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滿攔江
陳志武先生的文章《為什么世界一流大學不愛招中國學生》中說,美國名牌大學的金融系教授跟陳先生抱怨:“中國學生開始時成績很棒,但等到寫博士論文時,就頂不住了。論文質(zhì)量上不來倒也罷了,最慘的是去不了一流的大學任教?!?/p>
然而,同樣是培養(yǎng)印度學生,他們一畢業(yè)就能去一流的學府任教。在美國的金融領域及硅谷,印度裔的高管有很多:谷歌、微軟、Adobe、軟銀、花旗等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做副總裁的印度人更多。
反觀中國,2015年,在美國排名前30名的金融院系,中國博士生很多,但沒有一個人被前10名或前15名的金融院系聘用。
那么問題來了,同樣是苦學,中國這邊還講究別輸在起跑線上,可為什么結果卻不太理想呢?
陳志武先生說,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是,有些家長的教育理念有問題。
有些家長對孩子的興趣或愿望完全無感。他們急切地把自己的觀念或判斷強加于孩子,比如說,許多中國學生并不喜歡金融專業(yè),但理性的家長強令他們發(fā)奮努力。不喜歡,投入就沒那么“兇殘”,被印度學生后來趕超,實屬合理。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和指導不能起到持續(xù)激發(fā)孩子的作用。當然這個孩子進入其他行業(yè)后,也可能大有作為,但另一種情況的出現(xiàn),讓問題變得嚴重了:中國的孩子,老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該軟的時候,他給你硬邦邦;而該硬的時候,他卻軟塌塌一團。
什么叫“該軟的時候硬邦邦,該硬的時候卻軟塌塌”呢?
按陳志武先生的說法,學生得多學點軟學科,諸如歷史、文學、藝術,或者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
許多孩子是真心喜歡這些,但家長對此零容忍,堅決不允許孩子學。結果讓孩子學到一身的硬本事,但在“軟領域”吃了大虧。
這個就叫“該軟的時候硬”。
另一方面,做人要有傲骨,有膽氣。剛中有柔,柔中帶剛,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志。
但許多中國的孩子在學校及職場上的表現(xiàn),就好像擔驚受怕的小老鼠,見人就東躲西藏,結果臨場發(fā)揮能力嚴重不足,被別人擠了下去。
這個叫“該硬的時候軟”。
這些情況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每個人對此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我大學剛畢業(yè)時,有一位朋友請我去輔導他正讀小學的女兒。孩子的數(shù)學成績非常糟糕,這讓小女孩滿臉絕望,郁悒憂傷。
我輔導了一番,感覺事情有點不對頭,又趕緊返回來測試一番,才突然醒悟了過來。我對朋友說:“不對,你家孩子該補的不是數(shù)學?!?/p>
“那是什么?”
“孩子應該看小說!”
那位朋友一聽就急了:“你胡說,我的孩子明明是數(shù)學成績不好,你竟想讓她看小說,你安了什么心?”
“沒安什么心!”我解釋道,“孩子之所以數(shù)學成績差,不是因為她的計算能力不足,而是她根本不明白題目在說些什么。這是閱讀量不足的表現(xiàn),只要讓她看一些世界名著,增加閱讀量,這些題她自然而然就看懂了,也就會做了?!?/p>
那位朋友說:“你拿幾本世界名著讓她看看吧。反正……她這樣子,上好一點的中學是沒指望了……”
我就給孩子拿了兩本書。但孩子最終也沒考上一所好中學,而是去了一所風氣讓“父母夜夜哭到天明”的學校。
當時我感覺自己好失敗。
過了大半年,那位朋友突然開著車來到我家,不由分說就把我書架上的藏書打包,往他的車上搬。
我驚恐交加地問他何故如此。他涎著臉說:“我拿回去給孩子看。你別愁眉苦臉,看完就還你……”于是,他把我的書全“抄”了。
后來,我才弄明白事情的原委。我曾輔導的小女孩,在那所風氣可疑的學校里,突然發(fā)力,成績一路飆高。這樣一所糟糕的學校,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成績優(yōu)秀生,校方如獲至寶,配備最頂尖的師資力量,對孩子全程呵護。有可能是孩子在回想自己的成績提升因由時說到了閱讀,所以,她爹才會突然跑來“抄”我的書。
這個孩子后來確實考上了大學——我親身的經(jīng)歷,可證明陳志武先生的“軟能力”之說確有道理。
孩子的成長,需要具備全面的能力,理工科重要,人文學科也同樣重要。
如前所述,理工科是硬學科,可以開發(fā)孩子的智力;而人文學科是地地道道的軟學科,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軟能力。
此二者一軟一硬,必須讓孩子能夠靈活轉換,該軟就軟,該硬就硬……總之就是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意思。
缺少了理工科的硬能力,咱們可以吃“軟飯”。但如果缺少了軟能力,那就沒“飯”吃了。有本事的人,最喜歡吃“軟飯”;沒本事——說的就是缺少吃“軟飯”的能力。
那么,如何獲得軟能力,吃上幸福的“軟飯”呢?
第一,先觀察周邊的人,注意那些經(jīng)常使用模糊用語的人。這類人無論成就有多大,他們不清晰的用語,表明了一個稀里糊涂的腦子。祈禱自己不要成為這樣的人,這就算開始了。
第二,閱讀。追求分數(shù)的教育,可能已經(jīng)毀了你的閱讀天性。莫要急,咱們慢慢來,看點益智類作品,諸如薛兆豐先生的《經(jīng)濟學通識》——通暢的文字,讀起來真的有無盡的快感。
第三,繼續(xù)閱讀,讀歷史。歷史中充滿了軟能力的對抗與博弈,但不要讓情緒操控你,以致給這些史書扣上“權、謀、黑”的帽子,為自己拒絕閱讀找借口。而必須對自我的借口進行清算,這樣才能獲得軟能力的真諦。
第四,嘗試表達細節(jié),把話說清楚,慢慢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你在任何時候具備這些能力都不算晚。
我們的人生畢竟是一次距離足夠遙遠的旅行,不僅需要強大的硬能力,還需要一顆柔軟的心。唯有軟硬兼具、剛柔相濟,你才會領略到更美麗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