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國偉,王金艷
(湖南省有色地質(zhì)勘查局217隊,湖南衡陽421001)
青海大柴旦錫鐵山盆地特征及找礦模式
史國偉*,王金艷
(湖南省有色地質(zhì)勘查局217隊,湖南衡陽421001)
經(jīng)過多年找礦,確定錫鐵山鉛鋅礦床為噴流沉積礦床。對盆地特征的分析較為重要,從地質(zhì)特征、構(gòu)造特征、礦體特征、無礦空間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從錫鐵山溝—無名溝—中間溝—斷層溝盆地沉積成礦特征,根據(jù)剖面圖對比,形成了找礦模式圖,對指導深部找礦有積極意義。
錫鐵山;盆地;找礦模式
錫鐵山礦床在20世紀60~70年代普遍認為陸相的低溫遠程熱液裂隙交代型;20世紀80年代青海省冶金地質(zhì)勘探公司提出裂谷環(huán)境下的海相火山噴發(fā)—沉積和后期變質(zhì)改造的新觀點;錫鐵山礦床的主體是屬于1987年鄔介人又將其定義為陸內(nèi)裂陷槽環(huán)境下的火山噴氣沉積型塊狀硫化物礦床;李峰等根據(jù)新厘定的層序特征得出礦床為陸內(nèi)裂谷環(huán)境下Sedex型礦床的結(jié)論;張德全等主張錫鐵山礦床乃形成于弧后盆地的Sedex型礦床且后期經(jīng)過改造。噴流沉積礦床盆地劃分為3級,噴流熱水沉積礦床的成礦部位就是3級盆地。錫鐵山鉛鋅礦即存在于3級盆地內(nèi)。對錫鐵山盆地特征分析較為重要,可用來指導錫鐵山找礦。
錫鐵山礦床產(chǎn)于柴達木地塊北緣由早古生代裂陷形成的一套呈NW向分布的以中基性為主的火山沉積巖系中,該套火山沉積巖系向NE逆沖至前寒武紀中級變質(zhì)巖之下。容礦的早古生代灘澗山群為發(fā)育較好的區(qū)域淺變質(zhì)巖系,主要為一套淺海相基性—酸性火山噴發(fā)熔巖、火山碎屑巖夾碎屑沉積巖及部分碳酸鹽巖的綠片巖系和高炭質(zhì)的黑色巖系,屬裂谷環(huán)境沉積產(chǎn)物。本區(qū)灘間山群的沉積基底屬于3級盆地,使之同一沉積地層由于壘、塹基底差別,出現(xiàn)2種不同沉積巖性。具體表現(xiàn)在以F3同生斷層為界,該斷層下盤(南東側(cè))為地塹沉積環(huán)境,灘間山群從下往上劃分為O3Tna-1、O3Tna-2巖性段。該斷層上盤(北西側(cè))為地壘沉積環(huán)境,灘間山群從下往上相應的劃分為O3Tnd-1、O3Tnd-2、O3Tnd-3、O3Tnd-4巖性段。如圖1所示。
在錫鐵山狹長的三級盆地兩邊,存在NNW向的逆沖推覆構(gòu)造,即同生斷層(d層與S11層之間、a層與達肯大坂群之間),相交的斷裂NE向的斷裂,如錫鐵山溝、無名溝、中間溝等。如圖2所示。在25線與23線2580m標高礦體突變情況(見圖3),67與63線,011與015線也存在礦體突變。礦體突變與NE向的斷裂關系較為密切。
錫鐵山鉛鋅礦根據(jù)礦體的性質(zhì),含礦巖系、地層產(chǎn)狀主要分3段。
錫鐵山溝礦段,含礦地層為O3Tna-2,圍巖為主要是大理巖,礦體分布位置大致相同,均在2942m標高以上。從北西往南東方向礦體見礦標高在下移,礦體傾角大致傾向一致,礦化較好,品位高,厚度大。在地表黃鐵礦化較強,向深部黃鐵礦化減弱,例如55、47、25、23線剖面。如圖3所示。
無名溝礦段與北西區(qū)傾角變化不大,含礦地層為O3Tna-2,含礦巖性由大理巖變成了片巖,見礦深度下移。地表淺部,礦化較差,深部礦化強,品位高,厚度大;中部礦體之間黃鐵礦化較強。如5線、07線。如圖4所示。
中間溝—斷層溝礦段,含礦地層為O3Tna-1、O3Tna-2,含礦巖系為片巖,含礦地層產(chǎn)狀與上2個礦段相差較大。礦化不強,品位較低,礦化體與破碎帶關系較為密切。在淺部鉛鋅礦化,中深部黃鐵礦化較強。如049線、089線。如圖4所示。
3個礦段總結(jié)如下:①含礦巖性沿走向為以大理巖為主、以片為主,全為片巖。②錫鐵山溝礦體產(chǎn)狀地表產(chǎn)狀向233°、無名溝地表礦體產(chǎn)狀略微向53°方向傾斜,深部產(chǎn)狀向233°、中間溝—斷層溝現(xiàn)在所揭露的礦體產(chǎn)狀為53°,深部有可能會向233°。
圖3 55線、47線、25線、23線剖面示意圖
圖4 5線、07線、049線、089線剖面示意圖
(1)67-35線不存在無礦空間,且沒有明顯黃鐵礦化,以黃鐵鉛鋅礦化為主,而且品位高,厚度大,礦化較強。
(2)35-9線間存在無礦空間延續(xù)性較好,在由北西向東南標高逐漸降低,分布范圍到19線無礦空間達到最大,到9線后變小。無礦空間中心位置標高從3100-3062-3050-2942-2800-2750。無礦空間上下兩端的礦體也隨著無礦空間范圍變化情況也有不同。無礦空間上部礦化黃鐵礦化較強,下部鉛鋅礦化較好。19線開始,無礦空間的下移,上部礦體品位下降,如13線大理巖內(nèi)的礦體品位小于10%,27線附近均是高品位礦體,均大于10%。黃鐵礦化明顯增強,在9線-015線礦化由淺到深,從黃鐵礦一條紋條帶狀黃鐵鉛鋅礦體—深部富鉛鋅礦體逐漸加強。由淺部到深部,從構(gòu)造角礫成礦—黃鐵礦—低品位條紋條帶狀黃鐵鉛鋅礦—高品位塊狀黃鐵鉛鋅礦體。
通過剖面的對比,確定了錫鐵山溝礦段,大理巖較為發(fā)育,向無名溝炭泥質(zhì)增強。黃鐵礦向南東方向漸漸增多,細脈狀、浸染狀鉛鋅礦化明顯增多,深度增加。斷層溝—中間溝所見到的礦體均為細脈狀、浸染狀、角礫狀鉛鋅礦。在中間溝施工ZK04101m鉆孔見有大量黃鐵礦化,與錫鐵山溝、中間溝相類似。通過綜合分析,錫鐵山剖面找礦模式圖。如圖5所示。
中間溝—斷層溝所見礦化均只是低品位、厚度小的礦化,結(jié)合剖面找礦示意圖,向深部延伸可以找礦類似于錫鐵山溝、無名溝的厚大礦體。
圖5 錫鐵山剖面找礦模式圖
[1]鄔介人,任秉琛,張莓,等.青海錫鐵山塊狀硫化物礦床的類型及地質(zhì)特征[J].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西安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所刊,1987(20):1-88.
[2]李峰,吳志亮,李保珠,等.柴達木北緣灘間山群新厘定[J].西北地質(zhì),2006,39(3):83-90
[3]李峰,吳志亮,李保珠,等.柴達木北緣灘間山群時代及其地質(zhì)意義[J].大地構(gòu)造與成礦學,2007,31(2):226-233
[4]趙鳳清,郭進京,李懷坤.青海錫鐵山地區(qū)灘間山群地質(zhì)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學[J].地質(zhì)通報,2003,22(1):28-31.
[5]鄧吉牛.青海錫鐵山礦區(qū)褶皺構(gòu)造及其找礦預測[J].有色金屬礦產(chǎn)與勘查,1999,8(5):283-288.
[6]汪勁草,黃永平,傅銳.對青海錫鐵山礦區(qū)幾個關鍵地質(zhì)問題的認識[J].礦產(chǎn)與地質(zhì),2000,14(1):11-15.
[7]王可.青海錫鐵山塊狀硫化物鉛鋅礦床成因探討[J].礦物巖石,1993,13(1):76-83.
[8]祝新友,鄧吉牛,王京彬,等.錫鐵山礦床的找礦潛力與找礦方向[J].地質(zhì)與勘探,2006,42(3):18-23.
[9]鄧達文,孔華,溪小雙.青海錫鐵山熱水沉積型鉛鋅礦床的地球化學特征[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3,22(4):310-313.
[10]張志堅,夏衛(wèi)華,張文準,等.錫鐵山鉛鋅礦床有機包裹體及其研究意義[J].地球科學,1995,20(2):225-230.
[11]張德全,王富春,李大新,等.柴北緣地區(qū)兩類塊狀硫化物礦床-Ⅰ.錫鐵山式SEDEX型鉛鋅礦床[J].礦床地質(zhì),2005,24(5):471-480.
[12]李峰,鄧吉牛,堅潤堂,等.青海錫鐵山鉛鋅礦床地質(zhì)找礦新進展[J].礦物學報,2007,27(增刊):436-438.
[13]祝新友,鄧吉牛,王莉絹,等.錫鐵山鉛鋅礦床的噴流巖[J].礦物學報,2007,27(增刊):371-372.
[14]張德會,周肅,王團華.錫鐵山鉛鋅礦床成礦年齡及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R].錫鐵山地質(zhì)找礦成果交流會(西寧),2004.
[15]湖南有色地質(zhì)勘察局二四七隊.青海錫鐵山鉛鋅礦多金屬礦床地球化學找礦預測研究總結(jié)報告[R].2001.
[16]鄧吉牛.青海錫鐵山鉛鋅礦床及外圍成礦規(guī)律與找礦潛力分析[R].1998.
TD82.72
A
1004-5716(2016)09-0157-04
2015-10-08
2015-10-15
史國偉(1982-),男(漢族),湖北天門人,工程師,現(xiàn)從事地質(zhì)勘探與找礦技術(sh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