度引領、結構設置和在技術、人員支撐的基礎上,根據外界治安形勢變化的特點,在公安工作環(huán)節(jié)上主動前移,工作方式上主動出擊,注重違法犯罪的主動預防,注重警力與民力的動員結合,是一種積極為社會服務、以保障和促進民眾利益為工作宗旨的警務模式。[4]
積極警務模式的實行是建立在給派出所適度分權的基礎上,使派出所擁有更強的靈活性。激發(fā)基層活力是開展積極警務的首要因素。公安機關應減少對派出所繁瑣的指標考核的數(shù)量,給派出所“松綁”,讓派出所有時間和精力了解社情、知曉民意,從而根據轄區(qū)治安狀況開展針對性的預防工作。另外公安機關應賦予基層派出所更多的決策制定權,使派出所能根據快速變化的外部環(huán)境實時做出應對策略。
積極警務的開展應在理念上樹立服務于民的宗旨;在戰(zhàn)略上倡導積極引導、防線前移、構筑屏障;在手段上運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警情預警、科學巡防,構筑大數(shù)據背景下的防控體系;在警務活動上定時開展“大走訪”等活動,使民警多接觸群眾,熟悉基層治安狀況,了解潛在的問題,拉近警民距離。
參考文獻:
[1]史蒂芬科威.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2]北京“朝陽群眾”今年提供線索21萬條.http://www ce.cn/xwzx/gnsz/gdxw/201512/20/t20151220_7679249 shtml.
[3]李亞芯.“警力下沉”式警務改革述評——以河南警務改革為樣本的分析[J].四川警察學院學報,2011(5):81-88.
[4]曹英.積極警務:內涵、價值與限度[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42-50.
責任編輯:王 燕
Rechtsgefǜhl in Judge's Judgment
ZHU Hou-dong
(School of Law,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Judge's judgment is affected by the irrational factor of "rechtsgefǜhl". As a special judicial intuition,correct or incorrect rechtsgefǜhl will largely affect the trial result of a pending case. Under two different trial modes,rechtsgefǜhl shows different states and play different roles. The importance of rechtsgefǜhl for legalism trial lies in rapidly handling cases, saving time and dealing charges of information and for consequence-based trial is helping to predict the judgment's social effects. In addition, rechtsgefǜhl can also be applied to the trial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rules of law.
rechtsgefǜhl; judicial intuition; legalism trial; consequence-based trial
A Research on Enhancing Police Stations ' Governance Effectiveness under Background of Modern National Governance: Based on McKinsey 7s Systematic Thinking Mode
LIU Yan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
D926
A
1671-5195(2016)04-0077-09]
10.13310/j.cnki.gzjy.2016.04.011
[中圖分類號:D631.41A 文章編號:1671-5195(2016)04-0086-05]
2016-01-22
劉 巖(1992-),男,河北滄州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14級公安管理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6-01-26
作者簡介:朱厚東(1989- ),男,山東菏澤人,南開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