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峰
@曲黎敏 看到微信里那么多絮絮念,那么多修行,那么多養(yǎng)生,那么多勵志……發(fā)現(xiàn)不必看這些,不必鼓勵自己,不必嚴懲自己,渴了喝茶,困了睡覺,自自在在,從從容容,也活得挺好。
@周濂 真正奠定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是看似不著四六的講座和閑書,是它們教我慢慢習得批判的眼光,對真理和真相的追求,對心智的熱衷,對美的喜愛,對榮譽、對溫文爾雅、對禮貌周到、對微妙情感的珍視。
@游識猷 為什么要強調(diào)“我可以騷,你不能擾”?這些話是為了那些已經(jīng)受害的人,不受到二次傷害。受害者被責怪的風險降低,他們出來報警指證的幾率就會升高,這樣“破案率”就會升高。對于潛在的犯罪者來說,可怕的不是“處罰很重”,而是“破案率很高”。
@鮑鵬山 有人老說要尊重不同觀點。好吧,我來說說啥叫不同觀點。1.我說李白比杜甫強,你說杜甫比李白強,這叫不同觀點,可以互相尊重。但他說汪國真比李白杜甫強,這就不是不同觀點,沒辦法尊重。所以第一,不同觀點要有一個基本專業(yè)水準。2.有人牽條哈巴狗,我說很可愛,你說不可愛,這叫不同觀點,可以互相尊重。但他說這是羊,這就不是不同觀點,沒辦法尊重。所以第二,不同觀點要認同一個基本事實。
@卡乎 某報記者涉嫌強奸實習生一案,再一次引爆出女孩“自我防范意識”爭論。似乎所有養(yǎng)育女兒的父母,都要不斷地重復這樣的考試:怎樣以一己之力保護自己的孩子?可是,涉嫌犯罪者明明是男人,為什么不是養(yǎng)育男孩的父母先回答“怎樣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罪犯”呢?再說,男孩也可能成為強奸受害者啊。在法律懲罰施害者的同時,社會文化對受害者給予了更嚴厲的懲罰——不僅當時受到“不自重”的譴責,還可能一輩子都生活在恥辱中。這就是“責備受害者”文化。
@隨便丸丸 茍且是自己活出來的。你的眼前被你活成了茍且,遠方也能。
@馬云 今天世界任何地方任何災區(qū),不會因為你捐出去的一點點錢而發(fā)生變化,你捐了錢,你自己發(fā)生了變化,因為你發(fā)生變化,世界才有可能發(fā)生變化。捐款真正發(fā)生變化的不是災區(qū),而是你自己。這世界的窮,你救不完,這世界的病,你治不光,但是我們可以把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善意和善心給喚醒。
@林楚方 這個世界是干凈還是臟,并不取決于眼睛,而是取決于想法,心有多凈,世界有多凈。這個世界是簡單還是復雜,常常不取決于世界本身,而是取決于你和它相處的方法,你用復雜的辦法對付它,它會呈現(xiàn)出無比的復雜;你用簡單的辦法和它相處,它就回饋出奇的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