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仙
[摘 要]新時代呼喚全面發(fā)展、個性健康的人才。在語文教學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要關注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體驗,引導他們走進文本,對話文本、作者,從而獲得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探究 個性 體驗 對話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5-029
新時代呼喚全面發(fā)展、個性健康的人才。如果沒有個性的教師,怎么能引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呢?因此,我們要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
曾記得有一位哲學家說過:“學科教育就是將學科現(xiàn)成的成果和推翻成果的精神同時傳授下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可見,新課改的第一任務就是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和好奇,獲得新的知識。
如,在教學《小珊迪》時,我問:“希望在深讀課文時解決哪些問題呢?”學生說了很多,如,“為什么非要‘我買他的火柴不可?”“‘當我想到孩子那誠懇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斷定他不是那種人,小珊迪不是哪種人?”……于是,我與學生討論,提出“小珊迪是一個( )的人?”的問題。他們填寫了“飽受饑寒”“關愛弟弟”“善良”“誠實守信”……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寫,并對重點詞句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誠實、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質。
二、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新課程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強調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一)讓學生在動態(tài)中閱讀
教材編選的課文都是一些優(yōu)秀的作品,內(nèi)涵豐富而深刻。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學生以自己的角度去解讀文本,得到自己真切的感受。學生之間的心靈溝通、思維碰撞,促進了他們情感的內(nèi)化、升華。這樣,學生就能超越文本,產(chǎn)生新的感悟,獲得新的啟示。
如,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三顧茅廬已傳為佳話,廣為傳頌。我們今天學習《三顧茅廬》是為什么呢?難道只是為了知道幾百年前古人的恩恩怨怨嗎?學了這個故事,作為21世紀的小主人,你會得到什么啟示呢?”在四人小組交流后,他們都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這種動態(tài)的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理解既基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二)讓學生在想象中閱讀
作者在寫作時,不管題材和表現(xiàn)形式怎么樣,都抒發(fā)了作者內(nèi)心的情感。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關鍵詞句,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情感體驗等,通過想象去感受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認識,感悟文本語言的深層含義。
在教學《鳥的天堂》時,當學生讀到“一只畫眉鳥飛了出來,被我們的掌聲一嚇,又飛進了葉叢,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地叫著,那歌聲真好聽”時,我就問學生:“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愛的小鳥,你能告訴大家你在唱些什么嗎?”學生們都積極地參與進來了。有贊美家鄉(xiāng)的:“我的家在祖國的南方,這兒四季如春,空氣清新,天空明朗,河水清澈……”有述說自己幸福生活的:“我是一只無憂無慮的畫眉鳥。清晨,我們伴著冉冉升起的太陽高歌一曲,給寂寞的鄉(xiāng)村帶來勃勃生機……”我抓住了時機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fā)起來了。他們積極地思維、合理地想象,真正理解了課文的內(nèi)涵。
三、引領學生對話文本
(一)讓學生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什么是課堂?課堂是學習知識、展示自我、體會成功的場所。學生有無限的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教學“武”這個字,有些學生總是多加上一撇。我讓孩子們自己思考,想想怎樣記住這個字。有一個學生說:武術是拳腳功夫,沒有刀的,所以沒有一撇。他把一撇看成一把刀,多么聰明的孩子呀!
(二)多實踐,多感悟語言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蔽覀兘探o學生學習方法之后,就要進行語文實踐活動。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在教學《鄉(xiāng)村四月》后,我引領學生閱讀并背誦了《村居》《小兒垂釣》《田園四時雜興》等古詩,使學生了解到了更多田園風光方面的古詩;同時,還教給學生閱讀古詩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很好地自學古詩,體會古詩的精妙所在??傊處熞鲆粋€很好的向導者,把學生帶領到美妙的世界去盡情享受!
總之,作為教師,我們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從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出發(fā),根據(jù)教材文本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入文本、探究文本、感悟文本,獲得人文素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