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題
劉虛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作者簡介:劉虛(生卒年不詳),字全乙,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開元進士,官夏縣縣令。殷說他的詩“情幽興遠,思苦語奇,忽有所得,便驚眾聽”,頗為后代詩人所重視。
這首詩,《河岳英靈集》在評論劉(同“慎”)虛的風格和摘錄佳句時全首引入,可以推為他的代表作。引入時可惜沒有題目,所以稱為缺題。這首詩,畫意詩情互相映發(fā),意境極好。
首聯(lián)寫那里的環(huán)境,有高山,有青溪。作者結(jié)合自己的情思來寫,不說山高,說向上望去,山路一直進入到白云深處;不說山里的春天時間比較長,說春天同青溪一樣長。在這里,作者給我們展開一幅山區(qū)春意圖,從畫意里寫出詩情,寫山區(qū)春深的意境極好。這里不僅點明春天,還含有山里的春天好像長期留駐那樣。白居易贊美廬山大林寺的桃花,說:“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庇捎谏嚼锏臍鉁仃P系,山里的桃花開得遲,正像“春與青溪長”。接下去寫“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時時看到落花從水里流過來,時時聞到落花的香氣,即時時感到春天的長在。用一“遠”字,跟“青溪長”呼應,既是從遠處流來,也是流向遠處,見得山區(qū)春意之深。從這里,反映出作者幽閑的心情,他沒有從落花流水里感嘆春天的消逝,反而從中感到春天的長在,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喜愛山中景色,不僅桃花盛開是可愛的,就是落花流水也覺得可愛,反映他喜愛山區(qū)的心情。
后四句畫出了“深柳讀書堂”,山區(qū)春意圖是它的背景。讀書堂的門正對著“道由白云盡”的路,看到白云遮住的高山?!伴e門向山路”,堂正在上山的路上,門卻是清閑的,沒有上山的游客來打擾。這使人想起陶淵明《歸田園居》:“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碧瞥乃抉R承禎奉召到京,要回山去隱居,盧藏用指著終南山對他說:“此中大有佳趣。”承禎說:“從我看來,只是做官的捷徑罷了!”當時求做官的人,往往隱居在終南山里標榜清高,廣通聲氣,來爭取朝廷的召用。那樣的隱居,他的門上會時常有人來的,就不是閑門了。這里寫出閑門向山路,表示他不是借隱居作為做官的捷徑,所以他的門是清靜的。他的門不是對著下山的路,不是盼望山下有人來,而是對著上山的路,向往著白云深處。
門上是清閑的,這才可以安心讀書,所以稱“深柳讀書堂”,堂籠罩在茂密的柳蔭中。結(jié)尾著重寫這種情景,“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碧柟馔ㄟ^茂密的柳葉照到堂上,成為“幽映”,不再是耀眼的陽光,成為柔和的減淡的光線的照映了,成了“清輝”。阮籍《詠懷》詩:“明月耀清輝。”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玩月》:“清輝淡水木?!鼻遢x都指月光,太陽光成了幽映,變得同月光一樣的柔和可愛了。這種清輝照在衣裳上,寫出了一種幽靜的境界。從愛好這種幽靜的境界里,正反映出詩人不慕榮利的心情,跟閑門相應。
(何蒼摘自江蘇教育出版社《周振甫講古代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