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她知道》
菲歐娜·巴頓 著
站在民意的視角上,似乎所有人都想要一個答案,但細化到個人,其實每個人想要的都并不是那個答案。這些訴求外化于形,揀取最直觀統(tǒng)一的部分,便成了對格蘭的簡單粗暴的有罪認定
讀《只有她知道》的時候,因為國內(nèi)某演員離婚的案子鬧得沸沸揚揚,所以雜志社做了一個選題:“輿論審判?!蹦菚r便發(fā)現(xiàn),書中寫的一些事情,也與“輿論審判”有關(guān)。
現(xiàn)實中領(lǐng)略了“輿論審判”之后,再去讀一本類似題材的書,便更加有一種共鳴的感覺?!吨挥兴馈防锩妫l(fā)生了與演員離婚案類似的這樣一起案件:簡的丈夫格蘭涉嫌綁架殺害女孩貝拉,警方調(diào)查了很長時間,都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將其定罪,但鄰里間社會上早已形成一致的“輿論審判”,認定格蘭就是兇手。
格蘭是不是兇手,其實并不重要,圍繞“格蘭是兇手”的判斷而產(chǎn)生的民意,才是《只有她知道》整個故事的核心:格蘭的妻子簡在懷疑丈夫與信任丈夫間搖擺不定,備受煎熬;記者們陰魂不散圍在格蘭身邊,絞盡腦汁要挖出點什么東西;警方也焦慮不已,甚至假扮女孩在網(wǎng)上引誘格蘭現(xiàn)身。
站在民意的視角上,似乎所有人都想要一個答案,但細化到個人,其實每個人想要的都并不是那個答案。鄰居斯賓塞宣稱自己是目擊者,但他其實只是想出風(fēng)頭;記者凱特殷勤周到,不過是想寫出一篇獨家報道。這些訴求外化于形,揀取最直觀統(tǒng)一的部分,便成了對格蘭的簡單粗暴的有罪認定。
《只有她知道》作者菲歐娜·巴頓是記者出身,所以講起“輿論審判”的時候頭頭是道。記者行業(yè)有個天生的矛盾點:一方面,記者想打開受訪者的心門,便要深入事件中,對受訪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另一方面,記者不過是在完成一項工作,拿著工作的成果討飯吃,又不得不置身事外地去看待事情的真相。菲歐娜對記者的描述中,能感受到這種矛盾。所以,從記者的視角出發(fā),去揭開“輿論審判”中的眾生相,是一個不錯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