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浩 許圣義
中秋節(jié)的來歷及祭月賞月的由來
中秋是我國重要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追溯其起源,肇始自古代的祭祀,到現(xiàn)在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抖Y記·祭法》中已有了“祭月”的制度。而“中秋”一詞則始見于《周禮·春官》,春官屬下設(shè)有“龠章”的官職,掌管禮儀中的音樂活動,規(guī)定他在每年中春的白天要吹龠擊鼓唱詩以“迎夏”;每年中秋的夜晚要吹龠擊鼓唱詩以“迎寒”。我國夏歷,將一年分為四季,每季三個月,以孟、仲、季為別稱。第三季為秋季,秋季第二個月為仲秋,即八月。八月望日,即十五日,稱之為中秋。由于有這種“祭月”、“迎寒”的官定禮儀,久而久之,便演變成為一個節(jié)日。
中秋之夜,古人祭月,望著滿月中朦朧的陰影,究竟有些什么東西在上?于是種種神話故事紛紛產(chǎn)生。西漢時的劉安,在其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說月亮中的陰影,“乃山河影也。其空處海水影”,這個說法倒近乎實際;但他在同一部書中又說月中有桂樹和蟾蜍,并編造了一個十分著名的“嫦娥奔月”神話。比劉安略晚,有托名為東方朔所著的《海內(nèi)十洲記》,說月中有“廣寒宮”。晉朝傅玄著的《擬天問》說:“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后人據(jù)此,將“玉兔”作為月亮的代稱。到了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說:“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chuàng)隨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xué)仙有過,謫令伐樹。”
到了唐代,中秋賞月,已成為民間廣泛流行的習(xí)俗,月亮的種種神話傳說,也成為文人詠月的重要素材。
月到中秋分外明
詩人贊月各不同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是一年之中賞月的最佳時機。冬春二季多風(fēng)雪沙塵,夏季則多雨霧,空氣中含水分也較多,所以,都不是觀月的最好時機,惟獨中秋,能占盡天時。中秋時節(jié),正值秋分前后,太陽光直射赤道,也直射月球表面。這些條件都促成月亮比平時更加明亮,所以也成為詩人們歌詠的對象。唐代詩人戎昱寫了一首《中秋夜望月寄人》的絕句。
西樓見月似江城,
脈脈悠悠倚檻情。
萬里此情同皎潔,
一年今日最分明。
宋朝詩人梅堯臣也盛贊中秋月的與眾不同,其《和通判八月十五夜招玩月》。
尋常圓魄豈不好?
競愛今宵分外明。
明極只知無隔礙,
誰言桂樹向中生!
詩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詩寫得更巧妙了。
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遠(yuǎn)地,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無一字說到月光,卻活脫脫把今夜月光如晝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含蓄手法,不愧詩壇圣手,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了。
廣寒宮中典故眾
月中神話廣傳詠
詩貴含蓄、新穎。中秋賞月是千家萬戶共享的節(jié)日,也是文人墨客競相吟詠的題目,歷代詠月的詩總和起來,恐怕會達到數(shù)千篇以上也不止。如何不落俗套、意境新穎,是一首詩成功的關(guān)鍵。
神話傳說月中有廣寒宮,有大桂樹,都是詩人們常用的典故。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對月》一詩中,將月中陰影當(dāng)成桂樹,寫道“斫去月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边@出人意外的奇想,真正應(yīng)了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名句。而自居易呢?他的《桂花曲》說:
可憐天上桂花孤,
試問妲娥更要無?
月中幸有閑田地,
何不中央種兩株。
一個要斫,一個要再栽一棵,主張恰恰相反,但立意奇特不凡,耐人回味,而都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但是只追求造句的奇特,缺少深邃意境,也難成為好詩。金代文人高廷玉,曾在洛陽任地方官,他寫了一首《中秋日天津橋同李之純待月》,中有句云“跳上玉龍背,抱得銀蟾光”。他將洛陽著名的天津橋比作玉龍,造句不可謂不奇,但無有令人深思的意境,因而讀之味同嚼蠟。
最是團圓中秋節(jié)
月圓人圓心境圓
中秋月圓,人間也要人圓。明朝劉侗撰的《帝京景物略》云:“八月十五日,女歸寧,是日返回夫家,日團圓節(jié)?!碧扑我院螅糠曛星?,皇帝都要賜宴群臣,而民間也要全家聚會,設(shè)宴賞月;或三朋四友相聚,月光之下,歡呼暢飲,往往通宵達旦?!段骱斡[志》記:“中秋夜,人家有賞月之筵,或者帶上食盒,坐湖船沿游徹曉;或在蘇堤之上聯(lián)袂踏歌,無異白日?!薄睹鲗m史》也說:民家中秋賞月,焚香之后,便“大肆飲啖,競夜始散?!碧迫舜迋洹跺\樓玩月》詩云:
清夜同千里,寒光盡一年。
競天多雁過,通夕少人眠。
古人如此競夜不眠地賞月飲筵,是有其歷史和環(huán)境原因的,古時科學(xué)不發(fā)達,夜中可游玩消遣的地方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語,從氣候上來說,三伏酷暑已過,秋老虎的余威尚在,可是一到晚上,溫度下降很快,正是暑熱與涼爽交替之際。民間俗諺說:“過了中秋夜,一夜涼一夜”。所以,晚上坐于戶外,涼風(fēng)習(xí)習(xí),月光如水,精神為之一爽,無異登仙。加以又是各種瓜果成熟之時,祭月后,百果雜陳,舉杯賞月,實是一種無比的快樂享受。所以,很多人便流連月下,不忍離開了。
據(jù)宋人筆記記載,丙辰(1076年)中秋,蘇東坡便賞月歡飲達旦,大醉之后,寫下他的名作《水調(diào)歌頭》詞,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南宋詩人韓仲止,早在中秋前數(shù)日便擔(dān)心怕中秋落雨,賞月變成泡影,可是不久天晴,他十分高興,寫下絕句:
一年明月在中秋,
數(shù)日陰云不耐愁。
忽喜新晴轉(zhuǎn)書室,
極知清夜照高樓。
喜悅之情,躍然紙上。詞人辛棄疾,中秋賞月未果,掩不住其失望心情,寫下了一闕《滿江紅》,有句云“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p>
金代著名殘暴荒淫的皇帝海陵王,因中秋無月可賞,便寫了一首《鵲橋仙》。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fā),等待銀蟾出海。不知何處片云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髭髯燃斷,星眸睜裂,惟恨劍鋒不快。一揮截斷紫云腰,仔細(xì)看,嫦娥體態(tài)?!?/p>
這首詞,更加流露了一個驕橫皇帝的形態(tài)。
金代另一位詩人元好友,是元好問之兄,他寫的《中秋無月》詩云
值辰無物慰相思。
先賞空吟昨夜詩。
莫怪更深仍坐待,
密云或有暫開時。
充分寄希望于云破月來的時刻。
明朝的永樂皇帝,在中秋節(jié)大宴群臣,可是陰天無月,他大為不高興。這時學(xué)士解縉口占《風(fēng)落梅》一闕,又寫長短句一首獻上,有云破月來之意,永樂看后大喜,便停杯以待。午夜,圓月復(fù)明,皇帝大笑說:“解縉真才子奪天手也。”命宮人滿酌宣勸,盡歡而罷。
其實,寫得最好并非學(xué)士解縉的《風(fēng)落梅》,而是蘇東坡的《水調(diào)歌頭》,是中秋之夜詠月兼懷念弟弟子由之作,被人們認(rèn)為是蘇軾詞中的杰作,也是中秋詩詞中的上乘之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蘇詞的奇異之處在于,超脫出通俗的“月圓人圓心境圓”的團圓俗套,寄托出“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濃厚親情?!安粦?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為什么月亮總是不能滿足人們欣賞的愿望呢?這種缺憾更加重了離別的愁苦。質(zhì)問月亮的同時,更進一步襯托出蘇軾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蘇軾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zhuǎn)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jié)構(gòu)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zhì)上是為了強調(diào)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了對未來的希望。所以,最后作者說出顯示的是其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
不容質(zhì)疑,毫無疑義,蘇軾的確是描寫中秋節(jié)月亮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