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宣凱,王佳輝,宋 巖,唐玲玲,高圣玥,張寶榮
(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
民豬與其雜交豬育肥性能差異的研究
黃宣凱,王佳輝,宋巖,唐玲玲,高圣玥,張寶榮
(黑龍江省畜牧研究所,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本實驗通過對純種民豬、杜民(杜洛克×民豬)、杜民杜民(杜民×杜民)、大杜民(大白×杜民)等雜交豬的料肉比進行比較分析,旨在研究含有民豬血統(tǒng)下不同雜交品種育肥性能的差異。結(jié)果表明:在平均日增重方面,在60kg及100kg體重時大杜民、杜民杜民、杜民平均日增重顯著高于民豬(P<0.05),雜交品種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料肉比方面,在60kg及100kg體重時大杜民、杜民杜民、杜民料肉比顯著高于民豬(P<0.05),雜交品種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在營養(yǎng)物質(zhì)含量較低的育肥試驗中,雜交豬表現(xiàn)出較高的生產(chǎn)性能,其60kg體重、100kg體重日齡均比純民豬短,活體背標厚雜交豬較純民豬薄。這說明含有民豬血的雜交豬不僅保持了引進品種的生長速度快的優(yōu)點,還保持了地方品種的耐粗飼的特點。
民豬;杜民;杜民杜民;大杜民;育肥性能
豬的育肥性能是一類重要的經(jīng)濟性狀,是反映豬場生產(chǎn)水平和經(jīng)濟效益的一個重要指標。東北民豬具有繁殖性能高,抗逆性強(抗寒、耐粗放飼養(yǎng))等優(yōu)點,肉質(zhì)鮮美。但在良好的飼養(yǎng)管理水平下,其生長速度(平均日增重500g左右)、飼料報酬(料重比為4∶1)、瘦肉率(45%~48%)較低。經(jīng)過長時期的試驗研究,用“洋豬”與東北民豬雜交可達到互補作用。既改進了洋豬的繁殖性狀及肉質(zhì),又提高了東北民豬的飼料報酬、日增重和瘦肉率。本研究旨在尋求一種使國外引入品種與中國地方品種豬的優(yōu)勢互補的方法,提高中國地方豬種的育肥性能,使其既能發(fā)揚中國地方品種的肉質(zhì)鮮美、抗病力強、耐粗飼等優(yōu)點,又能發(fā)揮引入品種的生長速度快、飼料報酬高的特點,從而提高商品豬的生產(chǎn)效率,創(chuàng)造更高的利潤。
1.1試驗豬群
供試仔豬均為蘭西縣種豬場2014年秋產(chǎn)仔豬。不同品種所產(chǎn)的仔豬管理方式和飼喂程序大體一致,飼料也相同。
日糧與喂量:實驗仔豬在斷奶后到實驗開始前飼喂全價顆粒料,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飼喂,自動飲水器給水,豬欄每日清掃2次,所有供試仔豬均按該場常規(guī)免疫程序進行防疫。
1.2數(shù)據(jù)采集
調(diào)查2014年蘭西縣種豬場秋產(chǎn)仔豬,選取民豬、杜民、杜民杜民、大杜民等四個品種,各品種仔豬的初始體重平均為22~25kg。
1.2.1測定指標
測定指標有四項:初始體重至60kg體重日齡、初始體重至60kg體重用料、60kg體重至100kg體重日齡、60kg體重至100kg體重用料。平均日增重=(60kg體重-初始體重)/飼養(yǎng)天數(shù)或(100kg體重-60kg體重)/飼養(yǎng)天數(shù);料肉比=平均日增重(g)/耗料重(kg)。
1.2.2稱量方法
用電子稱稱量實驗仔豬的初始體重,確定其平均窩重在22~25kg之間。按照500g/d的生長速度推算其達60kg體重時的天數(shù),記錄其達到60kg體重時的日齡和所用的飼料量;按照700g/d的生長速度推算60kg體重~100kg體重時的天數(shù),記錄其達到100kg體重時的日齡和所用的飼料量。
1.3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應用SPSS10.1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單因素分析和多重比較。
2.1各品種仔豬初始情況比較
各品種仔豬除杜民外,其余不同品種仔豬的初始體重均在22~25kg范圍內(nèi),符合實驗要求。由圖1可見,從出生體重至初始實驗體重,民豬的生長期最長,為98.7d;杜民杜民的生長期最短,為75.5d。從出生體重至實驗結(jié)束體重,民豬的生長期最長,為249.76d;大杜民的生長期最短,為203.23d。從初始實驗體重至實驗結(jié)束體重,民豬的生長期也最長,為151.00d,杜民的生長期最短,為126.67d。不同品種間不同階段生長期差異顯著(P<0.05)。
圖1各品種仔豬初始實驗與實驗結(jié)束情況比較
注:1為民豬;2為杜民;3為杜民杜民;4為大杜民。
2.2不同品種仔豬不同階段日增重比較分析
由表2可見,從實驗初始體重至60kg體重,民豬的平均日增重最小,為509.12g;大杜民的平均日增重最大,為631.68g。從60kg體重~100kg體重,民豬的平均日增重最小,為531.45g,大杜民的平均日增重最大,為610.44g。不同品種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圖2 各品種仔豬不同階段日增重比較分析
2.3不同品種仔豬不同階段料肉比比較分析
由表3可見,從實驗初始體重至60kg體重,民豬的料肉比最小,為1.89;大杜民的料肉比最大,為2.87g。從60kg體重~100kg體重,民豬的料肉比最小,為2.46,大杜民的料肉比最大,為4.04g。不同品種間差異顯著(P<0.05)。
圖3各品種仔豬不同階段日增重比較分析
注:1為民豬;2為杜民;3為杜民杜民;4為大杜民。
通過實驗可見,民豬生長速度較慢,無論是60kg體重還是100kg體重時的平均日增重均低于杜民、大杜民和杜民杜民。大杜民的平均日增重最高,符合雜種優(yōu)勢理論。杜民和杜民在60kg和100kg體重時的平均日增重不穩(wěn)定,這與性狀分離有關,主要限制因素是樣本量較小,不能剔除有性狀分離的個體,使性狀得到很好的固定。在60kg和100kg體重時民豬飼料報酬最低,這與其生長速度最慢是符合的;飼料報酬最高的是大杜民,這與其生長速度最快是相一致。杜民杜民的飼料報酬要稍高于杜民,雜交豬的后代可以繼承其父母本的優(yōu)良特性,并能超過父母本,使其優(yōu)良特性固定到下一代。
綜上所述,在以民豬為對照組,以含有民豬血的雜交豬為實驗組的育肥實驗中,民豬的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均低于二元雜交的杜民、三元雜交的大杜民和橫交固定的杜民杜民。這說明我國的地方品種雖然具有較高的繁殖性能,其種用價值較高。但是在以追求生長速度的商品社會,其較慢的生長速度和較低的飼料報酬又是限制其種用價值的因素。為了保護我國的地方豬種,充分發(fā)揮我國地方豬種和國外引進豬種的特性,開展了國內(nèi)地方豬種和國外引進豬種雜交的選種實驗,但是只是一味的雜交并不能改變地方豬種的缺點。因此,又開展了橫交固定實驗,用以培育我國自己的優(yōu)良種用豬種。
2015-12-04
2015-12-15
黃宣凱(1987-),男,碩士,研究實習員,研究方向為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
張寶榮(1964-),女,本科,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豬遺傳育種、新成果、新技術推廣。
10.19369/j.cnki.2095-9737.2016.09.006
S828.6
B
2095-9737(2016)09-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