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ssie
幾千年前,人類開始用酵母來發(fā)酵面包和酒類。在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中,酵母依然是一種優(yōu)良的發(fā)酵劑,被廣泛應用。其實除了烘焙,酵母還有許多獨門絕技,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項本領——它可以一邊“暢飲”糖水一邊吹起氣球。這是怎么一回事?快來一探究竟吧!
魔法工具箱
干酵母粒、白糖、溫水、塑料瓶、氣球、記號筆、便簽紙
在實驗開始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今天的主角——酵母吧!小編特意為大家準備了一份酵母的檔案資料。
【酵母小檔案】
姓名:酵母
國籍:真菌“國”
個體大?。海?2~5) × (5~30) μm
形態(tài):卵圓形或圓柱形
從事行業(yè):食品發(fā)酵、釀酒、污水處理等
注解:μm是一種長度單位,代表微米。其中的希臘字母μ,讀作miu(四聲)。單從字面上,大家也能猜出來吧,微米表示的是極其微小的長度。1000000微米(μm)才等于1米(m)呢!
酵母說
我們酵母屬于高等微生物的真菌類,是最早被人類使用的微生物。目前,已知的酵母家族中有1000多位成員,它們各自具有獨特的形態(tài)和功能。作為一種單細胞生物,我們酵母的個頭非常微小,以至于人類用肉眼都無法察覺。你所看見的一小粒干酵母,其實是混雜了成千上萬個酵母細胞的聚合體。雖然體形袖珍,但我們的威力卻不容小視。要知道,所有的酵母體內(nèi)都藏有活性化學物質(zhì)——酶。在適宜的溫度下,酶可以發(fā)揮自身的魔力,幫助我們分解糖類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zhì)。值得注意的是,在低溫環(huán)境中,我體內(nèi)的酶活性會受到抑制,處于“休眠”狀態(tài);若溫度過高,酶則會“中暑”,失去活性,徹底喪失分解其他物質(zhì)的能力。
見證奇跡的時刻
第一步:為了增加實驗的趣味性,我們要在氣球上做點兒文章——請你用記號筆在氣球表面畫出一個搞怪的鬼臉圖案。
第二步:向塑料瓶中倒入約三分之一體積的溫水。(你還記得剛剛介紹的知識么?為了保證酵母體內(nèi)酶的活性,水溫一定不要超過30℃哦?。?/p>
第三步:折疊一張便簽紙,使其成為簡易的漏斗。將紙漏斗插入塑料瓶瓶口。
第四步:向溫水中加入5~6勺白糖和1勺干酵母顆粒。
觀察小記錄
你會發(fā)現(xiàn),白糖能夠快速消失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而酵母顆粒則成群結(jié)隊地漂浮在水面上,遲遲不肯分開。
第五步:將“鬼臉”氣球迅速套到塑料瓶瓶口處。仔細檢查氣球邊緣,保證整個裝置不漏氣。
第六步:緩緩晃動瓶身,使酵母逐漸與溶液混合,形成奶油色的渾濁液體。將瓶子靜置半小時,仔細觀察瓶內(nèi)液體和瓶口氣球的變化。
【結(jié)果放大鏡】
起初,氣球處于干癟的狀態(tài),它耷拉著腦袋,“窩”在玻璃瓶頂部。不一會兒,只見塑料瓶中開始有氣泡冒出。我們能清楚地觀察到,氣球的體積逐漸變大。如果用手捏一捏,你還可以感覺到其中充盈的氣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氣球被越吹越大,最終“直立”起來,一個胖乎乎的鬼臉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魔法大放送
在我們將干酵母粒加入糖水中后,大塊的酵母粒便立即在液體中溶解分散,每個細胞都沉浸在甜蜜的氛圍之中。酵母不斷轉(zhuǎn)化分解糖分,生成兩種副產(chǎn)物——水和二氧化碳氣體。咕嚕咕嚕,眾多小氣泡由此應運而生。隨著反應的不斷進行,酵母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清水的最大容納量。此時,多余的氣體逃逸到液體上方,并充斥在氣球里,從而讓氣球膨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