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美好媽媽
美國有些專家傾向于采用后果法來管教孩子,提倡用后果法代替單純的懲罰來規(guī)范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曾參加過社區(qū)圖書館舉辦的一個有關(guān)對孩子教育運用后果法的講座,提到了如何有效地使用這個方法。其實只要用對方法,教養(yǎng)也可以很輕松。
自然后果法
自然后果法是指孩子的錯誤行為造成的自然結(jié)果,也就是當孩子犯錯時,給孩子一個體驗自然后果,發(fā)現(xiàn)錯誤并修正錯誤的機會。我身邊的一些美國家庭是如何用此方法的呢?
節(jié)假日,和先生一起去探望他姐姐一家,她家老二把左腳的鞋子穿到右腳,但是她卻不想打擊孩子自己穿鞋的興趣,沒有執(zhí)意要孩子換回來,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她小聲告訴我說,如果孩子覺得不舒服,會要求脫鞋的。果然不出她的所料,一會兒老二要求媽媽幫她把鞋脫下來??梢娮匀缓蠊麃碓从诤⒆拥那猩斫?jīng)驗,帶給孩子更多的是一種反省,再經(jīng)過家長適時的引導(dǎo),朝正確的方向走。
還有一次,她送5歲的大女兒去學跆拳道,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老大臨走前沒有仔細檢查,忘帶了對打練習所需的護具和頭盔,她堅決不回家去拿。因為忘帶了這些裝備,教練就讓老大從隊伍中站出來,她只能看別人練習。這樣一來老大受到了教訓(xùn),知道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如果孩子忘帶什么了,家長就趕著把東西送到孩子手里,這樣因為有了家長的幫助,孩子也許永遠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孩子的成長需要吃一塹,長一智,讓他在安全的情況下,從體驗錯誤中得到自然的結(jié)果,改善行為。
一些教養(yǎng)書也提到,對于那些情緒失控的幼兒,可以用此招。3歲的孩子開始學獨立,想表達自己的意見,但會講的不多,有時有強烈的情緒,不知道怎么表達就會大崩潰。一次女兒在廚房玩水杯,因為她爸爸急著要把水杯放進洗碗機里,一下子把水杯從她的手里拿走了,她發(fā)覺后開始尖叫,坐在地上哭得一發(fā)不可收拾。只見她臉紅紅的,很努力地想說什么,可因為抽泣得太厲害,斷斷續(xù)續(xù)講的話還真聽不懂呢。
碰到類似情況,通常我會說,你哭得這么厲害,可是我聽不懂,所以沒辦法和你繼續(xù)講話。這是很清楚的自然結(jié)果。這一招很好用,女兒會停止哭泣,盡管眼里還含著淚。這時我先接納她的感受,問她是不是因為爸爸把杯子拿走,她不知該怎么辦,才哭得這么厲害。之后我會跟她解釋爸爸為什么要把杯子拿走,用同情心的角度和她好好溝通:“我知道你不喜歡被打斷,可是你用的那個杯子臟了,爸爸這才要洗的!下次如果你不想杯子被拿走,和爸爸好好說,他會給你換一個的,你看好不好?”當孩子知道自己被了解,頭腦才會漸漸冷靜下來,也才會聽得進大人說的話。
邏輯后果法
講座還介紹了邏輯后果法。和前者不同的是,這類管教與自然結(jié)果無關(guān),是父母針對孩子的某種不良行為而采取的措施,需要成人的參與。例如很多小朋友都愿意玩玩具而不愿意收玩具,讓家長感到頭痛。我覺得鄰居有位媽媽的做法可以借鑒。她發(fā)現(xiàn)女兒艾爾的玩具經(jīng)常被她隨手丟在客廳的過道上,好多時候家里人為了能走路只能彎腰把它撿起來。于是她對艾爾說:“你把玩具堆在過道上,大家都沒法走路了,請你務(wù)必收起來,好嗎?”可說了幾次都無效。如果是真的下狠心踩上去,固然是給了孩子一個教訓(xùn),但難免會讓她產(chǎn)生抵觸情緒,這是做媽媽的不愿意看到的,她就改用邏輯后果法,讓孩子感受一下錯的后果。
她特意準備了一個玩具箱子,外面貼著“周六玩具盒”的標志,如果艾爾繼續(xù)把玩具堆在過道上,那就不僅要撿起玩具,而且要一樣一樣地放在這個專門的箱子里,然后交給她保管起來,直到下周六才還給孩子,也就是說艾爾亂丟的越多,被沒收的也就越多,到時候有可能沒有任何玩具可玩了。玩具被沒收了幾次之后,孩子開始長記性了,主動學著自己收玩具。鄰居覺得這個方法比直接和孩子說“如果亂丟玩具,晚上就不準看電視”這類話要更恰當,比無關(guān)的懲罰更能制止孩子的行為,還可以從中幫助孩子認識規(guī)則,并且遵守規(guī)則。
還有一次,我?guī)е畠涸诩议T口的戶外游樂場碰到同樣來玩的艾爾。剛開始兩個人玩得還很好,之后為了一點小事,艾爾哭著跑向媽媽,說是我家女兒不聽她的。她媽媽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告訴她這樣講話不好聽,說話要清楚,不要娃娃音??墒切」媚锢^續(xù)在那里抱怨,拉長腔。她媽媽立刻拉起她,準備把她帶離游樂場。艾爾看到媽媽說到做到,開始改變說話的語氣和腔調(diào)。邏輯后果法奏效了。
邏輯后果往往和孩子的行為相關(guān),很多時候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是疊加的。吃飯時孩子在餐桌前只顧玩,不管不顧的結(jié)果是她把裝牛奶的杯子給撞翻了,牛奶灑了一地。如果這時我覺得孩子年齡小,難免做事不利落,給孩子再倒一杯就行了,孩子就不可能吸取教訓(xùn)。
我的處理方法是,首先讓她明白打翻杯子的直接后果:牛奶被打翻了,現(xiàn)在就沒得喝了,這是自己要承擔的自然后果。同時要明確告訴她:既然牛奶杯打翻,那就需要自己來清理桌子。這就是由此要承擔的責任。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可能導(dǎo)致什么結(jié)果,避免孩子再犯同類錯誤。也就是說以后吃飯時不要手舞足蹈,杯子不能放在桌子邊。
無論是采用自然后果法還是邏輯后果法,講座都為家長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小提示。
讓孩子學會品嘗自然后果法的結(jié)果是自然產(chǎn)生的后果,與一些小事有關(guān),但不應(yīng)該對孩子造成危險或傷害,這需要家長作出正確的判斷。比如女兒在街區(qū)騎三輪小車,卻不愿戴頭盔,這時就不能采取自然后果法,因為不戴頭盔的自然結(jié)果有可能很嚴重。
讓孩子學會品嘗邏輯后果中,行為與后果之間要有邏輯的聯(lián)系。孩子用蠟筆在墻上亂畫,蠟筆被沒收,同時堅持要求她把墻擦干凈,這樣的做法是合理的,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果是罰孩子下午不許吃飯,這二者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家長只是想控制局面,就變成了刻意懲罰,孩子從心里意識到的只會是害怕。
讓孩子學會品嘗后果,不管是采用哪種方法,在這之前最好先定下規(guī)范,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讓孩子覺得哪些規(guī)范內(nèi)的行為是安全的。執(zhí)行時也要注意對孩子的態(tài)度和言行,一定要表現(xiàn)得很平和,要溫柔而堅定。這也是后果體驗法必須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