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即是佛,佛即是山。在中國西南地區(qū)的四川省樂山市,有一尊依水臨山開鑿的摩崖石刻造像,它便是樂山大佛。1300多年的時光見證了不同時代的榮辱興衰,樂山大佛用高度堆砌著一種精神,用時間積蓄著一種圣潔,昭示著滄桑、凝重與光明。
山水合游的仙境畫卷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是世界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彌勒佛像,與凌云山、烏尤山、巨形睡佛等景點共同組成樂山大佛景區(qū)。這里依山傍水,風光旖旎,自然和文化景觀和諧統(tǒng)一,構成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水畫卷。1996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西部地區(qū)唯一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樂山的古稱),州之勝曰凌云”。凌云山遙峙峨眉,俯臨三江,峰巒疊嶂,氣勢磅礴,有集風、棲鸞、靈寶、丹霞、擁翠、望云、就日、兌悅、祝融等九座山峰,故被明朝人稱為“小九嶷”。山上茂林修竹,終年蔥蘢,丹崖峭壁,四時秀色可掬。山下三江匯聚,碧浪滔滔,游船破浪,水光接天,儼然一幅天然畫卷,自古便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譽,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詠贊。
烏尤山原與凌云山連在一起,早在2000多年前,秦蜀守李冰開鑿麻浩河分洪而形成中國古代最大的離堆,因此烏尤山又稱離堆。凌云、烏尤、馬鞍三山并立江畔,凌云山峙其右,馬鞍山居其左,烏尤山介于其中,古稱青衣中峰。烏尤山樹林蔥蘢,風景幽雅,四面環(huán)水,好似永遠漂不去的綠堆,猶如一顆熠熠閃光的翡翠,鑲嵌在粼粼波光的岷江彩帶之上。山上除千年名剎烏尤寺外,還有曠怡亭、爾雅臺、景云亭、結茅亭、青衣精舍、輪珠臺等名勝古跡。
巨型睡佛又稱隱型睡佛,位于樂山城側的三江匯流處,全身長達4000余米。這尊睡佛四肢齊全,輪廓清晰,呈仰面朝天之勢,姿態(tài)安詳凝重,宛如陷入熟睡之中。巨佛的頭、身、足,分別由烏尤山、凌云山和龜城山三山聯(lián)襟而成。佛頭由整個烏尤山構成,山上的石、翠竹、綠蔭、山徑、亭閣、寺廟,分別呈現(xiàn)為巨佛的發(fā)髻、睫毛、鼻梁、雙唇和下頜;佛身由凌云山構成,山上九峰相連,猶如巨佛寬廣的胸膛、渾圓的腰和健美的腿;腳板翹起的佛足是龜城山的一部分。佛的整個體態(tài)十分逼真、自然,猶如天工造物,毫無人工刀斧痕跡。著名的樂山大佛不偏不倚正好端坐于巨佛心胸部位,寓“心即是佛”、“心中有佛”之意,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不過,睡佛景觀并非隨處可見,其觀賞的最佳地點是在樂山古城東迎春門碼頭一帶。在此往南眺望,或萬里晴天、或云霧彌漫,睡佛景觀可盡收眼底。那巨大的身影,伴隨著三江流水、四季風云,似隱似現(xiàn),與樂山山水渾然一體,給來來往往的游人一種江山多嬌的美感、一種妙趣天成的文化熏陶。
妙不可言的排水系統(tǒng)
由于三江匯流,每逢夏汛雨季來臨,三條大江匯聚在凌云山下,洶涌的水勢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成為殃及地方的禍害。由此,海通禪師決定造佛治水,治理水害威脅,普渡眾生脫離苦境,造福百姓。
為建造大佛,海通禪師沿江而下,去往兩湖、江淮一帶募集善款。面對郡守的勒索,他毫不畏懼,斷然拒絕,并斬釘截鐵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面對咄咄逼人的郡守,海通盤腿而坐,端起一只銅盤,毫不猶豫地剜出一只眼珠放在上面,舉到郡守面前。為早日建成樂山大佛,失明的海通仍在堅持,每日讓小沙彌攙扶著去工地,親自指揮工程,隨時了解進度和情況。然而,由于常年操勞,大佛修到肩部時,海通便離世圓寂。海通死后,大佛修建工程一度中斷,直至公元803年,方建造成功。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體態(tài)勻稱,神情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fā)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
除建造藝術上的無與倫比,樂山大佛還有一套精巧的排水系統(tǒng)。它的兩耳和頭顱后面,具有一套設計奇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tǒng),對保護大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使大佛不被雨水侵蝕。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排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后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tǒng),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祈福朝圣的文化之旅
樂山大佛景區(qū)文物古跡豐富,歷代名人題詠眾多,凌云寺、靈寶塔、嘉定坊古街等數不勝數。景區(qū)以其人文古跡眾多、歷史內涵深厚等特點,吸引著世界各地旅游者的目光。
凌云寺位于凌云山上,是由天王殿、大雄殿、藏經樓組成的三重四合院建筑,九峰環(huán)抱,寺宇輝煌、丹墻碧瓦,綠樹掩映。由于是大佛所在,故又稱大佛寺。天王殿殿內正中為彌勒坐像,袒腹歡顏,俗稱大肚羅漢,兩旁分列四大天王塑像,攢眉怒目,威武雄壯。明代建筑的大雄寶殿,是僧眾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殿內正中端坐釋迦牟尼三身像,造型優(yōu)美,神態(tài)莊重。寺內最后一重殿是藏經樓,原為寺內收藏佛教經卷的地方,于1930年新建。樓下新辟海師堂,塑有大佛建造者海通禪師、章仇兼瓊、韋皋的全身像,以寄托后人對他們的敬仰之情。靈寶塔位于凌云山九峰之一的靈寶山巔,塔身挺拔,巍峨靈秀,為樂山標志性古建筑之一。嘉定坊古街全長550余米,是一條極具歷史文化底蘊與現(xiàn)代休閑元素的景觀古街,也是進入樂山大佛景區(qū)必經的精品長廊,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完美結合。每年春節(jié)“嘉州大廟會”,在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上,展示出“古嘉州”的歷史文化風韻。
作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樂山大佛景區(qū)一直在縝密規(guī)劃,精準把握發(fā)展定位,挖掘特色主題文化,力圖增加游客在景區(qū)的停留時間,以游客滿意度為核心,切實提升景區(qū)景容景貌;利用三江資源,科學規(guī)劃,打造水上樂園;豐富樂山大佛旅游主題演出,通過歌舞、情景等形式,演繹樂山大佛彌勒文化和古嘉州民俗民風精華,建設國內一流、國際知名文化休閑旅游度假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