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為群
摘要 2010年以來,南海主權爭端持續(xù)發(fā)酵,中越兩國在南沙與西沙群島上的主權爭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西方有些學者認為在這期間,中國的南海政策趨于強勢,越南官方甚至認為中國在這期間的政策損害了地區(qū)安全秩序。那么究竟該如何評價中國自2010年以來對越南在南海爭端中的政策?本文結合近年已有的研究,提出以物質、制度與規(guī)范三個視角來審視中國的南海政策,以求以一種全面、客觀的視角分析與評價中國對越南的南海政策。
關鍵詞 南海 主權爭端 物質 制度 規(guī)范
越南宣稱對南海地區(qū)大部分海域擁有主權,包括南沙與西沙群島,與中國在南海有激烈的爭議。自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國與越南在南海上的領土主權爭端開始凸顯,之后人們見證了主權爭端的起起落落。本文將分析從2010年以來中國對越南在南海領土主權爭端中的政策,將從物質、制度與規(guī)范三個維度展開探討,力求以一種更加完整、客觀的對外政策分析框架來解釋中國的南海政策。
一、 相關研究回顧
近年來關于中國與越南在南海島嶼爭端中的政策互動,學者們從不同的視角給予了不同的解讀。
有一種觀點是認為中國在南海爭端中,表現(xiàn)強勢,甚至具有侵略性。西方有的學者認為2010年(有學者認為是2009年)以來,中國在海洋島嶼爭端中對鄰國的政策逐漸強勢(assertiveness)類似文獻有 Michael Yahuda,“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22, No. 81, 2013, pp .446-459; Ross, R.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16,2011, pp .45–51; Swaine, M.D.,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Four: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Foreign Crises”,Carnage Endowment Organization Paper,2012.http://carnegieendowment.org/files/CLM37MS.pdf.。這些學者宣稱中國這些年來正在利用自己強大的軍事與經(jīng)濟實力,來控制海域,加強執(zhí)法艦船與軍艦的海洋巡邏,以及利用休漁令來使自己在島嶼爭端中占據(jù)上風。同時,這些論文還分析認為,造成中國強勢的原因,是由于中國經(jīng)濟與軍事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日益膨脹的民族主義。不過,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陸伯彬認為,“導致中國強勢的原因,并非其軍事實力的強大或者內政穩(wěn)定,近些年中國海軍并非擁有極強的戰(zhàn)力,也不是由于美國經(jīng)濟的衰退導致了中國外交上的強勢,更不是因為日益增長的民族自信心,而是中國近些年來遭遇了國內經(jīng)濟環(huán)境的惡化,導致了中國對外關系上的強勢?!盨waine, Michael, “Chinas Assertive Behavior: Part One”, Carnage Endowment Organization, 2012, pp.8-10. Ross, R.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16, 2011, pp.45-51.中國近些年經(jīng)濟軍事實力的崛起使得中國在南海島嶼爭端中的政策趨于積極,但這些學者忽視了至關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越南菲律賓在南海也采取了極端積極的政策,挑戰(zhàn)了中國的重大利益。單純強調中國的強勢,以及看重中國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上強于越南等其他國家,就認定中國的政策具有侵略性,其實帶有很重的價值偏見。
中國學者則多認為中國在南海問題上是自我克制的。竭仁貴以國際關系研究中的“進程”為視角分析了國家之間的互動與認知,他認為中國一直以和平談判為主要手段,來解決與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在南海島嶼方面爭端竭仁貴:《認知、預期、互動與南海爭端的解決進程——基于中國自我克制視角下的分析》,載《當代亞太》,2014年第5期 ,第142頁。。孫學峰也持相似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在南海爭端中采取了一種承諾性的政策,即與東盟國家之間展開安全合作,包括簽訂《南海各方共同宣言》與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并以南海行為準則為目標,在東盟為主導的安全機制框架內與其他爭端國尋求合作Sun, Xuefeng,“Rethinking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and Chinas Rise”,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 14, 2013, pp. 9-30.。
還有一些文章側重于對中國對越南等國在南海爭端中的政策進行描述。這些文章注意到中國在對越南等國的政策不是簡單地利用軍事優(yōu)勢來占領島嶼或者進行威懾,而是強調解決該問題的長期性,綜合運用政府各個部門的協(xié)作來保持對其他國家在島嶼爭端中的優(yōu)勢。泰勒·弗拉沃爾認為中國在南海爭端中采取了一種“拖延”戰(zhàn)略,即不會利用武力去解決,但也不會把該問題立即擺上臺面,而是強調中國在海上的司法與行政權,加強對海域的巡邏與管理,開發(fā)利用石油、漁業(yè)等資源,以此來維持中國在南海上的優(yōu)勢M. Taylor Fravel, “Chinas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 33, No. 3, 2011,pp. 292–319.。與此類似的觀點是林中斌提出的“斗而不破”的論點“斗”指的是圍繞主權而展開的外交與軍事的爭斗,“不破”指的是抑制主權爭端,將其控制在沒有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的范疇。,他認為中國目前在南海采取的一種戰(zhàn)略是在海上通過強大的經(jīng)濟與軍事手段奪取自己的利益,但不會把矛盾激化到?jīng)_突的危險境地Chong-Pin Lin, “Behind Rising East Asian Maritime Tensions with China: Struggle without Breaking”, Asian Survey, Vol.55, No.3 ,2015, pp. 478-501.。持這種觀點的研究者,對南海地區(qū)爭端的分析較“中國強勢”論的研究者更客觀,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何南海地區(qū)能夠保持和平穩(wěn)定的局面。
另外一種論點是從探討如何維護中越兩國在南海爭端中的和平與安全機制的角度出發(fā)的,但學者們對安全機制的解讀并不相同。拉姆賽斯·艾莫爾強調了中越雙邊談判作為主要的安全管理機制,但他認為雙方仍然沒有建立機制化的合約,這對未來兩國在南海爭端中的行為控制是一個比較大的隱患Ramses, Amer, “China, Vietnam,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and Dispute Management”,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Vol.45, No.1, 2014, pp .17-40.。也有很多學者發(fā)現(xiàn)東盟主導的地區(qū)安全制度,比如東盟地區(qū)論壇、東亞峰會等也是一種有效的安全機制,可用于規(guī)范中越雙方在領土爭端中的行為。例如斯科特認為,在東盟框架下存在第一軌道與第二軌道兩種形式的危機管理機制,來約束爭端方行為,但他認為“東盟方式”即在東盟及東南亞聯(lián)盟友好條約的框架下,以非正式的制度性約束,預防性外交,以及集體安全來約束各個國家的行為,從而保證安全與秩序。并非解決沖突的長久之道,目前東盟機制主要發(fā)揮的作用在于防止武力爭端的發(fā)展,而“東盟方式”也是以一種社會化的方式,來促使中國接受一種和平解決爭端的規(guī)范。但他認為東盟為主導的地區(qū)安全機制還沒有起到充分的解決爭端的作用,在區(qū)域內大國與區(qū)域外大國博弈的區(qū)域,東盟的安全制度性建設還是存在著許多挑戰(zhàn)Scott, David, “Conflict Irres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sian Survey, Vol.52, No. 6,2012, pp. 1019-1042.。葛紅亮則細致分析了東盟以集體與多邊方式介入南海爭端,其中談及東盟利用多邊安全機制來實行大國平衡的戰(zhàn)略,是其介入南海爭端的主要考量葛紅亮:《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評析》,載《外交評論》,2012年第4期,第69頁。。
另外,區(qū)域外大國,特別是美國的戰(zhàn)略,對于中越南海爭端的作用也被一些學者所提及。沃馬克認為中國實力的不斷增長以及美國在南海利益的重要性是決定地區(qū)安全的重要變量Womack, Brantley,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愛麗絲·巴則認為中美雙方在理解對方的需要方面還有所欠缺,即雙方缺乏互相溝通與建立信任的有效措施Ba, Alice, “Staking Claims and Making Wa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ow Troubled are the Waters?”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3, No.3, 2011,p .283.。趙衛(wèi)華認為“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當前在亞太地區(qū)的首要目標是防范和遏制不滿現(xiàn)狀的修正主義國家,確保其領導地位。美國介入南海爭端主要是出于維護其在亞太地區(qū)的主導地位和同盟體系的需要,核心目標是不允許中國挑戰(zhàn)其在亞太的主導地位,美國在南海的政策和立場均以此為依據(jù)?!壁w衛(wèi)華:《中越南海爭端解決模式探索——基于區(qū)域外大國因素與國際法作用的分析》,載《當代亞太》,2014年第5期,第97-101頁。朱峰認為透過中海油“981”鉆井平臺中越爭端,反映了大國之間的戰(zhàn)略競爭,也給了越南在南海政策上很多的戰(zhàn)略空間,即在大國競爭的同時也有小國的博弈朱鋒:《南海主權爭議的新態(tài)勢:大國戰(zhàn)略競爭與小國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鉆井平臺沖突為例》,載《東北亞論壇》,第3-17頁。。
綜合以上研究,自2010年以來,學界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趨于積極有著不同的解讀,涉及“東盟方式”的地區(qū)安全制度、雙邊談判以及國際法作為維持和平與穩(wěn)定的機制等,另外,學者們也認為區(qū)域外大國的干預是影響中越兩國在南海爭端中的主要因素。但是,國內外現(xiàn)有的研究在結合國際關系理論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方面做得并不夠,比如很多文章過于關注中國日益增長的物質性權力,推導出中國在南海上的“侵略性”等結論,而忽視了地區(qū)與國際法等制度的作用。本文力求以一種全面的視角,將國際關系主要理論的變量,如物質、制度以及規(guī)范納入分析框架,力求以一種全面客觀的視角來分析2010年以來中國在南海爭端中對越南的政策。
二、 中越南海爭端的歷史背景
理解中越南海爭端的歷史背景對于更好地研究中國對越南在南海爭端中的政策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中越兩國幾乎都宣稱整個南沙與西沙群島是自己的領土,但兩國對于歷史的敘說卻完全不同。中國外交部認為自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起,中國人開始發(fā)現(xiàn)并命名南海的島嶼。自那之后,歷屆中國王朝(包括唐、元與清)的疆域地圖,都將南海島嶼包括在內。同時中國古人一些關于地理的書目中,也對南海島嶼的大致概要進行了記載Shen, Jianming, “International Law Rules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Supporting Chinas Title to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HASTINGS INTL & COMP,No.21, 2011, p.19.。中國外交部認為,中國漁民從晉朝(公元265年—420年)開始對南海地區(qū)進行作業(yè),盡管沒有證據(jù)表明漁民的這些行為是直接由中央政府資助的,但卻可以肯定是政府批準了這些行為。有學者也指出在1910年清政府鼓勵中國商船開發(fā)南海海域Shen, Jianming,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1, No.1, 2002, pp.94-157.?;谶@些證據(jù),中國方面認為中國對南海島嶼享有主權。正如習近平主席在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指出:“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這是老祖宗留下的。任何人要侵犯中國的主權和相關權益,中國人民都不會答應。中國在南海采取的有關行動,是維護自身領土主權的正當反應。對本國領土范圍外的土地提出主權要求,那是擴張主義。中國從未那么做過,不應當受到懷疑和指責。”《南海諸島是老祖宗留下的領土》,資料來源:http://military.china.com.cn/2015-10/19/content_36837044.htm.
越南對于西沙與南沙的主權聲張也是基于歷史先占原則。越南外交部曾經(jīng)在1975年的白皮書中聲稱,在17世紀,越南最早開始在這些島嶼活動,并有地圖記載MFA of Vietnam , “White Paper on the Hoang Sa (Paracel) and Truong Sa (Spratly) Islands”. http://nghiencuubiendong.vn/download/doc_download/131-white-paper-on-the-hoang-sa-paracel-and-truong-sa-spratly-islands-part-2.。另外越方聲稱自1653年以來,阮氏王朝開始對該海域進行了“合理的”經(jīng)濟開發(fā)Roque,Harry,“Chinas Claim to the Spratly Island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Journal of Energy & Natural Resources Law, Vol.15, No.189, 1997, p. 198.,阮氏政府每年都會派出船隊搜救外國船只Pedrozo, Raul,“ China versus Vietnam: An Analysis of the Competing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CNA Occasional Paper,2014, https://southeastasiansea.files.wordpress.com/2014/08/china-versus-vietnam-an-analysis-of-the-competing-claims-in-the-south-china-sea.pdf.。越方宣稱從1802年開始對這片海域行使了管轄權。在1815年,越南嘉隆帝命令范全安開始巡視周邊海域Nguyen Ba Dien, “Vietnam Continuously Exercises Its Sovereignty Over Hoang Sa,Truong Sa Archipelagos”, BienDong.Net, 2012,http://www.southchinasea.org/documents/studies. p. 68.。1816年,越南在西沙群島上舉行了一次正式的升旗儀式,以宣示主權。但是,正如張潔指出的,“縱觀歷史,直到10 世紀越南才建立了獨立的封建王權,而在東南亞的其他地區(qū),雖然先后建立了諸如蘇祿王國、滿者伯夷、馬六甲王國等古代國家,但是它們與現(xiàn)在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在疆域上相去甚遠,政權上也沒有繼承性和連續(xù)性?!睆垵崳骸秾δ虾嗬m(xù)線的認知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載《國際政治研究》,2014年第2期,第55頁。由此可見,越南對于南海島嶼的主權宣稱在法理上跟中國相比站不住腳。
在中法戰(zhàn)爭(1884—1885年)之后,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根據(jù)這一條約,中國對南沙與西沙群島擁有主權Wortzel, Larry M., Higham, Robin D.S.,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1999. p. 180.。在20世紀初,日本與法國相繼介入了南海爭端。1927年,日本第一次宣稱對南沙與西沙群島擁有主權。而在1931年,法國也宣稱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日本占領了整個南海海域,將南沙群島納入臺灣管轄,而把西沙群島納入海南的管轄范圍Kivimaki, Timo, War 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NIAS Press,2002, p. 10.。在日本戰(zhàn)敗之后,中方依據(jù)《雅爾塔條約》《開羅宣言》的有關內容,宣布對南海島嶼擁有主權。1947年,國民黨政府公布了南海地區(qū)的地圖,U型線第一次面世。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布了九段線,對南海諸島宣布擁有主權。而在1954年,法國政府宣布將西沙群島轉讓給南越政府,遭到了中方的強烈反對。自20世紀70年代起,中越雙方島嶼爭端開始激化。1974年,中國海軍打敗了南越海軍,開始掌握對西沙群島的行政管轄權。當時北越政府是中國的盟友,但隨著越南南北的統(tǒng)一,中越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1988年,中越兩國海軍又一次爆發(fā)海上沖突,這次海戰(zhàn)以中方的完勝告終,中方收回了南沙群島的六個島礁。1992年,中國頒布領海法,將南沙群島劃入領海范圍以內。
自1992年到2010年,中國采取“睦鄰”政策,逐漸改善與周邊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關系,1992年中國開始與東盟展開正式的對話。中越之間的島嶼爭端趨于緩和,很長的時間里沒有爆發(fā)軍事沖突。1993年起,中越雙方通過雙邊正式會談達成共識。2002年的《南海各方共同宣言》以及2005年《南海石油聯(lián)合勘探協(xié)議》的簽訂,使得中越兩國在南海有了更多合作空間。但是,兩國之間的島嶼爭端依舊沒有解決,雙方很難在這個問題上做出讓步,這也導致了2010年之后中越雙方因島嶼爭端引發(fā)雙邊關系緊張。
三、2010年以來中越南海爭端的主要事件回顧
正如前文所述,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2010年以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對越南逐漸強勢了。本文認為自2010年以來盡管沒有發(fā)生像20世紀70年代與80年代的激烈沖突,但一些事件逐漸證實中國在南海爭端中逐漸追求積極主動。
2011年1月5日,越南官方聲稱中國有占領南沙群島的計劃Lyons, James,“Chinas Imperialism on the Full Display: PLA Weapons Upgrades Signal Goal of Pacific Hegemony”, The Washington Times, Jan 12th, 2011, p.1.。在2011年3月,越南方面抗議解放軍在南海地區(qū)進行的軍事演習。2011年5月,一艘越南石油天然氣勘探船與三艘中國海上巡邏執(zhí)法船在海南島以南600公里發(fā)生激烈對峙,雙方都認為對方侵犯了自己的領土主權BBC News, “Vietnam accuses China in seas dispute”, 2011.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pacific-13592508.。在這一事件中,兩艘中國海監(jiān)船切斷了越南石油天然氣勘探船的電纜。
2012年6月,中央軍委批準了在南海建立軍事要塞。而在此之前一個月,三沙市在行政級別上已經(jīng)上升為地級市。建設三沙市是提升中國在南海軍事防備與加強海域行政監(jiān)管的重要措施。而越南與菲律賓則對中國建立三沙市以及加強防備極為敏感,認為這是對其主權的“嚴重侵犯”Global Security, “Philippines Slams Chinas Establishment of Sansha City in South China Sea”,2012. http://www.globalsecurity.org/military/library/news/2012/07/mil-120723-voa06.htm.。
2014年1月,海南省在南海頒布了新的休漁令。根據(jù)規(guī)定,任何國外的漁船在海域內進行作業(yè)必須獲得中國官方的批準,對中國來說這是管理海洋資源與限制過度捕魚的有效法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越南漁民無視中國的休漁令,中國的執(zhí)法船對之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了處置,薩耶爾認為這是激化兩國矛盾的導火索Thayer, Carlyle, “The Tyranny of Geography: Vietnamese Strategies to Constrain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3, No. 3, 2011, pp. 357.。越南官方強烈反對中國的休漁令。在2014年5月,人們見證了中越在1979年邊界沖突后的最大的外交危機。5月2日,中國海洋石油公司在距離中建島17海里的海域搭建“981”鉆井平臺,這個平臺的位置在西沙群島的西南方向Wong, Edward,“ Q & A: M. Taylor Fravel on Chinas Dispute with Vietnam”, Sinosphere,2014. http://sinosphere.blogs.nytimes.com/2014/05/08/q-and-a-m-taylor-fravel-on-chinas-dispute-with-vietnam/?_r=0.。越南方面認為中國海洋石油公司是在其大陸架范圍內進行作業(yè)Bower, E. Z. & Poling, G. B., “China-Vietnam Tensions High over Drilling Rig in Disputed Waters”, CSIS,2014. http://csis.org/publication/critical-questions-china-vietnam-tensions-high-over-drilling-rig-disputed-waters.。在這起事件中,兩艘越南船只被撞毀。之后,中越兩國外交官互相指責,越南多個城市爆發(fā)了針對中國的示威游行。媒體普遍認為,這些游行得到了越南官方的支持BBC News, “Vietnam protesters attack China over sea dispute”,2014. http://www.bbc.com/news/world-asia-27362939.。
四、從物質因素視角分析南海爭端中中國對越政策
物質性因素,主要包括軍事與經(jīng)濟因素,一直以來是現(xiàn)實主義學者分析對外政策的主要維度。在南海爭端中,有必要對中國如何運用經(jīng)濟與軍事力量來維護南海爭端中的自身主權進行分析。
跟越南相比,中國在經(jīng)濟與軍事上的優(yōu)勢是巨大的。在2010年以后,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歷年來中國的GDP總量與軍費開支都在越南的50倍以上,而單單中國的軍費開支就相當于越南的GDP總量。盡管這些年里,越南盡力升級其武器裝備,比如從俄羅斯進口戰(zhàn)船,但是距離中國海軍的裝備與數(shù)量仍舊差距懸殊Zachary, Abuza,“ Vietnams Naval Upgrades Likely Will Limit But not Deter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SIS,2014. http://cogitasia.com/vietnams-naval-upgrades-likely-will-limit-but-not-deter-china-in-the-south-china-sea/.。巨大的經(jīng)濟與軍事優(yōu)勢可以解釋為何中國在近年來在南海爭端中對越南一直處于上風,越南對中國在南海上的強勢難有應對之策。而另一方面,這種巨大的實力優(yōu)勢也對中國在南海上的政策選擇造成了壓力,即國內民眾受民族主義情緒影響,期待中國能夠在南海爭端中保持強勢,一旦不能夠保持這種優(yōu)勢,或者越南方面奉行強硬政策而中方?jīng)]有強勢的回應,那么國內層面民眾會對政府施加巨大的壓力,特別是考慮到越南不像日本,是一個軍事與技術能力比較落后的國家。
目前中國掌管了整個西沙群島的控制權,但是在南沙群島,中國實際只控制了九個島礁,遠遠少于九段線劃定的島礁,而越南則控制了24個島礁Austin, Greg, “Who Is the Biggest Aggresso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Diplomat,2015. http://thediplomat.com/2015/06/who-is-the-biggest-aggressor-in-the-south-china-sea/.。這種情形是不能反映兩國經(jīng)濟與軍事力量對比的,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距離。相比較中國而言,越南能夠占據(jù)這些島嶼的主要原因是在于距離上的優(yōu)勢,離爭議島嶼距離近,可以快速控制,而中國早期因為距離劣勢與海軍控制力沒有足夠強大到控制九段線以內的海域,就讓越南搶占先機占領了大量的島礁。盡管近些年中國的海軍軍力有了顯著提升,但因簽署了《南海共同宣言》以及《東南亞友好條約》,中國行為溫和,南沙島礁占據(jù)的格局沒有大的變化。
近年來,中國也開始采取措施克服在南海爭端中距離上的劣勢。海軍一直在發(fā)展遠程攻擊能力,航空母艦“遼寧”號的投入使用是重要的一步。在2013年11月,“遼寧”號開始在南海巡航,這被認為是對越南等南海爭端國的一種威懾Chan, Minnie, “Chinese aircraft carrier Liaoning takes up role in South China Se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13. http://www.scmp.com/news/china/article/1368597/chinese-aircraft-carrier-liaoning-takes-role-south-china-sea.。另一方面,一些海洋權益主管部門也開始積極發(fā)揮作用,以消除距離對中國南海政策的不利影響。中國海警部門、海上安全管理部門、漁政執(zhí)法部門以及國家海洋局都在其中,斯萬將這五個部門誣為“五龍鬧海”Swaine, Michael,“ Chinas Maritime Disputes In The East and South China Seas”,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April 4,2013,p.5.。同時,中國也開始著手在南沙島礁修建軍事與民用設備,啟動填海造島工程,以加強對該海域的管理。正如前文所說,2010年后中國實行的對石油的開發(fā)以及限漁令,并沒有太在意越南方面的反應,這也是與其在釣魚島爭端政策的不同之處。三沙市的建立更是大大加強了中國在南海地區(qū)行使行政管控的能力。鑒于三沙市距離爭議島嶼的距離大大縮短,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距離對中國南海政策實施的困擾。軍事力量與行政管理手段都可以很快地投放于有爭議島嶼,同時,也對越南形成了很大的制約。由于三沙市距離越南本土距離非常近,可以防止越南占領島嶼,建設島礁設施以及派遣艦船巡邏等擴張行為。2010年后中國被迫在南海對越南奉行積極外交,南海局勢更加復雜化。
盡管中國在2010年之后對越政策趨于維權為重點,但與1970至1980年間的政策相比,還是比較溫和的。主要是因為中國海軍還是保持了極大的克制,沒有對越南軍艦與其他艦艇發(fā)動攻擊,而是主要以一種威懾的姿態(tài)在與越南艦船對峙中來保護己方的漁船與其他執(zhí)法艦。同時,中國海軍并沒有對越南控制的島嶼進行攻占,這也可以說明中國在對越南南海爭端中確實比較克制。對中國來說,盡管中國占據(jù)著軍事與經(jīng)濟實力上的巨大優(yōu)勢,但仍盡力避免直接與越南沖突。奉行這一政策有多方面原因:首先,與東盟簽署友好互助條約以及《南海各方共同宣言》之后,使用武力的違約成本非常高;其二,考慮了美國與日本可能的反應在前美國國防部部長帕內塔訪問了美國海軍曾經(jīng)駐扎在越南的基地金蘭灣之后,越南開始給美國開放其海軍基地用于維修船只與補給供應。之后,美國與越南也簽署了關于和平利用核能的協(xié)議。。一旦在南海爭端中過于刺激越南,將會使得越南與美國在安全合作上聯(lián)系更加緊密,這對中國長遠的南海政策是不利的。
五、從制度視角來分析在南海爭端中的中國對越政策
本文對于國際制度的理解與賀凱主張的現(xiàn)實制度主義He, Kai, “Institutional Balancing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Balance of Power Strategies in Southeast Asia”,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14, No.3, 2008, pp. 489-518.,以及吳翠玲主張的制度性討價還價Goh,Evelyn, “Institutions and the Great Power Bargain in East Asia: ASEANs Limited “Brokerage” Role”,in ASEA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ast Asia,edited by Emers,Ralf,Routledge,2012,pp.105-121.類似,強調雙邊談判、國際法機制以及地區(qū)安全制度是主要的制度框架,國家對各種國際制度是基于工具性的選擇而不是基于規(guī)范性的服從。
(一)國際法框架
在國際法制度框架下,中越兩國都宣稱基于歷史先占原則對西沙與南沙群島享有主權,而先占原則也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認可的國家獲得領土主權的有效方式。雙方也依據(jù)公約規(guī)定的200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對有爭議島嶼附近海域進行資源開發(fā)和行使行政管轄權。可以說,兩國都是在有選擇性地利用國際法條文來為自己的南海政策服務,特別是200海里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規(guī)定,可以刺激兩國在海上進行石油與漁業(yè)資源的開發(fā)。
中國國內關于南海的國內立法基于“九段線”原則。199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鄰區(qū)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以及1998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jīng)濟區(qū)和大陸架法》,構筑了中國對南海資源與領土主權的法律基礎。弗拉沃爾認為中國的九段線主張與《公約》對專屬經(jīng)濟區(qū)的規(guī)定相違背Fravel, Taylor, “Chinas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Vol.33, No.3, 2011,pp. 292-319. ,斯圖里誣指中國執(zhí)法船與海軍戰(zhàn)船經(jīng)常在九段線范圍內驅逐越南與其他國家的漁船Storey, Ian,“ China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iploma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Edited by Patrick M. Cronin. Centre for New America Century,2012 ,p. 72.,不尊重國際法原則,事實上,歷史先占性原則是公約所認可的獲得主權的有效途徑。
《公約》對于領土爭端的判定沒有做出明確的說明,但明確規(guī)定解決領土主權爭端應該采取和平談判的方式。如果和平談判仍舊沒有解決領土爭端,其中的一方可以將該議案提交國際法院仲裁。2014年12月,越南向海牙仲裁法庭提交議案,挑戰(zhàn)中國在南海爭端中的主權要求Parameswaran, Prashanth, “Vietnam Launches Legal Challenge Against Chinas South China Sea Claims”, The Diplomat,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2/vietnam-launches-legal-challenge-against-chinas-south-china-sea-claims.。中方認為越南對于南沙與西沙群島的主權聲張是“無效的,不合法的”,并敦促越方通過協(xié)商談判解決南海爭端《外交部就越南針對中國政府反對菲律賓南海問題仲裁案仲裁庭管轄權的立場文件發(fā)表的有關表態(tài)答記者問》,資料來源: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2/12/c_1113612508.htm.。
(二)雙邊談判機制
自1991年起,中越雙方重新確立了正常的外交關系,自此之后,中越雙方開展了一系列的高層領導人、外長級、政府間以及專家對話Amer, Ramses, “China, Vietnam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and Dispute Mangement”,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Vol.45, No. 1,2014, p. 18.。中國一直以來視雙邊對話為解決領土爭端的主要方式,而多年以來的實踐也確實證明雙邊對話有助于緩解緊張的局勢。在2011年,中越雙方就南海領土主權爭端達成了六點共識,其中特別強調國際法在解決領土爭端中的作用Reuters.“ China and Vietnam sign agreement to cool sea dispute”,2011.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1/10/11/china-vietnam-idUSL3E7LB4D420111011.。2014年10月,國務委員楊潔篪訪問河內,參加與越南方面的年度會晤,其中談及中國與越南雙邊關系的重要性,這被認為是中國防止南海島嶼爭端破壞雙邊關系的重要一步Thayer, Carlyle,“China-Vietnam Defense Hotline Agreed: What Next?” The Diplomat, 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0/china-vietnam-defense-hotline-agreed-what-next/.。
事實上,選擇雙邊對話機制是中國基于理性選擇的最優(yōu)結果。鑒于中國在經(jīng)濟軍事實力上的巨大優(yōu)勢,在雙邊談判中,中方可以向越方施加足夠的影響力,包括經(jīng)濟上的利益激勵以及制裁,來應對越方的不同政策選擇,同時,借助雙邊機制,可以有效防止美國與日本等國借機介入南海爭端。依靠雙邊談判機制短期內不能夠真正解決領土主權問題,主要原因是雙方都難以在主權問題上讓步。不過,從長遠來看,雙邊對話機制則可以保證中國在與越南的爭端中占據(jù)優(yōu)勢,同時也不違反國際法的規(guī)定,因為雙邊對話機制也是《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認可的合法解決領土爭端的機制。
(三)地區(qū)安全制度
對中越兩國來說,在南海爭端問題上另一個交流平臺是地區(qū)多邊制度,包括東盟地區(qū)論壇、東亞峰會以及香格里拉對話等。自1990年以來,中國積極參與了這些多邊機制。越南在1995年加入東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南海爭端被東盟成員國以及中國等提及。在2010年之后,越南、菲律賓以及美國聲稱中國在南海的政策危及地區(qū)安全,并號召其他成員國對中國用一個聲音來說話趙國軍:《論南海問題東盟化的發(fā)展》,載《國際展望》,2013年第2期,第93頁。。長期以來,中國反對將南海爭端多邊化、國際化,但是近些年來中國開始逐漸以新的方式來接觸地區(qū)多邊制度,以應對日益復雜的南海局勢。在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共同宣言》中,中越兩國都承諾遵守和平解決主權爭端以及尊重航海自由原則。之后在2003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根據(jù)這兩個條約,中國承諾將以和平協(xié)商的手段解決南海爭端,盡管這兩個條約是非強制性的,沒有約束力的Hines,Lincoln, “China, the ARF,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hina Being Socialized?”,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view, Vol.11, No. 2, Spring 2013, p. 10.,但仍然表現(xiàn)出中國在南海爭端中自我約束。通過考察兩國外交部與政府官員的話語,中越兩國都對進一步簽訂南海地區(qū)行為準則(COC)有著共識,同時也認為《南海各方共同宣言》是處理主權爭端的現(xiàn)行指導方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接受了多邊談判作為解決南海問題的主要方式。中國仍舊拒絕在東盟地區(qū)論壇等多邊會談中談論南海主權爭端。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曾經(jīng)表示,“南海爭端并非是中國與東盟的事務,中國反對任何國家借助南海問題破壞中國與東盟之間友好合作氛圍的企圖?!薄锻饨徊浚褐蟹揭回灧磳€別國家圖謀利用南海問題破壞中國-東盟合作大局》,資料來源: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5/10/c_126484875.htm。從2014年起,中國宣稱將以“雙軌制”來解決南海主權爭端,其中之一是堅持與有關爭端國的雙邊談判,另一方面則是與東盟成員國一起維持南海的和平與穩(wěn)定。這也許是一個中國南海政策轉型的信號,但不足以說明中國已經(jīng)接受多邊主義框架來解決南海爭端。
但是,締結行為準則的進程并非一帆風順。在東盟地區(qū)論壇外長會議以及香格里拉對話防長會議上,中越兩國官員經(jīng)常發(fā)生激烈爭吵,互相指責對方的政策是不合法的,而卻很少談及如何促進合作與相互信任。此外,盡管中國認可東盟在促進解決南海爭端中的積極作用,但中國更愿意與單個國家磋商行為準則而不是整個東盟周士新: 《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前景的分析》,載《太平洋學報》,2015 年第3 期,第22頁。。同時,中國也反對越南借助整個東盟的力量來對中國施壓。中方也指出,行為準則的建立需要長期的過程,這也主要是中越兩國在主權爭端中的分歧過大造成的,越南希望借助建立行為準則來限制中國,而中國則無法接受過于苛刻的束縛,由此可見制定行為準則面臨的困境與曲折。
六、從規(guī)范視角分析在南海爭端中的中國對越政策
本部分將以一種解讀(interpretive)的方式來探究中國外交部與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就南海爭端中對越南的發(fā)言,以此來判明中國在南海爭端中對在主權爭端中的主要國際規(guī)范的接受程度以及對于越南在南海爭端政策的反映。在這里,將綜合應用內容分析法與話語分析法兩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一)內容分析法下的在南海爭端中的中國對越政策解讀
內容分析法主要是設定關鍵詞組,來表示不同的規(guī)范,同時要計算每組關鍵詞出現(xiàn)的頻率,以示中國對各種規(guī)范的接受程度。這里的內容分析法與馮慧云的著作相類似,她用內容分析法來分析中國主要的領導人的著作為切入點,設定關鍵詞來探究中國到底是一個修正主義國家還是維持現(xiàn)狀國家Feng, Huiyun, “Is China a Revisionist Power?”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ume 2,2009, pp. 313-334.。該方法同樣可以應用于中國在南海爭端政策中的研究。
在選取并仔細研讀了2010年以來中國外交部與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就南海爭端涉及越南的言論(英文)之后,本文選用YOSHIKODER軟件進行內容分析。需要將不同的關鍵詞分組,代表不同的涉及主權爭端的規(guī)范與不同的觀念內容。其中主權規(guī)范可以用“主權”“領土完整”以及“不可侵犯”來表示;“捍衛(wèi)”與“維護”可以表達中國的自信;“歷史”可以表示一種歷史記憶,用以說明中國所宣稱的歷史性主權;自由主義規(guī)范可以用“自由”“航行自由”以及“民主”等詞語表示;而和平解決爭端的主張可以用“和平”“和平解決”等詞語表達;“制度”“共同宣言”“行為準則”可以闡釋中國用地區(qū)安全機制解決主權爭端的態(tài)度;“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法”則代表了中國在與越南爭端中對國際法的重視程度;“合作”與“協(xié)商”可以代表中國在多大程度上重視合作;“擱置”則代表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fā)”的原則。
如上圖所示,關于主權的詞組被外交部提及最多,這顯示了中國對于主權規(guī)范最為接受,在一定程度上也表達了中國不太可能在主權爭端中向越南讓步。另外,中國也非常強調安全、制度與合作,說明中國在很大程度上主張和平解決領土主權爭端,同時也揭示了中國認為與越南在南海上的合作是可行的。但是,“國際法”很少被提及,從這一點來看,中國認定地區(qū)安全機制的作用要大過國際法?!皻v史”以及“捍衛(wèi)”“保衛(wèi)”等詞語很少提及,這也說明中國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將越南看作是非常大的安全威脅。此外,外交部只有兩次提及關于自由主義規(guī)范的詞語。
而在國防部發(fā)言中,涉及主權的詞語同樣被提及的次數(shù)最多,遠遠超過其他詞組,另外關于中國表達自信的詞語同樣被多次提及,說明中國軍方在與越南的南海主權爭端中立場非常堅定。而有關“合作”與“和平”的詞語同樣被多次提及,這說明中國軍方對于和平解決爭端的規(guī)范也同樣重視。此外,關于自由主義規(guī)范的詞語僅被提及了兩次,關于“制度”的詞語僅有一次被提到,而有關國際法的詞語沒有被提及。
(二)話語分析法下的在南海爭端中的中國對越政策解讀
內容分析法可以窺探某國對外政策的大致特點,但是不足以提供一個全面的解釋。為此,必須要對對外政策話語進行詳細解讀,而這也凸顯了話語分析方法的必要性。通過仔細研讀外交部與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對越南在南海爭端中的講話,可以發(fā)掘出以下信息:
中國在南沙與西沙島嶼的主權是無可爭議的。外交部與國防部新聞發(fā)言人都以非常自信的口吻強調這一點。基于此,中國在南海島嶼的行為,包括資源開發(fā)、修建島嶼上的設備以及海上巡邏,都是合法合理的。而與此相對,越南單方面的捕魚、海洋巡邏、勘探都是不合法的。在很多情形下,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認定越南的行為帶有很強的挑釁性。海洋石油“981”鉆井平臺沖突之后,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的發(fā)言可以很好地說明這一點。而對于這一事件,國防部發(fā)言人的發(fā)言則更加強硬,認為“如果哪國在南海一意孤行采取挑起沖突的行為,必須承擔所有的后果?!薄秶啦浚簜€別國家若在南海一意孤行將承擔后果》,資料來源: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4-06/5037534.html。國防部的發(fā)言意味著,一旦有些國家觸及了中國所能承受的紅線,中國有權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
中國在南海是一支維持和平穩(wěn)定的力量。在多次新聞發(fā)布會中,外交部與國防部的新聞發(fā)言人都認為目前南海地區(qū)的形勢總體是穩(wěn)定的,而中越之間的主權爭端也在可控范圍之內。同樣,國家海洋局與中國海軍在南海的作用被認為是有利于促進穩(wěn)定的。自2013年底以來,中國開始在南海進行大規(guī)模的填海造島工程,引起了媒體與各國的關注。外交部發(fā)言人華春瑩指出這些行為是中國主權范圍內的事務,無需他人說三道四,并表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保持南海的和平穩(wěn)定,符合中國的發(fā)展和安全利益。中方堅持同直接當事國通過談判協(xié)商解決爭議,堅持與東盟國家一道共同維護南海和平穩(wěn)定。”《外交部就中國南沙島礁擴建、中印邊界問題等答問》,資料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4-09/7196351.shtml。
通過內容分析與話語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對于主權原則的強調是非常明確的,可見中國對于主權不受干涉的國際規(guī)范是非常認同的。另外,與越南的合作與談判,以及強調與東盟成員國的制度內的合作也是中方所強調的,這說明中國比較重視和平解決爭端的原則,即不愿違背相關國際法與《南海各方共同宣言》的宗旨。中國對越南的強勢話語,也體現(xiàn)出中國對于主權規(guī)范的堅持,即在涉及核心利益的問題上不會讓步。然而,關于自由規(guī)范的話語,比如自由航行、自由貿易卻很少被新聞發(fā)言人所提及,即使提及也是在強調中國沒有危害自由航行。同時,涉及國際法的詞也并不多,特別是跟DOC與雙邊談判機制相比,可見中國認可的解決爭端的機制主要是雙邊談判與《南海各方共同宣言》。
七、 結語
總的來說,中越之間在南海上的爭端非常復雜。從歷史上看,由于地區(qū)權力的轉移,特別是從古代朝貢體系到威斯特法利亞體系的演變,導致了這一爭端。從物質因素來看,中國較越南擁有巨大的優(yōu)勢,但卻沒有越南占據(jù)的島嶼多,這可以解釋2010年以來中國采取的積極主動的南海政策。而使用武力對于中國來說不太可能,盡管國內社會層面會要求中央政府采取強硬主動的政策。中國也必然要考慮一旦奉行過于強硬的政策,美國等國在南海的干預將會有口實,同時越南也會考慮與日本、菲律賓等國加強在南海上的合作,會對中國形成一種戰(zhàn)略封鎖。如朱峰所述,越南在南海上的政策深受美國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zhàn)略影響朱鋒:《南海主權爭議的新態(tài)勢:大國戰(zhàn)略競爭與小國利益博弈——以南?!?81”鉆井平臺沖突為例》,載《東北亞論壇》2015年第2期,第6頁。,如果美國進一步介入南海爭端,中國已經(jīng)形成的優(yōu)勢將難以保證。由此,人們看見了中國在南海爭端中一種“斗而不破”的折中政策,即主要利用執(zhí)法船等行政力量,海軍力量僅作保障。在國際制度層面,中國拒絕越南單方面提交國際仲裁法庭的提議,而強調與越南的雙邊談判,以此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在地區(qū)制度上,目前只有《南海各方共同宣言》是有效力的,而共同準則的制定仍需要走很長的道路。越南及其他南海爭端方希望通過制定共同準則來進一步限制中國的行為,而中國方面不會接受更加具有限制性的制度。因此,在制定行為準則的過程中,中越之間的分歧是主要障礙。在東盟地區(qū)論壇、東亞峰會以及香格里拉對話中,具體的爭端解決方案很少被提及,而越南等國指責中國在南海上的行為,只會加劇彼此間的不信任,無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至于規(guī)范理念層面,中國對越南的話語主要體現(xiàn)了中國對于主權規(guī)范,特別是不干涉原則的強調,同時也表現(xiàn)出中國提倡以和平解決爭端的立場,而不是所謂的一味“強勢”。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并非 “修正主義”國家。
參考文獻:
[1] 竭仁貴.認知、預期、互動與南海爭端的解決進程——基于中國自我克制視角下的分析[J]. 當代亞太,2014(5).
[2]葛紅亮.東盟在南海問題上的政策評析 [J].外交評論,2012(4).
[3] 趙衛(wèi)華.中越南海爭端解決模式探索——基于區(qū)域外大國因素與國際法作用的分析[J].當代亞太,2014(5).
[4]朱鋒.南海主權爭議的新態(tài)勢:大國戰(zhàn)略競爭與小國利益博弈——以南海“981”鉆井平臺沖突為例[J].東北亞論壇,2015(2).
[5]張潔.對南海斷續(xù)線的認知與中國的戰(zhàn)略選擇[J].國際政治研究,2014(2).
[6] 趙國軍.論南海問題東盟化的發(fā)展[J].國際展望,2013(2).
[7] 周士新.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前景的分析[J].太平洋學報,2015(3).
[1] Michael Yahuda. Chinas New Assertivene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3(22).
[8] Ross, R S.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Discontents [J]. The National Interest, 2011(116).
[9] Sun, Xuefeng. Rethinking East Asian Regional Order and Chinas Rise [J].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13(14).
[10] M. Taylor Fravel. Chinas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J].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11(33).
[11] Chong-Pin Lin, Behind Rising East Asian Maritime Tensions with China: Struggle without Breaking [J] .Asian Survey, 2015(55).
[12] Ramses, Amer. China, Vietnam,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and Dispute Management [J]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2014(45).
[8] Scott, David. Conflict Irresolu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Asian Survey, 2012(52).
[13] Womack, Brantley. 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14]Ba, Alice D. Staking Claims and Making Wav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ow Troubled are the Waters?[J].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2011(33).
[15]Shen, Jianming.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002 (1).
[15]Roque,Harry. Chinas Claim to the Spratly Islands under International Law[J] . Journal of Energy and Natural Resources,1997(15).
[16] Kivimaki, Timo. War Or Pea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 NIAS Press, 2002.
[18] Thayer, Carlyle. The Tyranny of Geography: Vietnamese Strategies to Constrain China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11(33).
[17] He, Kai.Institutional Balancing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Balance of Power Strategies in Southeast Asia[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8(14).
[18] Goh,Evelyn. Institutions and the Great Power Bargain in East Asia: ASEANs Limited “Brokerage” Role, in ASEA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ast Asia[M]. edited by Emers,Ralf, 2012.
[19] Fravel,Taylor. Chinas 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J].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2011(33).
[20] Storey, Ian. Chinas Bilateral and Multilateral Diplomac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Cooperation from Strength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M] , Edited by Patrick M Cronin. Centre for New America Century, 2012.
[21] Amer, Ramses.China, Vietnam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and Dispute Mangement[J]. Ocean Development & International Law, 2014(45).
[22] Hines,Lincoln. China, the ARF,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Is China Being Socialized?[J].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view, 2013(11).
[23] Feng,Huiyun.Is China a Revisionist Power?[J].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2009(2).
(責任編輯:崔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