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元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湖北 黃州 438002)
?
大別山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測定及對比分析
李杏元
(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生物與制藥工程學院,湖北 黃州 438002)
為全面客觀了解大別山區(qū)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運用國標檢測方法,對大別山腹地自然野生葛根和人工種植葛根進行營養(yǎng)測定,其淀粉含量分別為56.05%(自然野生組)和88.76%(人工種植組);總膳食纖維含量分別為32.56%(自然野生組)和8.57%(人工種植組);蛋白質含量分別為8.41%(自然野生組)和0.72%(人工種植組);粗脂肪含量分別為1.18%(自然野生組)和0.66%(人工種植組)。結果表明:在葛根淀粉利用開發(fā)方面,人工種植葛根更有優(yōu)越性,在總膳食纖維利用上,自然野生葛根更有優(yōu)越性;大別山區(qū)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無地域性差異。
大別山葛根;營養(yǎng);分析
葛(Puerarialobata)是葛屬類各葛品種的總稱,植物分類學上為豆科蝶形花亞科,葛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1],其塊狀根富含淀粉等營養(yǎng)物質和多種藥用成分,是葛的主要價值部位,故通稱為葛根[2]。葛根的營養(yǎng)及保健藥物成分豐富,內含黃酮類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黃酮苷、花生素等營養(yǎng)成分,還有豐富的淀粉、膳食纖維、氨基酸、微量元素和人體必需的鐵、鈣、銅、硒等礦物質,是老少皆宜的名貴滋補品,葛根因其獨特的營養(yǎng)作用素有“植物黃金”、“南葛北參” 美譽,1988年3月我國衛(wèi)生部將葛根正式列為“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錄[3]。
大別山因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和適宜的氣候特征,而成為我國華中地區(qū)寶貴的生物資源庫,山區(qū)內道地藥材眾多,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其中,葛根主要分布于湖北羅田、英山,安徽霍山、金寨等地,因其良好的藥食性能,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葛根認識的加深,其“藥食同源” 市場開發(fā)價值不斷發(fā)掘,人工種植葛根面積不斷擴增,野生葛根資源也得到有效保護,據相關部門調查,大別山區(qū)葛根年產總量在2萬噸以上,生產葛粉5000噸左右、葛根系列產品1000余噸,葛根產業(yè)已逐漸成為助推山區(qū)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但對大別山葛根營養(yǎng)成分顯見分析和報道[4],本實驗以大別山原產地野生葛根和人工種植葛根為研究對象,分別從湖北羅田、英山,安徽霍山、金寨等地采集樣品,通過測定其淀粉、總膳食纖維、蛋白質和粗脂肪等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分析其人工種植葛根者和自然野生葛根的含量差異,為大別山葛根產品開發(fā)提供理論參考和科研數(shù)據。
1.1樣品準備
為客觀了解大別山區(qū)葛根主要營養(yǎng)物質含量,分別從湖北英山、羅田和安徽霍山、金寨四個縣市采集自然野生野葛根和人工種植粉葛根作為檢測樣本。樣本均為2年生葛根,11月中旬份采挖,去雜后用清水沖凈,帶回實驗室,經過蒸餾水反復清洗,再用去離子水沖洗數(shù)次,置于干燥箱中經70℃、4 h真空干燥,充分干燥至恒重,后經粉粹機粉碎,過篩(200目)制作葛根粉樣品,并將樣品置于不同編號的廣口瓶中備用。
1.2檢測方法
根據檢測不同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本實驗按照國家標準常用檢測方法進行,其中,淀粉的測定采用GB/T5009.9-2008方法,總膳食纖維的測定采用GB/T 5009.88-2008方法、蛋白質的測定采用GB/T 5009.5-2010方法,粗脂肪的測定采用GB/T 5009.6-2003方法。
2.1檢測結果
操作規(guī)程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常用檢測方法,將檢測樣品分成人工種植組和自然野生組兩組,并通過三次平行實驗檢測,并進行誤差分析,取三次實驗檢測平均值,得各樣品其主要營養(yǎng)成分,結果見表1。
表1 大別山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
注:其指標均為干基測定。
2.2結果分析
2.2.1種植方式差異分析
為分析大別山人工種植葛根與自然野生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之間的差異,通過SPSS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大別山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種植方式差異性結果
淀粉是葛根中含量最多的營養(yǎng)物質,因品種不同,其含量差異較大,大約為15%~74.2%之間[4],葛根淀粉色澤潔白,與其他植物淀粉相比有其特殊性,葛根淀粉具有清香味,淀粉顆粒細微,粒徑平均值為12.2~24.08μm,較玉米淀粉顆粒直徑小,其直鏈淀粉含量一般為20%左右,糊化溫度范圍為57.5~64.7℃,其淀粉凝沉性比玉米淀粉弱,冷糊粘度穩(wěn)定性較好,作為保健食品開發(fā)具有較好應用價值,普遍受到人們青睞[5-7]。由表2可知:大別山人工種植葛根中淀粉平均含量為88.76%,自然野生葛根中淀粉含量平均含量為56.05%,呈顯著差異(P<0.05),從含量上看,大別山葛根淀粉含量要高于文獻數(shù)據[4]。說明大別山葛根具有較好的品種屬性,在葛根淀粉利用開發(fā)方面,人工種植葛根比自然野生的葛根具有更好的優(yōu)越性。
膳食纖維作為第七營養(yǎng)素已廣泛受到國內學者的關注,研究表明:葛根膳食纖維能改善人體腸道的菌群環(huán)境,能誘導益生菌的繁殖,聚合腸道內的有毒物質,增強腸道的蠕動[8-9];上述檢測結果表明:大別山葛根中總膳食纖維含量豐富,其中,自然野生葛根中總膳食纖維含量平均值為32.56%,人工種植葛根中總膳食纖維平均含量為8.57%,呈極顯著差異(P<0.001)。說明:大別山自然野生葛根膳食纖維的利用具備較好的市場開發(fā)潛力。
2.2.2地域性差異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大別山葛根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是否存在地域性差異,對人工種植組和自然野生樣品數(shù)據分別作進一步處理,通過SPSS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其結果見表3和表4。
表3 大別山葛根人工種植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差異性分析結果
表4 大別山葛根自然野生組營養(yǎng)成分含量差異性分析結果
由表3可知:來源于大別山腹地湖北羅田、英山和安徽霍山、金寨兩省四縣人工種植葛根其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之間相近,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表4可知來:源于上述四縣自然野生葛根其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之間相近,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在大別山葛根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沒有地域性差異。大別山葛根作為道地藥材,在淀粉和膳食纖維含量方面表現(xiàn)出上述優(yōu)良的品質屬性,這可能與大別山獨特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形地貌和適宜的氣候特征密切相關。
本實驗通過樣品采集處理,按照國標檢測方法對產自大別山腹地湖北英山、羅田,安徽霍山、金寨四縣市的不同種植方式(人工種植和自然野生)的葛根主要營養(yǎng)物質(淀粉、總膳食纖維、蛋白質、粗脂肪)進行實驗室檢測,并分析數(shù)據得出如下結論:
(1)人工種植葛根和自然野生葛根之間差異顯著,人工種植組葛根淀粉含量為88.76%,自然野生組為56.05%;人工種植組總膳食纖維為8.57%,自然野生組為32.56%;人工種植組蛋白質含量為0.72%,自然野生組為8.41%;人工種植組粗脂肪含量為0.66%,自然野生組為1.18%。在葛根淀粉利用開發(fā)方面,人工種植葛根更有優(yōu)越性,而在總膳食纖維利用開發(fā)方面,自然野生葛根更有優(yōu)越性。
(2)產自大別山腹地湖北英山、羅田,安徽霍山、金寨四縣市的葛根其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在地域性上差別上無顯著差異。
[1]洪俐.葛根的研究進展概述[J].基層中藥雜志,2000,14(2):52-53.
[2]曾明,鄭水慶,張漢明,等.葛屬藥用植物的資源利用研究概況(摘要)[J].藥學實踐雜志,2000,18(5):344.
[3]李國輝,張慶文,王一濤.葛根的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23):3156-3159.
[4]沈娜,李亦蔚,汪霞麗,等.葛根淀粉性質及改性方法研究進展[J].食品與機械,2012,28(4):245-249.
[5]李秀娟,李慧,黃賢剛.天然葛及葛根淀粉的成分分析研究[J]. 食品科技, 2006,31(11):102-104.
[6]鐘耕,李天真.葛根淀粉顆粒性質的研究[J].中國糧油學報,2004,19(5):33-37.
[7]杜先鋒,許時嬰,王璋.NaCl和糖對葛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2,23(7):34-36.
[8]周建勇.膳食纖維測定方法的歷史及現(xiàn)狀(1969-1999)[J].中國糧油學報,2001,16(3):10-14.
[9]趙蘭.葛根膳食纖維功能評價的研究[D].中南林學院,2005年.
責任編輯王菊平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nutrition of thepuerariain the reg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LI Xing-yuan
(College of Biotechnology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 Huangzhou 438002, Hubei, China)
To obtain the nutrition content of thepuerariain the reg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a national standardized was used to measure two experimental groups of pueraria: naturally wild group (NWG) and artificially cultivated group (ACG). The test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starch content of the NWG and the ACG were 56.05% and 88.76%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 of total dietary fibre of the NWG and the ACG were 32.56% and 8.57% respectively;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NWG and the ACG were 8.41% and 0.72% respectively; the crude fat content of the NWG and the ACG were 1.18% and 0.66% respectively. Th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CG displayed superiority over the NWG in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starch and that the NWG displayed superiority over the ACG in exploitation of total dietary fibre. In addition, pueraria in the reg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did not show any regional difference in major nutrition components.
puerariain the reg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s; nutrition; analysis
Q949.91
A
1003-8078(2016)03-0055-03
2016-04-30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3.14
李杏元,女,湖北浠水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營養(yǎng)學及農業(yè)高等職業(y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