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建超,章梅芳,孫淑云
(北京科技大學 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北京 100083)
?
“花絲鑲嵌”概念的由來與界定*
顏建超,章梅芳,孫淑云
(北京科技大學 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北京100083)
2008年北京花絲鑲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社會各界對花絲鑲嵌的關注不斷增多.然而,對于何時出現(xiàn)“花絲鑲嵌”這一概念,少有人進行討論;“花絲鑲嵌”概念及其工藝內(nèi)涵的界定,學術界更未達成共識.該文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及在綜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試圖探討“花絲鑲嵌”概念的由來及界定,認為中國古代并沒有以“花絲鑲嵌”命名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才出現(xiàn)“花絲鑲嵌”這一概念;花絲鑲嵌是以金銀珠寶為主要原料,以花絲、鑲嵌為主要制作工藝,并靈活集合了其他如鏨刻、鍍金、點翠、鏤空等制作工藝,是一項集成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
花絲鑲嵌;傳統(tǒng)工藝;概念由來;工藝內(nèi)涵
花絲鑲嵌是我國歷史悠遠的傳統(tǒng)工藝之一,在我國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北京花絲鑲嵌工藝由于地處京城,其設計雍容大氣、富貴華麗,受到歷代帝王、貴族的青睞,是花絲鑲嵌工藝的典型代表.2008年北京花絲鑲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后,這項傳統(tǒng)手工技藝逐漸進入學術界的視野.
然而,目前關于花絲鑲嵌的學術研究并不充分,以至于“花絲鑲嵌”這一概念究竟起源于何時,究竟什么是“花絲鑲嵌”,它的工藝內(nèi)涵如何等基本問題,學術界均尚未達成共識.這對于花絲鑲嵌傳統(tǒng)工藝的傳承和保護,極為不利.為此,本文試圖通過對古代文獻的研究,并在綜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花絲鑲嵌”這一傳統(tǒng)工藝概念的由來,并嘗試界定該概念的工藝內(nèi)涵.
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的產(chǎn)品種類很多,包括擺件、首飾和佛像等.工匠在制作過程中,往往精益求精,盡可能表現(xiàn)出金銀珠寶本身所具有的高貴氣質(zhì).如圖所見花絲鑲嵌擺件(圖1)和花絲鑲嵌首飾(圖2),均運用極細的金絲制作外形,再鑲嵌各類寶石,以琺瑯等工藝作為輔飾,作品局部精巧、細致;整體表現(xiàn)大氣、奢華.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了宮廷藝術的特殊氣質(zhì).
根據(jù)考古資料,可以較為清晰地梳理出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作品類型相似的金銀細金工藝品在各個歷史時期發(fā)展脈絡.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制作較為精美的相似類型的金銀細金工藝品.如伊克昭盟(現(xiàn)鄂爾多斯市)杭錦旗阿門其日格鄉(xiāng)阿魯柴登戰(zhàn)國晚期墓出土的鑲松石金耳墜[1](圖3),由金絲繞成耳環(huán),耳環(huán)下面連著耳墜.耳墜由包金綠松石及三葉金片連綴而成,包金上焊有梅花珠,十分精美.臨淄商王墓地一號戰(zhàn)國墓出土的金耳墜[2](圖4),由金絲、金片、綠松石墜、珍珠和牙骨之類的串飾組成,造型奇特,結合巧妙,是齊國金銀首飾中的藝術珍品.準格爾旗布爾陶亥公社西溝畔匈奴墓出土的一對金耳墜[3](圖5),耳環(huán)由金絲制作,耳環(huán)下面焊接有圈鈕,鈕掛有墜飾.墜飾由細金絲緊密盤繞成尖帽狀,中間串有綠松石.
圖1 花絲鑲嵌擺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文的作品,置于其工作室展廳內(nèi),由章梅芳2015年4月25日田野調(diào)查時拍攝.
圖2 花絲鑲嵌首飾*北京大方元鑫德珠寶行柜臺內(nèi)待售花絲鑲嵌首飾.由章梅芳2015年1月10日田野調(diào)查時拍攝.
圖3 鑲松石金耳墜*圖出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一)[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17.
秦漢時期,從出土的相似類型金銀細金工藝品來看,當時的相關制作工藝已經(jīng)十分成熟.如河北定縣43號漢墓出土金掐絲辟邪(圖6)和金掐絲天祿(圖7),均作仰首長嘯狀,用鏨刻有流云紋的金片襯底,軀體亦由金片制成,并在上面用金絲壘疊成羽翅和花紋,周身鑲嵌金粟粒、綠松石和紅寶石.雙目則嵌以綠松石或紅寶石,角、尾用細金絲纏繞在另一根較粗的金絲上制成,極其精美[4].
湖南安鄉(xiāng)縣西晉劉弘墓出土了一件嵌綠玉龍紋金帶扣(圖8),整體用金絲掐制成龍紋與其他紋飾,再嵌以寶石和金珠.帶扣中心是一條飛舞的龍,龍首張嘴,眼睛飾以綠玉,頸部排列一排由小到大的金珠,龍身中部鑲嵌一顆綠松石,龍脊以金珠串成,龍尾分叉,四爪彎曲有力,關節(jié)處鑲嵌綠玉等.整個帶扣制作精巧細致,金碧輝煌[5].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一件金梳背(圖9),為半圓形,主體由兩層金片剪裁而成,梳背的兩面焊鑲了金絲掐制成的卷草、梅花紋飾,再用金珠焊鑲出周邊的紋飾.梳背大小如指頭,金絲細如發(fā)絲、粗細均勻,金珠則如針尖般大小,且大小均勻,表現(xiàn)出了很高制作水平[6].
圖6 金掐絲辟邪*圖出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一)[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178.
圖7 金掐絲天祿*同上.
圖8 金嵌綠松石螭虎紋帶扣*同上.
圖9 金梳背*同上.
該類型金銀細金工藝品發(fā)展到元代時,其出土文物相對唐宋時期驟然增多.至明清時期,從清宮舊藏文物來看,其工藝水平則達到了古代的制作巔峰.如湖南省臨澧縣新合出土了一批元代細金銀工藝品:3件金累絲蝴蝶桃花荔枝紋耳環(huán)、3件金累絲蝴蝶桃花紋耳環(huán)、兩件金累絲鑲寶飾件(圖10)等[7].明代定陵出土的明萬歷皇帝金冠(圖11)[8],結構巧妙,技藝精湛,全部以金絲編織而成.這件作品采用了切片、制絲、搓絲、掐絲、編織、填絲、壘絲、鏨刻、焊接等多道工序,體現(xiàn)了明代該類型金銀細金工藝高超的制作水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金累絲鏨花鑲松石壇城(圖12),外圍的火焰墻、金剛墻及中心的經(jīng)閣、本尊均嚴格地依照藏傳佛教儀軌中的規(guī)定,用金累絲工藝將其一一表現(xiàn)出來,再嵌以綠松石,繁而不亂,反映了宮廷工匠高超的工藝水平.
圖10 金累絲鑲寶飾件*圖出自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3.
圖11 翼善金冠*圖出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三)[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圖12 金累絲鏨花鑲松石壇城*圖出自楊伯達主編.中國金銀、玻璃、琺瑯器全集(三)[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4.
現(xiàn)代花絲鑲嵌與古代這些金銀細金工藝品相比較,有幾個共同點:1)在材質(zhì)上,都是多以金銀、各類寶石為主;2)在器形上,多是首飾、擺件、佛像、冠飾等器物;3)在顏色上,主要為金色、銀色,以及各類寶石自身的色彩;4)在制作技藝方面,都是以金銀絲為主要材料,通過掐、編織、堆壘等技法,做成各種器型,再根據(jù)需要鑲嵌各類寶石.但是,二者能否等同,或者說它們在工藝上是否是一脈相承,學術界未有定論.具體來看,目前與此相關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關于中國金銀器的研究中,有些探討涉及金銀器的制作技藝,特別是早期金銀器的制作技藝,這些研究為追溯中國早期金銀器制作技藝的起源問題提供了研究線索和方法.其中,黃盛璋曾通過對考古出土金銀器的研究,討論了中國早期金銀器制作工藝起源的一些問題,包括時代較早的金絲飾品、金絲環(huán)等工藝,并認為鑲嵌工藝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9].李鴻雁對中國古代齊國的幾種金屬細工工藝進行了討論,認為齊國的鑲嵌工藝至遲到東周時已臻成熟,包括錯紅銅、錯金銀、鑲嵌玉和綠松石以及銀平脫裝飾工藝等.他還認為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錯金工藝常常與錯銀和鑲嵌綠松石等工藝結合起來,形成復合的制作工藝[10].陳振中對考古出土的早期中國金銀器作了分析,判斷至遲于商代,捶揲、掐絲、鑲嵌、鏨刻等工藝就已達到一定的水平[11].齊東方則認為,在漢代時我國的掐絲和焊綴金珠工藝已經(jīng)成熟,并且掐絲工藝和金銀珠工藝常常同時使用[12].安志敏、安家瑗也討論了中國早期黃金制品的工藝和形制,包括早期的金箔、掐絲、鎏金、拔絲等工藝的探討[13].這些研究提及的早期金銀器制作技藝,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的一些工序相似,如掐絲工藝、鑲嵌工藝、錘揲工藝等.但是,他們均未明確論述早期金銀器的這些制作技藝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的工藝聯(lián)系.
其二,在以“金銀細金工藝”為專門考察對象的研究中,有學者明確提出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即是金銀細金工藝的行業(yè)用語,如唐克美、李蒼彥提出:“金銀細金工藝又稱作金銀細工,也稱花絲鑲嵌.一般業(yè)內(nèi)人士大多稱它為花絲鑲嵌,但從歷史沿革及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藝來看,稱為金銀細金工藝比較合理、科學.[14]”張凡認為中國金銀細金工藝起源于商代.元代時朝廷為滿足宮廷奢侈裝飾而壟斷了金銀與工匠,金銀細金工藝進入“宮廷藝術”時期[15].作者雖然沒有直接承認金銀細金工藝就是“花絲鑲嵌”,然而其文章中所引用的圖片均為古代該類型金銀細金工藝品和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品.楊小林討論了中國金銀器的發(fā)展歷程和金銀開采提取的歷史,以及現(xiàn)代金銀開采與提純,貴金屬及合金物化性能、加工方法與檢測等問題,并對花絲、實鑲、鏨刻、焊接、鎏金、燒藍、鑲嵌寶石等工藝在出土文物上所見痕跡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6].書中幾乎不提及“花絲鑲嵌”,然而其研究卻以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工序為基礎.
概言之,這些學者多以考古資料為支撐,通過對考古發(fā)掘的金銀細金工藝品的研究,為金銀細金工藝描繪出一條比較清晰的發(fā)展脈絡.無論他們是承認或是避開“金銀細金工藝即為花絲鑲嵌”這個問題,其實際討論的對象基本上均是現(xiàn)代花絲鑲嵌技藝以及古代該類型的金銀細金工藝.與此同時,我們還發(fā)現(xiàn),近年來以“花絲鑲嵌”為研究對象的論著在論及該項技藝的歷史變遷時,大多認為花絲鑲嵌源于商周,發(fā)展于漢代,至明清達到頂峰,但基本沒有做文獻和考古資料的深入研究而是將其作為定論來說明;并且,在追溯的過程中,常常直接將古代的細金銀工藝產(chǎn)品認同為花絲鑲嵌工藝品.這些研究至少表明,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與古代金銀細金工藝之間存在較為密切的淵源關系.但是,古代相關典籍文獻中是否存在“花絲鑲嵌”的明確提法?花絲鑲嵌的概念究竟何時開始被使用?它的內(nèi)涵和外延是否與古代的金銀細金工藝完全相同?這些問題均有待于進一步理清.
“花絲鑲嵌”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并被使用?回答這個問題,需要考察以“花絲鑲嵌”命名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或制作工藝,以及以“花絲鑲嵌”命名的金銀細金工藝品等在文獻中最早被記載的時間.
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手工藝專著《考工記》,是戰(zhàn)國時期記述齊國官營手工業(yè)各工種規(guī)范和制造工藝的文獻.書中記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類三十個工種的內(nèi)容*參考:聞人軍譯注.考工記譯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這里所說的金工,是指青銅器的制作,與金銀器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盡管此時中原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均已出現(xiàn)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制作技藝相似的金銀器制作工藝,從筆者所能夠查閱的文獻記載來看,目前還沒發(fā)現(xiàn)當時有這種工藝的記錄.
漢代,開始出現(xiàn)記載有關于金銀器制作的書籍.《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六記載:“東漢光武皇后之弟郭況‘累金數(shù)億,家童四百人,以金為器皿,鑄冶之聲,徹于都鄙’.[17]”這描述了當時皇權貴族鑄造金銀器皿的場景,說明當時的官營金銀器手工作坊已具較大規(guī)模.《漢書》記載:“‘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冒黃金涂,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缸’.師古曰:‘涂,以金涂銅上也’.[18]”“以金涂銅”是對當時鍍金技藝的一種描述.《后漢書》記載:“檢用金縷五周,以水銀和金以為泥.[19]”這是我國古代關于鎏金工藝操作的較早記載.上述古代文獻記錄了當時的一種或幾種金銀器制作工藝,有“涂”、“鍍金”等工藝,但是關于金銀器制作工藝總結性的記載似乎還沒有出現(xiàn),更沒有關于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類型相似的金銀細金工藝品的記載.
《南齊書》記載:“玉輅,漢金根也.漆畫輪,金涂縱容后路受福輠.兩廂上望板前優(yōu)游,通緣金涂鏤鍱,碧絞罽,鑿鏤金薄帖.兩廂外織成衣,兩廂里上施金涂樓面釘,瑇瑁帖.望板廂上金薄帖,金博山,登仙紐,松精.優(yōu)游上和鸞鳥立花〔趺〕銜鈐,銀帶瑇瑁筒瓦,金涂鏤鍱,刀格,織成手匡金花鈿錦衣……[20]”此處描述了“玉輅”的制作,運用了“涂金”、“鏤金”、“織金”、“鑲嵌玳?!薄ⅰ百N金”等制作技藝,是當時金銀制作工藝的寫照.然而,尚未發(fā)現(xiàn)關于“花絲鑲嵌”的記載.
《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教作者傳家技,四季以令丞試之,歲終以監(jiān)試之,皆物勒工名.丞六人,從六品下.掌判監(jiān)事.給五署所須金石、齒革、羽毛、竹木,所入之物,各以名數(shù)州土為籍[21]”.《唐六典》少府監(jiān)條云:“凡教諸雜作工,業(yè)金、銀、銅、鐵鑄、钅寫、鑿、鏤、錯、鏃所謂工夫者,限四年成[22].”明代田藝蘅在《留青日札摘抄》中總結:“唐六典有十四種:銷金、拍金、鍍金、織金、砑金、披金、泥金、鏤金、捻金、戧金、圈金、貼金、山欺金、褁金.[23]”據(jù)上述文獻可知,至唐代,金銀器制作工藝已經(jīng)出現(xiàn)相當細致的分工,也出現(xiàn)了專門的管理機構.從名稱來看,出現(xiàn)了很多種金銀制作工藝,其中有些是金銀細金制作工藝,如“鏤金”、“戧金”、“鍍金”等.但是,依然未見關于“花絲鑲嵌”的記載.
宋代,王棟在其《燕翼詒謀錄》中寫道:“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詔:‘金箔、金銀線、貼金、銷金、間金、蹙金線裝貼什器土木玩之物,并行禁斷.非命婦不得以金為首飾……八年三月庚子’,又詔:‘自中宮以下,衣服并不得以金為飾,應銷金、貼金、縷金、間金、戭金、圈金、解金、剔金、捻金、陷金、明金、泥金、榜金、背金、影金、闌金、盤金、織金、金線,皆不許造.’然上之所好,終不可得而絕也.[24]”此外,《宋會要輯稿》記載:“文思院,太平興國三年置,掌金銀、犀玉工巧之物,金彩、繪素裝鈿之飾……領作三十二:打作、棱作、钑作、鍍金作、釘子作……銷金作、銷金作、鏤金作……拍金作、鉗金作、克絲作.[25]”以此來看,宋代在唐代金銀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有所發(fā)展,出現(xiàn)了更多的金銀器制作工藝.文思院作為宋代的官營手工作坊,集合了當時的各種手工行業(yè),并且出現(xiàn)各種“金作”,專門制作不同的器物.但這些文獻也僅是羅列了各種工藝與作坊,關于花絲鑲嵌或者類似的金銀細金工藝的記載依然不明晰.
元代,無名氏所作的雜劇《翫江亭》中記載:“[金盞兒]俺如今正青春,笑歡欣……我半年前里倒下金子,雇人匠累絲廂嵌,何等的用心哩也……”這里說的是“金盞兒”雇請了匠人將自己的金子做成“累絲廂嵌”飾品.《古代漢語詞典》記載:“(廂)通‘鑲’.鑲嵌.[26]”由此,據(jù)筆者所查閱的文獻來看,在元代首次出現(xiàn)了“累絲廂嵌”一詞.參考明清時期的“累絲”“廂嵌”工藝,“累絲廂嵌”應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相似.
明代,《大明會典》(卷一百八十九)記載:“司禮監(jiān)一千五百八十三名:表背匠二百九十三名、銷金匠二十五名、象牙匠二十五名、鏇匠一十名……鍍金匠二名、鈒花匠二名;尚衣監(jiān)一千二百四十九名:鏇匠一十一名……銷金匠四名、抹金匠三名……銀作局二百七十四名:鈒花匠五十名、大器匠四十二名、廂嵌匠一十一名、抹金匠七名、金箔匠一十四名、磨光匠一十五名、鍍金匠三十五名、銀匠八十三名、拔絲匠二名、累絲匠五名、釘帶匠五名、畫匠一名、表背匠四名.[27]”由此看出,明朝時各匠作分工明確,每個作坊根據(jù)需要安排有不同技藝的匠人.有些匠作名稱用詞如廂嵌、拔絲、累絲等,基本接近現(xiàn)代所沿用的工藝名詞,其機構設置已基本成熟.但是,依然沒有發(fā)現(xiàn)與“花絲鑲嵌”一詞相近的記載.
清代,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是負責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除了設置辦事管理機構之外,還有具體承擔制造、修理和收購的廠作和庫房.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造辦處開始設立作坊.根據(jù)有關檔案記載,造辦處的各類專業(yè)作坊有六十余個,有金玉作、琺瑯作、鋄作、累絲作、鍍金作、花兒作、鑲嵌作和鏨花作等[28].顯然,清宮造辦處的機構設置較之前代的更加完善,專業(yè)作坊的數(shù)量也大為增多,作坊的業(yè)務范圍也基本囊括金銀細金工藝中的各種制作工藝.
至清代,我國已經(jīng)發(fā)展了很多金銀器制作工藝.元代出現(xiàn)“累絲廂嵌”一詞,該詞所表達的可能正是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十分相似的金銀細金工藝.然而,除《翫江亭》的這條記載以外,我們尚未在其他古籍文獻中發(fā)現(xiàn)有相同的名稱出現(xiàn),因而不能憑此斷定元代已普遍使用“累絲廂嵌”這一概念指稱該類金銀細金工藝.明清之際,盡管有“累絲”、“廂嵌”、“鑲嵌”這些工藝稱謂,卻也沒有發(fā)現(xiàn)“累絲廂嵌”這一組合名詞,更沒有出現(xiàn)以“花絲鑲嵌”為名的工藝、工匠或作坊.
《安祿山事跡》記載:“金銅鉸具、銀鑿鏤銀鏁二具……至于廚廄之內(nèi),亦以金銀飾其器,又賜金平脫五斗飯罌二口,銀平脫五斗淘飯魁二,銀絲織成篣筐、銀織笊籬各一,金銀具食藏二,零碎之物不可勝數(shù)”;“十載正月一曰,是祿山生曰,先曰賜諸器物衣服,太真亦厚加賞遺.玄宗賜金花大銀盆二,金花銀雙絲平二.[29]”由此可知,唐代在命名金銀器時,往往是根據(jù)其制作工藝來命名,如上述“銀絲織成篣筐”、“銀織笊籬”、“金花銀雙絲平(瓶)”等物件.通過產(chǎn)品名稱,即可直觀了解這些器物是由“銀織絲”或“金花銀雙絲”等制作而成.結合上文亦可知,至唐代,尚未見到以“花絲”命名或以“花絲鑲嵌”命名的工藝名稱,相應地也沒有發(fā)現(xiàn)以“花絲鑲嵌”命名的工藝制品.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金銀器制作的歷史長河中,并沒有以“花絲鑲嵌”命名的工藝或工藝品,由此可以推測,這一工藝名稱應是清代之后才被使用的.
民國時期,聞一多在《紅燭·劍匣》中說道:“我將用墨玉同金絲,制出一只雷紋鑲嵌的香爐.”僅從詩句本身可以看出, 詩中提及的“香爐”在制作上應該包括了“金絲”和“鑲嵌”兩種工藝.這里的“金絲”是否指代“花絲”,尚不能得出結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金銀細金工藝制品在當時社會可能比較流行,而不再僅局限為宮廷御用之物.
“民國”三十七年出版的《北平市手工藝生產(chǎn)合作運動》一書中提到:“北平市手工業(yè)的種類很多,有玉器、地毯、琺瑯、雕漆、刺繡、挑補花、絨絹、紙花、燒磁、銅錫器、鑲嵌、牙骨、料器、鐵花、宮燈、玩具等十幾種……鑲嵌最初為珠花,多用于戲裝,為北平所特有,事變前銷路最好……鑲嵌的種類,有琺瑯、燒磁、花絲、點翠、噴漆等數(shù)種.工作程序可分為作胎、鍍、作石、鑲四部,所用原料以銅及料花為主.料花多系石粉做成,此項巖石,多產(chǎn)于平西,少數(shù)是由外邊運來……成品可分為別針、耳環(huán)、戒指、手鐲四類,但其形式及圖案之別致及繁多,則無法統(tǒng)計,因為它緊隨著購買者的心理及服飾在不斷的演變.[31]”從這份資料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幾點信息:1)鑲嵌等工藝開始平民化,相應的工藝品可為一般市民所擁有,或成為戲裝的點綴等,其用料變得廉價.2)當時北平的手工藝分類可能較為混亂,如前文琺瑯、燒磁、鑲嵌等是屬于平級排列的手工業(yè)種類,后文中作者又將琺瑯、燒磁、花絲等工藝歸為鑲嵌工藝類.3)出現(xiàn)了“花絲”這一工藝名稱,但還沒有出現(xiàn)“花絲鑲嵌”這一稱謂.
新中國成立之后,北京市建立了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會,從《北京市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會會員情況瞭解表》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一些情況.整理其中兩份表格,發(fā)現(xiàn)以下重要信息*現(xiàn)藏于北京市檔案館,檔號:087-005-00005.:
1)“趙泉祿,男,35歲,河北昌平人,經(jīng)營類別是花絲業(yè).民國10年開業(yè),1949年入會,會費等級為丙,主要產(chǎn)品為花絲鑲嵌首飾”.(制表時間為1950年10月)
2)“喬廷慈,男,北京人,經(jīng)營類別是花絲業(yè),主要產(chǎn)品是花絲鑲嵌”. (制表時間為1950年11月14日)
上述檔案表明,1949年成立的北京市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會,明確將“花絲業(yè)”作為特種手工藝行業(yè)中的一種,不僅用來命名特定類型的手工藝品,而且也用來稱呼特定的手工作坊.花絲行業(yè)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稱為“花絲鑲嵌”.至此,始見“花絲鑲嵌”一詞被作為一種特定稱謂使用.
1952年北京市手工業(yè)主胡宗祿向工商局申請更換營業(yè)執(zhí)照,其申請書原文為:
為所營業(yè)務性質(zhì)變更□書面說明事原敝業(yè)戶胡宗祿福記在一九五零年申請開業(yè)時係特藝銀藍業(yè)因至五一年下半年銀藍產(chǎn)品銷路呆滯本業(yè)即無事做敝難攻做花絲鑲嵌物品有時赴東北各市推銷兼營有骨器象牙成品玉器石頭等項販賣今值重新登記換照號召書此說明是實
特呈
本區(qū)工商局科鑒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特藝花絲鑲嵌葉胡宗祿福記*現(xiàn)藏于北京市檔案館,檔號:022-006-01189.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受理了胡宗祿的申請,并頒發(fā)證書《北京市人民政府工商局企業(yè)登記證》給胡宗祿.證書主要信息是:
北京市人民政府工商局企業(yè)登記證
茲據(jù)胡宗祿以左列事項申請登記
名稱 胡宗祿福記花絲鑲嵌作
地址 崇文區(qū)中四條胡同街58號
所營事業(yè) 主營花絲鑲嵌 兼營骨器象牙玉石
此外,1953年北京市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籌備委員會向北京市財經(jīng)委員會呈送了一份文件:
事由:為反映我會琺瑯、花絲、鑲嵌等業(yè)停工及半停工的嚴重情況,呈請工商局指示解決途徑.抄送原文請參考協(xié)助由.
我會琺瑯、花絲、鑲嵌三業(yè)除花絲有一部分外銷外,均以外銷為主,社會主義和新民主主義國家的銷路已逐漸打開,特種工藝公司在五反以后普遍扶植,但最近三個月來,基本上未□訂單.該三業(yè)已形成停工半停工狀態(tài),問題相當嚴重,以上情況已反映市工商局.請指示解決途徑.
特種工藝品的產(chǎn)銷,關系□國際貿(mào)易及經(jīng)濟計劃,茲抄送反映原文,請鈞會研究參考并協(xié)助.
謹呈
北京市財經(jīng)委員會
1953年2月28日
(文件所蓋印章為:北京市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籌備委員會之圖記)*現(xiàn)藏于北京市檔案館,檔號:004-016-00152.
從上述關于手工業(yè)主胡宗祿的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到,1952年“花絲鑲嵌”已經(jīng)被當作一種手工藝名稱使用.然而,1953年北京市特種手工藝聯(lián)合籌備委員會的文件中,卻又有了“琺瑯、花絲、鑲嵌三業(yè)”的說法,將花絲、鑲嵌分屬于不同的行業(yè).由此可知,當時的花絲、鑲嵌業(yè)屬于不同的行業(yè),其產(chǎn)品也不相同.花絲業(yè)中的工藝被稱為“花絲鑲嵌工藝”,屬于特藝的一種,其產(chǎn)品被稱為“花絲鑲嵌”.
《北京地理·民間絕藝》記載:“據(jù)馬漢儒回憶,花絲鑲嵌行業(yè)的興衰頗具戲劇性.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讓花絲鑲嵌的熱鬧戛然而止.新中國成立后,回老家避難的馬漢儒回到北京,正遇上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yè)采取低息貸款,供應原材料、包銷等措施,并組織生產(chǎn)合作社,馬漢儒以及有名的藝人畢尚斌、翟德壽、張廣和等都進入了合作社.此時,拔絲、花絲、鑲嵌等工序才被真正合并為花絲鑲嵌.[32]”據(jù)書中老藝人馬漢儒的回憶,花絲鑲嵌是合作社成立后將拔絲、花絲、鑲嵌等工序合并后才出現(xiàn)的工藝名稱和行業(yè)名稱.
綜上可知,自1949年始,“花絲鑲嵌”已經(jīng)被作為相關工藝產(chǎn)品的名稱使用.尤其是在北京手工藝生產(chǎn)合作運動中,開始將以前與此工藝相類似的金銀細金工藝品的制作工序合并,并命名為“花絲鑲嵌”工藝.
至少在民國以前,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類似的金銀細金工藝品有著獨立的發(fā)展體系.至明清時期,這種類型的金銀細金工藝品分別由皇宮中的不同作坊分別制作,并一般均根據(jù)制作工藝來命名器物.新中國建立初,在手工藝生產(chǎn)合作運動過程中,開始將制作該類型金銀細金工藝品所需的制作工藝,包括花絲、鑲嵌、鏨刻、鍍金、點翠、琺瑯等合并到一起,統(tǒng)稱為花絲鑲嵌,其產(chǎn)品名亦被統(tǒng)稱為花絲鑲嵌.其中,核心工藝是花絲和鑲嵌,點翠、琺瑯等工藝則為輔飾工藝.
然而,由于“花絲鑲嵌”一詞出現(xiàn)之前,并沒有與之涵義相同的概念來命名或描述該類型的金銀細金工藝品,出現(xiàn)之后又很少有人去追溯“花絲鑲嵌”工藝的歷史起源及其與古代細金銀工藝的關系問題,以至于目前學界在花絲鑲嵌的概念、核心技術、工藝內(nèi)涵以及歷史變遷等問題的討論上,出現(xiàn)較為混亂的局面.因此,仍有必要對花絲鑲嵌的概念及其工藝內(nèi)涵有所界定,以推進花絲鑲嵌的學術研究.
很多學者在介紹花絲鑲嵌工藝時大多認為,花絲鑲嵌工藝即是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的合稱.正如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白靜宜所言:“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實為‘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33]”花絲工藝是把金、銀等貴金屬用拔絲板(圖13)拉成細絲后,再將兩股或更多股的細絲制成或圓或扁的花絲,再采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tǒng)技法造型,制成工藝品.鑲嵌工藝是把金、銀等金屬薄片錘打成形后,采用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在其上做出托兒或凹槽,再鑲上珠玉寶石,制成工藝品.根據(jù)中國古代尤其是清代的金銀細金工藝品,以及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品的制作技藝來看,這些工藝品除了運用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之外,還運用了其他如點翠、琺瑯、鏨刻等輔飾工藝.白靜宜的觀點一方面說明了花絲鑲嵌的主要工藝是花絲和鑲嵌工藝.另一方面,將“花絲鑲嵌”工藝簡單地定義為“花絲和鑲嵌工藝的結合”,則忽略了其他輔飾工藝,難免過于狹義.
厲寶華則認為:“花絲鑲嵌技藝又稱細金工藝,從狹義上講是指傳統(tǒng)手工制作金銀器工藝中的花絲技藝和鑲嵌技藝,從廣義上講則是指制作金銀器過程中的全部傳統(tǒng)手工技藝.[34]”在他看來,所有的金銀器制作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都可以稱之為花絲鑲嵌技藝.
圖13 拔絲板
同樣地,唐克美、李蒼彥提到金銀細金工藝也稱作花絲鑲嵌的說法.顯然,他們也在概念或稱謂上,直接將金銀細金工藝等同于花絲鑲嵌.顯然,用花絲鑲嵌技藝去概括金銀器制作的全部技藝,或者將金銀細金工藝與花絲鑲嵌在概念上直接等同,均有過于寬泛之嫌.例如,以錘揲、鏨刻為主的唐代鳥獸紋蓮瓣金碗(圖14)、元代如意云紋金盤(圖15),以及以鑄造為主的金銀佛像等金銀器,都屬于金銀細金工藝品.
圖14 鳥獸紋蓮瓣金碗*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全·金銀玉石卷[M].商務印書館、上海辭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1994.
圖15 如意云紋金盤*同上.
但是這些金銀細金工藝品沒有運用到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其本身不屬于花絲鑲嵌的范疇.因此,不能籠統(tǒng)地將花絲鑲嵌稱為金銀細金工藝或金銀器制作的全部傳統(tǒng)手工藝,而忽略了其與其他金銀器的區(qū)別.花絲鑲嵌屬于金銀細金工藝,但并不是所有的金銀細金工藝都是花絲鑲嵌,也不能用花絲鑲嵌指代所有的金銀器制作技藝.
那么,該如何界定花絲鑲嵌的概念及其工藝內(nèi)涵呢?2008年,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申請地區(qū)是北京市通州區(qū)和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關于花絲鑲嵌的概念及其工藝內(nèi)涵,北京市通州區(qū)政府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申請論證書的原始檔案是這樣界定的:
北京花絲鑲嵌工藝主要使用金、銀、鉑(白金)等貴金屬,以絲、片等加工、焊接成型,制作成首飾、工藝擺件、生活實用品等.分花絲、鑲嵌、花絲鑲嵌合制等工藝和鏨刻、制胎、打磨拋光、鍍色等輔助工藝.花絲工藝主要方法有掐、填、攢焊、堆壘、織編.
掐:指“掐絲”,“掐” 是技術手法,“絲”特指金銀細絲.“掐”是用鐵制淬火鋼鋒鑷子,把各種花、素絲按著產(chǎn)品設計要求掐制成各種所需的紋樣和花卉、圖案造型.掐制時,一般在硬木或金屬“掐活板”上完成.
花絲鑲嵌工藝技術是一種精細的、多門類技術綜合的金屬工藝.*摘自《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論證報告》,2009年11月改稿.現(xiàn)藏于北京市通州區(qū)文化館.
上述材料指明花絲鑲嵌制作技藝是一門精細的、多門類技術綜合的金屬工藝,其主要工藝是花絲和鑲嵌,輔飾工藝是鏨刻、制胎、鍍金、燒藍等;花絲中的“絲”特指金銀細絲.不過,界定仍較為簡單,尚未明確將花絲鑲嵌的工藝特征和工藝內(nèi)涵充分表現(xiàn)出來.
綜合上文,我們認為花絲鑲嵌屬于金銀細金工藝,但不等于金銀細金工藝.花絲鑲嵌是以金銀珠寶為主要原料,以花絲、鑲嵌為主要工藝(核心工藝是花絲工藝),并靈活集合了其他如鏨刻、鍍金、點翠、鏤空、琺瑯等制作工藝,是一個集成的傳統(tǒng)手工技藝.新中國建立初,將制作花絲鑲嵌工藝品的制作工藝如花絲、鑲嵌、鏨刻、鍍金、點翠、琺瑯等工藝合并統(tǒng)稱為花絲鑲嵌,最終形成了以“花絲鑲嵌”來統(tǒng)一描述以花絲、鑲嵌工藝為主要制作工藝的現(xiàn)代金銀細金工藝產(chǎn)品,同時也包括古代的該類型工藝品.
根據(jù)文獻和出土實物可知,在古代,宮廷作坊多有能工巧匠制作出與現(xiàn)代花絲鑲嵌外形與材質(zhì)十分相似的金銀細金工藝品,由此可看出現(xiàn)代花絲鑲嵌與古代金銀細金工藝之間有著密切而復雜的聯(lián)系.但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從概念外延和內(nèi)涵上對花絲鑲嵌有所界定,認為它不能直接等同于金銀細金工藝,但是現(xiàn)代花絲鑲嵌工藝品與相類似的古代金銀細金工藝品之間,在工藝技術、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同異與流變關系究竟如何,還有待今后做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1]趙愛軍.試論匈奴民族的金銀器[J].北方文物,2002(4):14-20.
[2]徐龍國,賈振國,王濱.山東臨淄商王村一號戰(zhàn)國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97(6):14-26.
[3]郭素新,田廣金.西溝畔匈奴墓[J].文物,1980(7):1-10.
[4]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 43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3(11):9.
[5]安鄉(xiāng)縣文物管理所.湖南安鄉(xiāng)縣西晉劉弘墓[J].文物,1993(11):3.
[6]陜西省博物館革委會、文管會革委會寫作小組.西安南郊何家村發(fā)現(xiàn)唐代窖藏文物[J].文物,1972(01):30-42.
[7]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fā)現(xiàn)與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03.
[8]長陵發(fā)掘委員會定陵工作隊.定陵發(fā)掘展[J].文物參考資料,1958(10).
[9]黃盛璋.論中國早期(銅鐵以外)的金屬工藝[J].考古學報,1996(2).
[10]李鴻雁.齊國的金屬細工工藝[J].管子學刊,1999(4):64-68.
[11]陳振中.先秦金器生產(chǎn)制作工藝的初步形成[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 2007(1):83-90.
[12]齊東方.中國早期金銀器研究[J].華夏考古,1999(4):68-85.
[13]安志敏,安家瑗.中國早期黃金制品的考古學研究[J].考古學報,2008(3):291-310.
[14]唐克美,李蒼彥.金銀細金工藝和景泰藍[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
[15]張凡.中國傳統(tǒng)金銀細金工藝的古與今[J].雕塑,2010(3).
[16]楊小林.中國細金工藝與文物[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17]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六郭況條)[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11.
[18](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5:3989.
[19](晉)司馬彪撰,(梁)劉昭注補.后漢書//志第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3:3146.
[20](南朝)梁蕭子顯撰.南齊書·卷十七//志第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4:334.
[21]新唐書(卷四十八)[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69.
[22]唐六典(卷二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2:572.
[23]田藝蘅.留青日札摘抄(叢書集成初編2917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118.
[24]王棟.燕翼詒謀錄(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
[25]宋會要輯稿//第七十五冊(職官二九之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6]《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古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09.
[27]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績修四庫全書(卷一八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71-287.
[2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合編.清宮內(nèi)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前言.
[29]姚汝能.安祿山事跡·卷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1]中央合作金庫北平分庫,國際合作貿(mào)易委員會北平分會.北平市手工藝生產(chǎn)合作運動[M].北平:正中書局北平印刷廠,1948.
[32]新京報社編.民間絕藝//北京地理[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45.
[33]吳凌云.富麗堂皇 精妙絕倫——訪花絲鑲嵌傳承人白靜宜[J].上海藝術家,2012(10):82-83.
[34]厲寶華.花絲鑲嵌[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黃祖賓]
[責任校對黃招揚]
The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Filigree Mosaic"
YAN Jian-chao, ZHANG Mei-fang, SUN Shu-yun
(InstituteofCulturalHeritageandHistoryof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Beijing filigree mosaic was included in the list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2008, and thus has gott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from scholars from then on. However, questions such as "when did the concept of 'filigree mosaic' appear?", "how to describe and define its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connotation?" are still not discussed enough. Through analyzing related ancient materials and basing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other schola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filigree mosaic" and discuss the technological connotation of it. It suggests that there were no traditional craftsmanship named "filigree mosaic" in ancient China, and this special name has not been used by craftsmen and government until the beginning of PRC. It concludes that with gold, silver and jewelry as the main raw material, filigree and mosaic as the main manufacture craft, "filigree mosaic" still flexibly integrates many other handicrafts such as carving, gold-plating, dotting with kingfisher and hollow out process, etc.
filigree mosaic;traditional handicraft;origin;craft connotation
2016-03-10.
2014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LSB011).
顏建超(1989-),廣西博白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章梅芳(1979-),女,安徽安慶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孫淑云(1945-),女,山東煙臺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J526
A
1673-8462(2016)02-0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