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王錄俊*,王金鋒,樊曉峰(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葡萄研究所,陜西渭南 714000)
陜西關中地區(qū)紅地球葡萄設施避雨栽培技術總結
李蕊,王錄俊*,王金鋒,樊曉峰
(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qū)葡萄研究所,陜西渭南 714000)
結合陜西關中地區(qū)氣候特點,為有效預防和減輕紅地球葡萄病害問題,結合紅地球葡萄品種的特征特性,自2009年起,從避雨棚搭建結構,材料的篩選,適宜架型和樹形,周年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對本地區(qū)紅地球葡萄設施避雨栽培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試驗研究總結,并在葡萄生產中進行了推廣,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關中地區(qū);紅地球葡萄;設施避雨;栽培技術
紅地球葡萄屬于晚熟品種,樹勢較強,芽眼萌發(fā)率和結實力高,穗大,粒大,色艷,果肉硬脆,耐貯運,豐產[1]。1998年陜西渭南臨渭區(qū)首先引進栽植紅地球葡萄。截止目前,陜西省鮮食葡萄種植面積超4.67萬 hm2,其中渭南市是陜西葡萄最集中產區(qū),種植面積近2.67萬 hm2(占全省60%),年產量42萬 t,產值34億元,成為該區(qū)域優(yōu)勢農業(yè)產業(yè)和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yè),主栽品種為紅地球葡萄(占到種植面積的80%)。渭南地區(qū)及全省的氣候特點是雨熱同季,特別是在7~9月葡萄成熟期降雨量較大(見表1),易出現秋淋雨現象,降雨季節(jié)與葡萄成熟期重疊,這給葡萄生產帶來一系列問題。一是病害發(fā)生種類多、發(fā)病偏重,易造成多種病害同期混合發(fā)生、流行;二是防治病害的農藥、人工投入成本增加,達不到節(jié)本增效的目的;三是由于用藥次數較多,果品安全存在隱憂,制約著該地區(qū)葡萄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壯大。自2009年起渭南市臨渭區(qū)葡萄研究所在紅地球葡萄上研究推廣了葡萄設施避雨栽培,通過7年的系統(tǒng)試驗,科技人員總結出了一套適應渭南氣候條件和栽培模式的葡萄避雨栽培技術并應用于葡萄生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
由表1可知:臨渭區(qū)近10年平均降雨量588.2 mm,每年7~9月葡萄成熟期降雨偏多,占當年全年降雨量的54.3%,8~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39.1%。
1.1避雨栽培基本原理
避雨栽培是生長季節(jié)在葡萄架上搭建塑料拱形棚以躲避雨水,避免雨水直接滴撒在葉片和果實上,大大降低了樹體濕度,阻斷發(fā)病因子,從而減少葉片和果實染病機會,大幅度降低噴施農藥次數和施藥量,提高葡萄品質和效益的一項栽培措施,是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有效途徑。
搭建塑料拱形棚的原則是:全部遮蓋葡萄枝葉并能抵抗大風,棚間留0.5~1 m的通風帶。根據用材不同,避雨棚形式多樣,可分為竹棚結構和鋼棚結構。竹棚結構每667 m2投資約2000~2500元,可使用5~6年;鋼棚結構每667 m2投資約2500~3500元,預計可以使用10年以上(見表2、表3),近3年通過對紅地球葡萄品質及效益進行的綜合比較,避雨設施栽培條件下生產的果品質量好,售價高,其中避雨棚栽培較露地地栽培平均每667 m2增收8500元以上(表4)。
竹棚與鋼棚結構的拱形棚進行對比,鋼棚費用較少,且一次成型,無后期修補活動。
表1 渭南地區(qū)2003-2012年降雨分布情況 (mm)
表2 竹棚結構架材成本
表3 鋼棚結構架材成本
1.2避雨棚構造
1.2.1老葡萄園改造搭建避雨棚
老葡萄園水泥樁一般高約2.2 m,栽植后高出地面約1.7 m,在現有葡萄園水泥樁上續(xù)接0.5~0.7 m長的立柱,兩行水泥樁頂部與行向垂直固定一道竹竿或者較粗的鋼絲,在水泥樁續(xù)接的立柱頂部順行向繃一道鋼絲,行間的竹竿或者鋼絲上順行向繃兩道(間距0.5~1 m)鋼絲,在鋼絲上每隔1 m左右綁一道2.3~2.6 m長竹片(或鋼絲)。竹片(或鋼絲)上覆蓋0.03~0.05 mm(3~5絲)的抗老化農膜,膜上加壓膜繩并固定好。
1.2.2新建葡萄園搭建避雨棚
對于新建的葡萄園,建議規(guī)劃3~3.5 m的行距,可直接預置3 m的水泥樁,地下埋0.7 m,地上露2.3 m,葡萄架柱與避雨棚柱為同一個柱,即一柱兩用。在兩行水泥樁頂部下0.5~0.6 m處與行向垂直固定一道竹竿或者較粗的鋼絲,在水泥樁頂部順行向綁一道鋼絲,行間的竹竿或者鋼絲上順行向綁兩道(間距0.5~1 m)鋼絲,在鋼絲上每隔1 m左右綁一道2.3~2.6 m長竹片(或鋼絲)。竹片(或鋼絲)上覆蓋0.03~0.05 mm的抗老化農膜,膜上加壓膜繩并固定好。
1.3棚膜
質地:選用白色、藍色或淡藍色的PVC、EVA材質的長壽、抗老化、透光好的薄膜,EVA薄膜優(yōu)于PVC。
寬度與厚度:避雨棚膜寬度按棚的實際寬度進行選擇,厚度宜選用0.03~0.05 mm的薄膜,一般棚膜只使用1~2年,薄膜在使用次年透光率下降較大,不宜多年使用。
2.1土肥水管理
施肥原則為平衡施肥或配方施肥,以有機肥為主,巧施化肥。一般果實采收后基肥以有機肥為主;萌芽前追肥以氮、磷為主;花后果實第一次膨大期追肥以氮、鉀、磷三元素配合為主,同時注意鈣肥的施用;果實著色期追肥以鉀、磷為主,避雨栽培葡萄園要注意增施鉀肥,以促進著色;微量元素缺乏地區(qū)在開花前后依據缺素的癥狀增加追肥的種類。灌水時期分為萌芽期、花后、套袋前和入冬前;花期和漿果成熟期應控制灌水,以防落花落果和降低果實品質。
表4 避雨栽培和露地栽培對紅地球葡萄 品質和效益影響
2.2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防治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農業(yè)防治為主,結合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按照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科學使用農藥,有效的控制病蟲的危害[2]。避雨栽培主要是減輕了病害的發(fā)生率,特別是大幅降低了葡萄霜霉病的發(fā)病率,對蟲害作用不大,防治同露地。
3~4月噴藥1~2次主要防治黑痘病、毛氈病、白腐病及綠盲蝽、紅蜘蛛、蚧殼蟲等病蟲害;5月上、中旬開花前后噴藥1~2次主要防治灰霉病、穗軸褐枯病、霜霉病等,繼續(xù)做好綠盲蝽防治;5月下旬~6月下旬落花坐果后至套袋前噴藥1~2次主要防治灰霉病、白腐病、炭疽病、蚧殼蟲、綠盲蝽、薊馬等;7月下旬~9月上旬噴藥1~2次主要防治灰霉病、炭疽病、紅蜘蛛等;采前除袋后,對果穗全面噴灑采前專用防腐保鮮劑,本次藥對降低采前果穗帶菌量十分重要,藥后第二天進行采收。
2.3整形修剪
避雨栽培適宜采用“Y”形架、“V”形葉幕整枝,紅地球葡萄幼樹根據架式確定的整形方式修剪,使枝蔓提早均勻地分布于架面上,為早豐產打好基礎;紅地球葡萄結果大樹修剪根據品種特性,枝條生長情況和著生部位、整枝形式等,采取長、中、短梢結合的修剪辦法,解決好結果母枝的長度和數量問題,使植株保持健壯的生長勢和連續(xù)的結實能力。
2.4果實套袋
6月中下旬~7月上旬避開雨后的高溫天氣進行套袋。套袋前,全園噴布一次殺菌劑,結合防病加入殺蟲劑和鈣肥,防治蟲害發(fā)生和補充果實關鍵時期所需的鈣,防止裂果。在采收前10~15 d為促進著色可除袋。除袋時,為了避免高溫傷害,不要將紙袋一次性摘除,防止鳥害和日灼,可先撕開袋底,待3~4 d后除去紙袋,除袋時間宜上午10時前和下午4時后進行,陰天可以全天進行。
2.5埋土防寒和出土
陜西渭南地區(qū),幼樹期(1~3年)通常在土壤上凍前的12月上中旬埋土防寒。在修剪后,將枝蔓下架,順勢捆好,在距根部1.2 m以外取土,埋土厚15 cm左右,用土要碎,埋后拍實。第二年出土時間大約在清明節(jié)前15 d。
(1)陜西關中地區(qū),葡萄園搭建避雨設施后,一般每年發(fā)芽后5月上中旬蓋膜,采果后至落葉前將膜去掉,以防冬季下雪把棚壓垮造成損失。
(2)避雨設施栽培的葡萄園日常管理和露地栽培基本一致,主要是防病用藥次數和用藥量大幅降低(大約減少用藥次數和用藥量60%),一般20~30 d噴一次藥即可,特別是對霜霉病預防效果非常顯著,蟲害的防治應根據田間觀察,靈活掌握。
(3)避雨設施栽培能有效降低葡萄葉、果染病率,但對光照稍有影響。建議果農適當疏果,合理負載,同時加強果園的肥水管理,尤其是葉面多噴施磷、鉀肥,提高果實品質,達到穩(wěn)產、優(yōu)質、高效的良性循環(huán)。
[1] 孔慶山. 中國葡萄志[M]. 北京: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79.
[2] 王忠躍. 中國葡萄病蟲害與綜合防控技術[M]. 北京: 中國農業(yè)出版社, 2009: 6-7.
10.13414/j.cnki.zwpp.2016.05.013
2016-07-20
項目名稱:陜西省科技統(tǒng)籌創(chuàng)新工程計劃項目(2013KTDZ02-01):渭南葡萄優(yōu)質高效生產技術集成與產業(yè)化示范項目。
李蕊(1985-),女,陜西渭南人,助理農藝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園藝栽培。Email: jimodefeng-1@163.com
王錄俊(1968-),男,陜西渭南人,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葡萄栽培。E-mail: wnwl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