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在初中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可以讓同學之間組成各自小組。這樣能夠?qū)W生集中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并且也能夠同學之間相互鼓勵以及學習。同伴教學可以最大程度上讓同學之間做到最大化的幫助。有益于同學之間的友誼,并且有利于相互之間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將教學模式和小組之間結合起來,能夠最大化程度提供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質(zhì)量。
引言:
怎么樣去解決每一個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化差異,以及彼此之間性格的不同。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如何使得學生能夠和諧共處,是當今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在同伴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發(fā)言,鼓勵孩子多說多問。并且在小組中也要鼓勵同學之間允許有問題的爭論。
初中信息技術中同伴教學的重要性。
學生組成各自的小組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教學模式。例如語文數(shù)學中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這一小組學習的模式,那么同伴教學是否也能夠運用到初中信息技術中去?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同伴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能夠大大促進問題的解決,彼此之間合作學習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學。隨著我國的教育制度改革,同伴教學這一模型也越來越被人重視,學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知識難點,以及發(fā)散性思維。如果只是依靠老師的來進行教育教學的傳輸,學生永遠只能夠是被動的進行學習,而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思想交流,更加有共同的話題,學生之間的一些學習上的難點也更加有彼此之間的共性。能夠更快地解決問題。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同學的小組學習能夠讓同學之間進行心得體會的交流,以及幫助同學吸收新的知識。信息技術相較于別的學科最主要的是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以前的時候一般都是老師在講臺上教學,而學生只聽就行。而有了小組教學以后可以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
學生只有對一件事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后,才會自主的去進行資料的查閱和主動性的學習,這從以前的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無疑能夠大大提高學生的知識以及學生的自動學習能力。在初中信息技術上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來使得學生不斷地處于對事物高度有興趣的狀態(tài),這樣能夠最大化讓學生有興趣學習。那么我們可以在一些信息技術教學中,利用一些圖片來進行小游戲的發(fā)明??梢酝ㄟ^一組相同的照片讓同學去進行發(fā)現(xiàn),討論一下看一看這一組照片哪里有不同的地方。在這一類似于大家來找茬的游戲中,每一個同學的積極性都被調(diào)動了起來,都能夠去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地去進行問題的發(fā)現(xiàn)。
如果是分成了小組模式,小組之間就可以自己進行討論,學生自己就可以首先發(fā)現(xiàn)照片的不同,而且小組中間就可以有一波爭論的高潮,最后就會達成一個共識。這一模式其實就是運用到了小組之間的競爭以及小組之間的合作。然后老師就可以來演示如何做才能夠讓這兩張照片變成一模一樣,學生帶著問題,被吸引了極大的興趣,就會聚精會神的聽老師的講課以及演示。最后再讓同學操作一遍加深印象。
分組是進行同伴教學的第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一般情況下分組主要是性別之間的分組,男男和女女這樣的形式。還有就是通過學生之間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分組教學。這一些分組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進行教學工作。
分組完成以后,每一個小組會選定一名小組長,我們在進行分組時可以讓同學自行分組,然后自行選定小組長等。充分讓學生自己進行發(fā)揮和民主作用。
小組長可以不一定是學習好的學生,但是一定要對信息技術感興趣,而且能夠讓大家信服。對于小組長可以分配一些任務,讓其再把這一些任務分給自己的組員。然后大家一起查閱資料來進行教學。
信息技術主要是老師為主,學生作為輔助。充分利用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生同學之間的競爭來進行教學。任務驅(qū)動法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模式,其中最為主要的核心就是讓學生針對于一個問題或者是任務來進行各自的討論和分析。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來進行任務的完成,讓學生去各自查閱資料,然后同學之間進行交流。任務結束以后,同學之間可以進行相互之間的探討。從而讓學生來教學生,這樣不僅僅只是被教的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識點,對于教學的學生而言,對于知識點的掌握能夠更上一層樓。我們針對于組和組之間的信息以及結果的信息,可以采用組和組之間的討論來進行辯證,這樣不僅僅是同伴之間的教學,更加是整個教學中最為有趣而且最為有效的一部分。對于一個問題的了解和認識解決,只有不斷地進行辯證才能夠充分的認識,而且對于問題的解決,相同年紀的人來進行講解更加能夠?qū)栴}有著清晰的認識。
初中信息技術的同伴教學,不一定只是針對于單對單的同學之間的問題的探討,還可以發(fā)散到組和組之間的探討。而對于學生的信息技術,不能只是單一的技術問題的解決,而是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問題的結果不能夠只是看對不對,而是要看每一個人付出了多少,每一個人是不是真正認識到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為主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和相互之間的幫助能力。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山東省東營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