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林
摘 要:朗讀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重要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教學;朗讀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6-066-02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在此過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朗讀是學生和文本對話的重要形式,在閱讀教學中只有重視學生對課文的朗讀,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培養(yǎng)學生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呢?結合本人多年的的教學經驗,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掌握朗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教師在講授課文時,要教給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技巧?!罢_”即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時字音要準確、清晰、不丟字,不添字;“流利”即要求讀書時音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斷連疏密,可以引導學生動筆做適當標記,要讀好課文,首先要記號,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朗讀停頓的注意,然后再多次練習朗讀,以確保達到“流利”的水平;“有感情”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文章稱為“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必盡情發(fā)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學生要想把文章有感情地朗讀出來并不是件易事,教師需要在朗讀技巧上加以引導,如句子詞語間的停頓、語氣的輕重緩急、重點字詞的重讀等技巧。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指導技巧不可能課課齊全,次次具備。因此,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在文章中精心選擇朗讀訓練點,加以朗讀技巧的指導,反復練習,加深記憶。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簡而言之,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崩首x文章也不例外,本人認為學生朗讀習慣的培養(yǎng)最好從小學一年級抓起,嚴格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如果學生能夠正確朗讀地文章,也就初步形成了讀書能力,那么就為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夯實了基礎。
二、范讀引導,激發(fā)朗讀興趣。
小學生的人生閱歷淺,知識面相對狹窄,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不強。如果不給予小學生任何指導,他們很難甚至基本不可能完全體會到文章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可能對文章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本人認為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師范讀。例如在學習《燕子》這一課文時,老師用溫柔的聲音,伴隨著輕快的音樂范讀這篇課文,能夠讓學生深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切身感受到燕子的到來使本來生機勃勃的春天變得更加光彩奪目。如此范讀還容易激發(fā)起學生的表現欲望,就連平時很少舉手發(fā)言的學生也躍躍欲試,學生們爭相站起來表演朗讀,對朗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把課文豐富的內容、復雜的感情,運用一定的朗讀技巧生動地表達出來。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或指導朗讀時,好的示范朗讀往往能收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興趣的效果。例如《鬧花燈》中有一段描寫龍燈的句子。老師可以先出示龍燈圖,接著開始繪聲繪色地朗讀。讀到“金光閃閃”時,將語速放慢,突出這個詞,當讀到“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時,語速逐漸加快,同時臉上流露出驚喜狀。老師因利勢導,再讓他們說說聽了之后感到這條龍怎么樣。接著讓學生跟老師一起讀,這樣數次訓練后,學生漸漸就可以把龍讀“活”了。
在教學中,也可以從學生中挑選一些發(fā)音清楚、響亮、普通話比較流利的學生,重點加以培養(yǎng)。在指導朗讀時,教師讓學生示范朗讀,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特別是有的學生好勝心強,爭著范讀,使班中的朗讀氣氛越來越濃。
模仿是兒童的天性,范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模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也不亞于老師的“原汁原味”。學生模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么讀書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三、體會課文意境,培養(yǎng)朗讀能力。
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語言文字背后總包含著豐富的意象。而這種意象又和文章的主題思想緊密相連,其中細膩的感情,唯有閱讀者用心有感情地去朗讀,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在朗讀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文章中文字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生動的畫面,讀“山”時腦海便呈現山的巍峨雄壯,讀“?!睍r眼前立刻有海的博大深邃。如《豐碑》這篇文章雖然悲壯感人,但是和學生的距離較遠,在學生的心里,文中的人物形象只能是程序化了的英雄。因此,教師需要提前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自由朗讀,從而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文中的軍需處長高大而鮮明的形象是通過121個文字呈現在鄉(xiāng)紳面前的,全文沒有華麗的詞藻,更沒有激情的贊嘆,只是通過將軍的情感變化,側面介紹了“他就是軍需處長”。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真情實感地朗讀,使人物的姿態(tài)、衣著漸漸地鮮活起來,使語言與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通過反復朗讀,在對將軍的情感變化知曉后,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他“鎮(zhèn)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老戰(zhàn)士被凍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學生通過動情地朗讀,激情的背誦、表現出來的人物也就顯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用心、用情去讀,這種情境會讓學生永難忘記,文中人物也會讓學生長久記憶。
四、運用多媒體,提高朗讀水平。
在課堂上運用音頻、視頻、投影等多媒體工具,用較為直觀的課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得學生快速入境,讓學生從中領悟課文的內容和情感。如:教學《小小的船》,利用課件展示一個晴朗而美麗的夜空,有星星一閃一閃的,有彎彎月兒高掛,一個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著美麗的星空,這多美?。W生們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時教師引導,如果是你,你這時看到了什么?最想做什么??(此時學生就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遨游在美麗的星空)體會到文中的美景,再讀課文時,學生就能讀出情感了。最后結束課文時,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給學生,他們一邊唱歌,一邊表演,在唱做之中,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氣氛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小學語文類型不一,如果能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內容,選擇與各自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荷花》一文,是一篇寫景的記敘文,文章內容滿是作者對荷花的無限喜愛和贊美。特別是第四節(jié),作者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穿著雪白的衣裳”、“翩翩起舞”的荷花和蜻蜓說話,和小魚交談……這一節(jié)是全文朗讀的重點和難點。課前從小提琴協奏曲《梁?!返拈_頭中,剪輯了一段旋律優(yōu)美,能將人帶入夢幻境界的樂曲。在理解課文文意的基礎上,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引導學生邊聽邊把自己當作文中的“我”,在音樂中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翩翩起舞的荷花,和小蜻蜓娓娓交談……接著,啟發(fā)學生說說朗讀這一節(jié)的語氣。點撥學生讀最后一句時,要漸讀漸慢,形成語音已絕而語意未斷之感,讀省略號。最后,我又再一次播放樂曲,讓學生在舒緩的、輕柔的、抒情的音樂中進行整節(jié)課的朗讀。這樣的朗讀,不但提高了閱讀水平,誘發(fā)了美感,還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朗讀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作。從教學效果來看,朗讀能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激發(fā)學生情感,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