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毓方
楊蔭杭膝下有八個子女,楊絳排行老四,她上邊有三個姐姐,下邊有兩個弟弟和兩個妹妹,這就是她最早的地位。八個孩子,排頭的有排頭的優(yōu)勢,屬于領導階層;殿尾的有殿尾的好處,屬于“最小偏憐”,動不動就撒嬌耍賴;唯有排中間的,像楊絳,不上不下,兩頭的好處都不沾邊。楊絳天資聰慧,善解人意,她上不和姐姐爭權,下不和弟妹爭寵,與父母相處,伶俐乖巧,溫順體貼。比方說,父親飯后吃橘子,她主動幫助剝皮,父親吃風干栗子、山核桃等,她主動幫助脫殼去衣,果品不論干鮮,一經(jīng)她手,管保收拾得干干凈凈。
父親午飯后要休息,一幫小孩懂事,自動散去。父親有一次叫住楊絳,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楊絳乖覺,她拿了一本書,坐在父親房里,大氣不出,靜靜地翻,遇到要上廁所,或拿什么東西,也是如小貓行地,寂然無聲。父親一覺醒來,看到小天使般的楊絳默默陪侍在側,心頭一個咯噔,瞬間的溫暖,豈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襖”所能比擬!從此午休,都要楊絳陪。冬天到了,父親屋里生著通紅通紅的爐火,火苗要不時加煤,不然就會熄掉。楊絳即使干這種粗活、笨活,也是屏息斂氣,出手無聲。楊絳早慧,她小小年紀,就懂得把自己的腳放進父親的鞋子里,進而從父親的角度來考慮一切問題,這可是大大的能耐。童年是成年、老年的雛形,我們在日后將會不斷看到,這正是楊絳之為楊絳的“獨門武功”。
楊絳六歲,進辟才胡同女師大附屬小學讀書。她中午不回家,學校包飯。一天,小學生們正在用午餐,適逢一批客人進來參觀,主陪的不是別個,正是楊絳的三姑母楊蔭榆,她當時擔任女高師的“學監(jiān)”。貴客駕臨,飯廳一片肅然,小學生們埋頭吃飯,鴉雀無聲。楊絳背對著門,沒有看清形勢,她吃得吧嗒吧嗒,面前掉了不少飯粒。三姑母見狀,疾步走到她的跟前,附耳說了一句悄悄話,楊絳省悟,趕緊把飯粒撿起放進嘴里。旁邊的小朋友看了,也照她的樣子辦。
父母就是兒童的領導,兄弟姐妹就是兒童的朋友和同事,兒童感受社會,不是用理論,而是用心。楊絳在童年時期就已充分感悟父母(領導)的氣質(zhì),這是長大了讀多少本書也抵不上的。在一個多子女的家庭,楊絳迅速適應了自己不上不下的地位,她用一顆纖細的心處理各方面的關系,應對從容,進退裕如,有若天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