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媒體2016年6月21日報道,6月11日晚10點左右,53歲的鐵路徐州工務段工人薛如水,在小區(qū)內(nèi)勇敢地與一名強奸未遂的嫌疑犯搏斗,并將其成功制服。因薛先生在抓壞人的過程中腿部挨了一棍,走路一瘸一拐,同事都知道了他抓壞人的事情。然而電視臺對該事件的相關報道卻對薛先生只字未提,有些同事和朋友便私下里說他“吹?!?,這讓薛先生很惱火。
6月20日上午,薛先生便叫上被害人親友、單位同事一起來到派出所,希望派出所出面證明自己勇抓犯罪嫌疑人,做了好事。派出所民警表示,他們在采訪過程中提到了群眾在抓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但是不知何故那一段沒有播出。同時他們還計劃以派出所的名義向薛先生所在的單位發(fā)出表揚信,以表彰這種有利于維護社會公德的行為。
應及時放大見義勇為正能量
對于薛先生的這種較真的行為,必然有人嗤之以鼻:做好事就是為了得到表揚?做好事就該上電視被宣揚?有人說,“索要報道權”這種行為,讓好人的“本質(zhì)”打了折扣。最近這幾年,接連出現(xiàn)了一些“求表揚”的新聞,一些見義勇為者要求社會給自己一點掌聲,給自己一些贊美??墒峭矔庥鏊说陌籽郏J為他們被名利所累,甚至是沽名釣譽之輩。對于這種說法,我們并不贊同,因為我們不能逼著每一個人都當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是珍貴的,但做好事留名也不齷齪。
媒體也報道了相關事件,卻沒有提及自己見義勇為的行為,讓自己被旁人誤會,這事攤到誰身上,誰者會有點不舒服。媒體應該知道如何維系見義勇為行為,要及時放大他們的正能量,積極將見義勇為的細節(jié)告訴媒體,突出對見義勇為者的描述,并以此來感召更多的人。與此同時,“好人索要被報道權”是自己對自己的肯定。這恰恰證明,這位見義勇為者很看重自己的名聲,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他希望自己給大家的印象是正能量的。這種想法沒有任何錯誤,多一些把好形象放心中的市民,我們的社會一定會更加美好。
見義勇為求表揚不過是讓冷漠離開
近年來,見義勇為“求表揚”“索要感謝”“求報道”等事件頻頻上演。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伴隨著社會流動的加速和價值觀念的嬗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拒絕履行回報義務,乃至一句表揚和感謝的話都沒有。當隱性的見義勇為回報機制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難免會讓好心人產(chǎn)生失落感和相對剝奪感,甚至會影響他們對見義勇為的價值判斷。
美國社會學家奧爾森認為,為了克服人們在公共事務上的“搭便車困境”,行之有效的治理之道就是“選擇性激勵”,即有選擇性地對集體中的個體進行激勵。換言之,就是要對作出額外的特殊貢獻的人有區(qū)別地進行物質(zhì)和精神上的肯定與激勵。只有提高人們利他行為的動力,見義勇為才不會陷入“救不救”“扶不扶”的選擇困境。
作為一種超越法律義務的主動的責任與擔當,見義勇為的好心人之所以在乎那一聲表揚、那一次報道,說到底也是為了追求一種社會認同。見義勇為的成本由好心人承擔,收益卻是他人乃至由全社會共享;如果連這種低成本的回報都沒有,如果見義勇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與認同,見義勇為的公眾參與度就會大幅降低,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與此同時,我們還要通過公共部門、社會組織乃至市場力量對見義勇為者進行褒獎,減少好心人的后顧之憂,提升全社會對見義勇為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16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