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松
作文是對學生語文綜合知識應用能力的考查,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最棘手的難點。長期以來,小學作文課堂教學基本形成了“教師命題、指導——學生獨立寫作——教師自己改評”的傳統(tǒng)訓練模式,這種訓練模式帶來的后果是:
1.學生不會下筆,無話可說。因為學生的作文從來都是教師命題。
2.學生不會積累。因為學生作文的材料大多是教師提示或準備的。
3.學生不會創(chuàng)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個性。因為教師有意或無意間設置的框框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4.學生寫作不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體驗和感悟,而是為了“任務”和“分數(shù)”,生搬硬套或隨意編造。因為教師忽視學生多渠道地進行語言、素材積累。
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師傳授基礎知識,對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欣賞,對優(yōu)美語句的賞析,對具體文章結(jié)構(gòu)的指導上獲得的。對于農(nóng)村小學教學來說,作文教學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習作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科目。為了寫好作文,師生必須付出許多努力,但常常收效甚微。結(jié)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學習,加之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小學作文教學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讓學生有了深刻體驗,才能有感而發(fā)
教師要善于利用現(xiàn)場生成的作文資源,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拓寬學生的思路,才能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因為,文章不是無情物,學生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體驗后,才能有感而發(fā),寫出真實情感的作文。同時,寫文章需要激情、需要靈感,教師要善于給學生的習作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以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學生才會樂于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以往很多老師進行作文教學時,往往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按照教材的安排讓學生奉命作文,導致很多學生一拿到作文題目就不知道要寫什么,從哪兒下手,腦子里一片空白,最終捏著鼻子亂吹一通,草草了事。這是因為學生找不到作文的源泉。魯迅先生說:“留心各樣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點就寫。”這就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會從生活的沃野中開掘作文的源泉。只有學生頭腦中有了豐富的“文源”,才會逐漸從“要我寫”轉(zhuǎn)變成“我要寫”,逐漸步入“我手寫我心”的自由王國。
二、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以增強學生寫作興趣
傳統(tǒng)作文訓練不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因而寫作訓練過于呆板、無趣味性,不能吸引學生,學生不會樂意寫。這是因為小學生受年齡特征及認識水平的制約,寫作往往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老師的指導、幫助等外部條件促使他們寫出更好的作文,以提高學生寫作興趣。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作品欣賞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利用生動的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還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創(chuàng)設情境,等等,不管采用哪種方法,教師都應以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為最終目的。
如利用游戲創(chuàng)設情境。由于是玩游戲,學生興趣非常濃厚,積極主動地交談起來,議論活動中那些最精彩、最激烈的,參加的人是如何做的,自己又是如何做的,以及旁邊同學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情緒等,不知不覺中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作文,而且內(nèi)容具體,語言比較生動。
學生經(jīng)歷了活動的全過程,真實體驗了其間的樂趣,有了親身感受,當然有話可說,有感可發(fā),有情可抒,再不會感到作文是一種痛苦的事。游戲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生動的寫作素材,營造了寬松的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減少了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樂于寫作。
三、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的發(fā)表欲
“一個合格的作文指導教師,不應該把力量都放在‘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上,至少應當分出一半的力量研究一下如何‘發(fā)表這些作文”。作家尚愛蘭回顧女兒——兒童作家蔣方舟的成長歷程曾這樣說:“只要公開發(fā)表一次,就會改變他們對寫作的態(tài)度和價值的認識。”
習作教學要讓學生體驗到作文是一種心聲,同樣能給人帶來自尊。學生的作文不能只看成一項作業(yè),其實代表一種有價值、有分量的思想。就如科學家在思考著他認為重要的事情,三歲小孩同樣在考慮他們認為重要的事情。當學生把他認為最重要的情感和思想寫出來交給老師的時候,如果只把它當做一種無生命的練習或作業(yè),作文的神圣感和幸福感就從學生的心靈深處一點一點地分離、剝落。
老師要以讀者的身份欣賞學生的作文,是尊重學生用筆說話的尊嚴。當然真正的作品不可能只有一個讀者,而應該有一群讀者,這就關系到發(fā)表。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說:“如果作文教學從一開始就不斷強化學生的發(fā)表欲,這對他的寫作成才必將大有助益?!薄斑@種要發(fā)表的意識,要先于寫作行為技能深深地根植于學生的大腦?!?/p>
有一位同學在《我的家鄉(xiāng)》中寫了這樣一段結(jié)尾:“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家鄉(xiāng)的人那樣淳樸——如家鄉(xiāng)的泥土,從我記事的時候,就很少有鄰里之間大吵大鬧得翻天覆地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家鄉(xiāng)的人,只知道與他們在一起就如同雪天坐在火爐旁,心里總覺得暖和、踏實。”這樣的結(jié)尾很有語感美、含蓄美,教師把它作為范文和同學們一起賞析,領悟一:家鄉(xiāng)的人淳樸而不是“土”,所以“家鄉(xiāng)的人是那樣淳樸——如家鄉(xiāng)的泥土”。一句運用很恰當。領悟二:家鄉(xiāng)的人和氣,互相關愛。因此,“只知道和家鄉(xiāng)的人在一起就如同大雪天坐在火爐中旁,心里總覺得暖和、踏實”一句是點睛之筆,是主題的升華。這種領悟叫“共融”,把自己的感情與小的情感及同學們的感情融為一體,這就叫“有美共享”、“共悟”這樣不斷培養(yǎng)領悟能力,運用時就會下筆如有神了。
總之,教師只有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其主體作用,通過正確引導、啟發(fā),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幫助學生逐步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同時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指導學生加強語言積累,才能使作文教學質(zhì)量真正得到提高,使學生的寫作潛力得到挖掘,語言能力得到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