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jié)損傷可以占到運動損傷總數量的25%左右,是運動損傷的高發(fā)部位。這是由于膝關節(jié)是人體下肢重要的骨連接,除了起著承重作用以外,人體的下肢活動、轉向變向都需要膝關節(jié)的協(xié)同作用,這就導致其受傷風險陡增。膝關節(jié)作為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jié),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共同構成。其中脛骨上端基本上是一個平面,而股骨下端的關節(jié)面則是一個橢圓形,兩個關節(jié)面一圓一平,并不完全貼合,所以需要半月板來幫助關節(jié)面完整貼合。同時,由于構成膝關節(jié)的關節(jié)窩比較淺,需要依靠周圍的大量軟組織來維持關節(jié)穩(wěn)定,所以軟組織受傷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最常見的膝關節(jié)受損部位當數前交叉韌帶,國外有些地方也叫“看門狗韌帶”(watchdog ligament),因為它對于維持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非常重要,其主要作用是限制脛骨過度前移、膝關節(jié)過伸、脛骨旋轉等。正是由于其重要作用,這才造成了在各種膝關節(jié)的急性傷病中,它總是很不幸地首當其沖。前交叉韌帶的受傷一般是由于膝關節(jié)過伸或者過度外展造成的。這種損傷在需要急停、急轉這樣結合各種變向動作的運動中會非常地常見,典型的就是足球、籃球。
足球運動中抬腳射門時出現(xiàn)的“踢漏腳”(也就是一腳踢空),是比較典型的會導致前交叉韌帶受傷的動作,這是由于突然失去受力點導致了膝關節(jié)過度前伸。另外,在身體對抗后失去重心導致膝關節(jié)過度外展也很可能造成前交叉韌帶撕裂。
通過健身減肥的愿望似乎只能是一個愿望
一提到減肥,人們總是認為運動必不可少,因為在潛意識里,邏輯預判的結論告訴我們:基于質量守恒定律,要保證熱量的收支平衡,運動幾乎就是決定減肥計劃成敗的關鍵所在。然而科學家常年跟蹤調查研究的結果卻證實,雖然運動有益身心健康,但它真的無法在減肥這件事情上有任何“杰出成就”。
各種形式的運動(專業(yè)運動員的高強度訓練除外)事實上只消耗了日常攝入卡路里的一小部分。即便你積極地健身鍛煉,真正因此而被消耗掉的熱量也是有限的。超過了一定的度,你就只是單純地在消耗體內留存的水分而已。肥胖研究專家亞歷西亞·克萊維滋(Alexxai Kravitz)強調人體能量消耗系統(tǒng)里主要有三個構成成分。其一是人體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在人體進行任何其他消耗熱量行為時維持人體各項技能正常運作的熱量消耗程度。這個代謝率相當具有個體性,它也是造成有人怎么也吃不胖,而有的人喝水也能胖的根本原因。
人體能量消耗系統(tǒng)里另外兩個構成成分分別是消化分解食物時的能量消耗以及在進行物理運動時的能量消耗?;A代謝是一個幾乎完全由遺傳因素控制的機能,而不幸的是基礎代謝又占到了人體總的熱量消耗水平的80%以上。通過運動消耗掉的熱量只占到總消耗量的10%到20%,而消化食物同時被消耗掉的熱量就更少了。這種懸殊的消耗能力區(qū)別也說明,想要依賴在健身房里消耗掉飲食攝入的過多熱量的愿望也就至多只能是一個愿望了。
現(xiàn)實版“我伙呆”—世界上真的有人吃土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專家塞拉·楊(Sera Young)發(fā)現(xiàn),食用泥土的歷史已經很久了。她全面研究分析了近500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歷史和當代的記錄,來弄清這種奇怪的飲食習慣在全球流行的情況。阿根廷、伊朗和納米比亞等國家都被報告出現(xiàn)過此類情況,通過對這種趨勢做出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似乎在熱帶地區(qū)更容易發(fā)生,尤其是兩組人:兒童和孕婦。楊對缺鐵性貧血的孕婦進行采訪的時候,問其懷孕期間她喜歡吃什么時她竟然這么回答:“一天至少有兩次,我從我家房子的墻上摳下泥土吃掉?!?/p>
事實上,有兩個關鍵點能解釋為什么人們會吃泥土。高嶺土屬于一種特定的黏土礦物,當人們想嘗一口泥土時,它似乎是最受歡迎的。黏土很擅長附著東西,正如許多吃土人所說的它能緩解胃疼痛,而且還能防止有害毒素和病原體進入消化系統(tǒng)。對實驗用老鼠和猴子的觀察表明,其他動物可能也會吞下非食品物質來對抗毒藥,或者將它們與各種傳統(tǒng)食品混合在一起,讓它美味一點。舉個例子,一般來說,橡子并不是一種適宜入口的食物,但是,加利福尼亞州和撒丁島的傳統(tǒng)面包中,會在磨碎的橡子中加入黏土,以降低其中的鞣酸帶給人們的那種令人不快的感覺。
第二個假設也許更直觀:黏土可以提供傳統(tǒng)食品中不存在的營養(yǎng)物質。食土癖通常與貧血有關,所以也許吃富含鐵的土壤是一種試圖補救缺鐵現(xiàn)象的本能。
聽說吃意大利面有節(jié)食功效哦
意大利方面近日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食用意大利面并不會導致肥胖??茖W食用甚至還能有助于降低人體BMI指數。這項調查是由意大利國家疾控中心發(fā)起的,他們對意大利Pozzilli地區(qū)的近23000名居民做了一項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典型地中海風飲食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構成部分——意大利面或許并不是造成民眾“大肚便便”的罪魁禍首。研究員喬治·伯尼施(George Pounis)表示:“通過研究該地區(qū)居民的相關人體數據以及飲食習慣,我們發(fā)現(xiàn)意大利面的消費量與體重增加之間并無直接關聯(lián)。甚至與許多人想象的恰好相反,吃意大利面不僅不會增加體重,或許還能有益于節(jié)食減肥?!?/p>
最重要的一點是研究結果并未表明吃意大利面意味著能夠直接降低BMI數值,而是說它與減輕體重間存在正比例關系。意大利人通常把意大利面作為前菜,在主食上桌前來上一小碟,而這也正是意大利面更為健康的食用方法。由于意大利面主要成分的糯性小麥粉能夠給人們帶來飽腹感,在主食前食用意大利面能夠有效防止過量飲食情況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