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英、漢隱喻間存在著明顯的異同之處。本文從人類生活的背景、社會文化、心理文化、語言自身的差異等方面對英、漢隱喻進行對比分析,探索影響隱喻生成的原因和背景。以便能較好地理解和運用隱喻,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更多地了解英美文化。
關鍵詞:隱喻;英語;漢語;相同;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9-0002-01
比喻是語言中一種極其重要的修辭手法。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中說,比喻是"用相近的類似事物作隱喻"使人"想起那個不明說的相近事物",比喻是"相互之間具有相似聯(lián)系的兩組事物"。南宋文人陳馬癸在《文則》中給比喻下的定義是"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兩家說法的共同之處為:比喻是以一種所知的熟悉的事物(喻體vehicle)表達另一種不知的事物(本體tenor)。
隱喻作為一種比喻是指將兩種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含蓄、影射或婉轉的表達方式達到形象比喻的言語行為。隱喻是英語和漢語中造詞和構詞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人類具備"共有的非文化知識"(SharedNon-culturalKnowledge),即同一集團的成員或全人類所共有的,非相互學得的知識,英、漢隱喻在喻體的選擇方面常常表現(xiàn)出很多共性。然而,由于英、漢語言文化的巨大差異,英、漢隱喻在詞項、義項等方面也必然存在著種種差異。
1.英、漢隱喻的相同之處
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大量比喻,二者之間具有明顯的相同之處。由于人類本身以及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包括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季節(jié)更迭、氣候變換及整個人類社會文化背景)都存在種種共性,人類根據(jù)相似的經(jīng)歷對其自身及外部世界自然地形成頗多共識。這些共識表現(xiàn)在比喻這一各國語言普遍采用的修辭手段上,就是在描繪同一事物同一特征時,英語和漢語隱喻所表現(xiàn)的"形"與所表達的"意"往往非常相近。例如,所有的人都有"流動"的概念,因為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有奔流不息的江、河、湖、海,有川流不息的人群,這一概念并非從他人那里所學,而是自然體會到的。
奈達博士也談到:盡管語言結構和文化特征差異甚大,但基于以下兩個因素,語際交際中的意義的有效對等總是可以實現(xiàn)的:(1)全人類生活經(jīng)驗的共同內核導致了各語言間語義上的相近。(2)不同語言就其核心而言其句法結構十分相似。翻譯實踐中,許多英語隱喻的確有完全或基本對等的漢語譯法。如:acastleintheair(空中樓閣),aboltfromtheblue(晴天霹靂),agleamofhope(一線希望),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misfortunenevercomessingly(禍不單行).英、漢句子結構上的某些相似之處也形成了英、漢隱喻結構的相似。如:
Eachletterwasaseedfallingonafertileheart.(每一封信都如一顆種子撒入肥沃的心靈之上。)
Alltheworldisastage,andallthemenandwomenaremerelyplayers.(世界就像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不過是舞臺上的演員。)
2.英、漢隱喻的不同之處
除部分對等的英、漢隱喻外,大多數(shù)英、漢隱喻具有明顯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喻體相異但喻意相同或相近,如古代漢民族把天上的彩虹看似一條"蟲"或"蛇",所以稱"虹",然而在古代英語民族看來,"虹"卻像一把彎"弓",因此叫"rainbow",意思是下雨后出現(xiàn)的像弓一樣的東西;或是喻體相同,喻義有異,如dropanchor(拋錨)同作比喻時,英語指settledown(定居下來),而漢語則喻指(1)汽車中途發(fā)生故障停止行駛。(2)進行中的事物因故停止。從各方面分析,可看出英、漢隱喻差異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幾點:
2.1文化傳統(tǒng)差異。英、漢民族分屬西、東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而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文化——底層的心理文化、中層的制度文化以及表層的物質文化。當我們從詞源里去深入挖掘一些隱喻的喻體時,就會發(fā)現(xiàn)喻體的選擇受到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如:漢語說"黃金時代"或"金色年華",通常是指精力、身體及記憶力等處于顛峰狀態(tài)的時期,而在英美文化中,goldenages是指人退休以后的歲月,也就是說60歲以后的階段。又如:中國人認為熊愚笨、無能、無用,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你真熊"可能相當于"你真笨"、"你真沒用"、"你真軟弱"等義,而英語國家的人只會認為熊是兇猛、危險的動物,形容人笨卻說"笨鵝"(Yousillygoose)。
制度文化也同樣影響著喻體的選擇。譬如,漢語"烙印"指"在牲畜或器具上燙的火印",比喻"不易被磨滅的印記",是中性的感情色彩。然而,英語中brand除了中性意思外,還常用于貶義,如:stigma,其古義指"用烙鐵在奴隸或犯人身上打上印記"。
此外,不同的物質文化決定人們的思維定勢和認知模式。比如,在古代中國"銀子"是主要的貨幣,人們天天接觸,并且老百姓以獲得銀子為榮,故常說"銀發(fā)"、"銀裝素裹",天河也說成"銀河",但在西方國家牛奶是他們的主食,也是信手拈來的詞,故他們把天河比喻成"milkyway".
2.2聯(lián)想差異。通過審美活動中的重要心理要素——聯(lián)想,人們將某些品質或特征與某些物體聯(lián)系起來,各個民族自然環(huán)境、社會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的不同導致了同一形象給不同文化讀者在聯(lián)想和感覺上的不一致。如漢語書面語稱天空為"蒼穹","穹",隆起的樣子;但在英語民族看來,天空卻像拱形屋頂,稱"vault",口語詞heaven源自古代高地德語himilizi,其原義也是"屋蓋"(roof)。又如彗星,俗稱"掃帚星",因為漢民族看它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就像一把掃帚;可在英語民族看來,這長長的尾巴卻像人的頭發(fā),故稱"comet"。
2.3語言本身的差異。英、漢兩種語言文字截然不同,涉及各自文字形態(tài)的喻體自然各不相同。
如:(1)I-bar=I字鐵
(2)T-square=丁字尺
(3)U-shapedmagnet(u形磁鐵)≈馬蹄形磁鐵
(4)V-neck(V形領)≈雞心領
此外,英、漢構詞的差異也對喻體的構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漢語隱喻大多是復合而成的,這與漢語特殊的文字形態(tài)及其構詞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漢字是方塊字,一方面以字組詞的構詞方式十分快捷靈活,便于復合構詞。另一方面,也由于漢語是單個的,同音字多,不易辨析。而英語的構詞則以派生為主。英語名詞"cloud"(云)和"fog"(霧)可直接轉義分別喻指"疑團"和"困惑"、"迷惑",而漢語"云"和"霧"并無直接轉義,非得說"疑云"和"迷霧"。再如snake(蛇)也可用作動詞,表示"像蛇一樣的蜿蜒曲折爬行";但漢語"蛇"只有跟動詞"行"組成復合動詞"蛇行"方才成為一個隱喻詞。
另外,英語的構詞方式也很容易形成比喻。在英語中可運用一些后綴"-y"、"-ish"、"-like"、"-ous"等表示比喻。如:piggy(像豬樣的),childish(像孩子的、幼稚的),motherlike(像母親的、慈母般的),thunderous(雷鳴般的)。在英語中還可使用復合構詞法來形成比喻。如:ice-cold(冰冷的),paper-thin(想紙一樣薄的),snow-white(雪白的)。因為漢語是方塊字,在構詞上就沒有英語這么方便了。像上述英語構成的詞在翻譯成漢語時就成明喻了。
隱喻作為英、漢修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他們的異同對于我們深入了解英、漢文化內涵,探討英、漢文化翻譯有著很大的幫助。因而我們在學習、關注隱喻的同時,還要多加分析,體會英、漢文化的異同。只有深刻地了解了一個國家的文化內涵,才能較為準確地理解和使用該國的語言。
參考文獻:
[1]范家材.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2.
[2]束定芳.論隱喻產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2,(2)23-33.
[3]束定芳.論隱喻的理解過程及其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4)253-259.
[4]常曉梅.英漢隱喻的認知、理解與施教[J].外語教學,2001,(4)30-33.
作者簡介:
陳培蕾(1977.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
陳蕾(1978.9-),女,河南西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