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薦讀
【閱讀思考】
梁文道說“人人都是作家,但卻沒有一個讀者”。通讀文章,聯(lián)系生活,你怎么解讀這句話背后的深意?文章的最后說:“在這樣的年代里,清談節(jié)目或許是不必要的,我想?!鼻逭劰?jié)目真的是不必要的嗎?
杭州第四中學學生小組討論
·邱冠春
這篇文章彰顯出的是:“唉,好煩,沒人聽我講,怎么回事!”說真的,沒人非得義無反顧地聽你長篇大論說半天,你覺得你有理,別人可能嗤之以鼻。我就是那個“一篇一萬字的文章里看見一句令我不滿的話,我要寫一篇兩萬字的回應來批判它”的人。因為這沒錯啊,憑什么就你對?我沒錯,當然要反駁。對這種現(xiàn)象,不用上升到“放大了喉嚨喊叫”“急躁而喧囂的時代”吧,這樣好累的!
再說,到底誰告訴你沒有一個讀者?我不就是一個讀者嘛!我不就在看嘛!這社會,還是有很多人在讀、在看、在聽的!
·陳程
這篇文章發(fā)人深?。》词∽约?,我在與人交談時,也往往只關心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很少顧及談話對方的心境。我們喜歡在微博、QQ空間、微信朋友圈展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為別人的“點贊”而沾沾自喜——我們都是作家,卻不愿意當讀者。
但我們都應該學做一個傾聽者,越急于表現(xiàn)自我,就越容易迷失自我。而傾聽,卻能使自我更清晰,讓內心更清明。
·張麗媛
“人人都是作家,但卻沒有一個讀者”,我解讀為一種思想上的暴力。人人都不愿意傾聽,又迫切地要表達,希望大家都認同自己,這顯示了一種思維模式:“我覺得應該是這樣……你應該服從我/和我想的一樣/認同我,不然我便要……(教訓你)?!闭f白了,就是理解無能,溝通水平欠火候,希望人人都和自己想的一樣,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而當語言無法駁倒對方時,就只好用武力這種低劣的方式來解決,這才有了年輕人掌摑閻崇年的鬧劇。
·孫雨陽
“人人都是作家,但卻沒有一個讀者”,是對這個時代缺少傾聽者的感嘆。如今的人自我意識強了,個性強了,當別人的言論與自身理解不同時,就會產生憤怒。這是其一。其二,是人們太想要表達自己,讓世界看到“我”的存在,以至于以夸張的語調和姿態(tài),讓人們看到“我”。
如此看來,清談節(jié)目倒更應該存在,展示傾聽的魅力,將對待他人觀點的正確態(tài)度傳播給受眾。
·慎煒
我們這一代人似乎格外急切地想表達內心的想法,并不在乎他人是否贊同自己的觀點。所要達到的效果是,向自己、向社會顯示“我”是個有見解的人,滿足“我是有個性的人”這一心理安慰。久而久之,演變成為一句無關緊要甚至是低俗的言論便產生爭議,有的人甚至為肚子里裝了那么些可有可無的墨水而炫耀。
所以我認為清談節(jié)目還是有必要的。我們無法否認,還是有那么一部分真正有見地的學者存在,他們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力也依然存在。與其全社會雜亂無章地低俗地閑談,倒不如有一個節(jié)目來引領大家用正確的心態(tài)、正確的方式來看待某些社會現(xiàn)象。
薦讀人說
清談節(jié)目真的是不必要的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當然有存在的必要。梁文道先生這一句感慨,只是出自于對社會上種種浮躁現(xiàn)象的失望。同學們有正反兩方面的意見是很好的,這表示大家認真地當了一次“讀者”,我想這也是梁文道先生寫這篇文章出來希望看到的。
觀點與眾不同的是邱冠春同學,他反對梁先生的這種批判。他說得對,這個社會還是有很多人在讀、在看、在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淺閱讀已然成為一種潮流,浮躁籠罩在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身上。正如有一些人喜歡用“文青”這個詞來標榜自己,但只是覺得這樣顯得自己有內涵,這樣的人在真正的讀、看、聽上做得自然是遠遠不夠的。這里給大家推薦另外一篇文章,黎戈的《老式文青》,詮釋了這樣一類人與真正的文學青年的區(qū)別。
同學們大多把“讀者”理解成一種傾聽者的角色,但我認為文中的“讀者”還是這個詞的原本意義,即我們在侃侃而談的時候,到底有多少的閱讀量,我們對正在討論的問題到底有多少見解、是否認真思考過。所以,慎煒同學的說法我覺得很到位,他說急于表達自己的意見也許只是為了顯得自己很有想法、很有個性,肚子里可能沒有多少墨水。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這正是我分享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大家能夠多多積攢自己的閱讀量,并且能夠學會認真地思考。
在“自媒體”的時代里,人人都可以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雖然言論自由,但如果你沒有讀過足夠多的好書,沒有認真傾聽過他人的深刻見解,沒有沉淀足夠多的東西在思想里,那么,你所表達出來的自然也是一個膚淺的形象。所以,在做一個合格的“作家”之前,是不是要先學會做一個“讀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