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滑璇
南方周末實習生 朱岱臨
在與最高法院、云南普洱中級法院爭取了一星期后,昆明律師惠君琦才從后者處拿到當事人的死刑復核裁定書。彼時,當事人已因毒品犯罪被一審的普洱中院執(zhí)行死刑。
為了這起死刑復核案件,惠君琦往北京跑過五趟,五次約見最高法院的承辦法官,遞交了五份書面辯護意見,換來的只有復核裁定書中的一句話:“(合議庭)聽取了辯護律師意見,現(xiàn)已復核終結?!?/p>
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復核權,迄今已近十年。據(jù)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透露,十年來,中國死刑立即執(zhí)行案件總數(shù)已由“萬字號”減少到“千字號”,少殺、慎殺效果明顯。
但在死刑復核這一攸關生死的最后防線,律師的參與程度、辯護空間依然有限。據(jù)中國政法大學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研究員張亮統(tǒng)計,2014年至2016年,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公布的255個死刑復核案例中,有辯護律師參與的僅22例,占比8.63%。
法律不明確,就叫辯護人吧
與十年前相比,惠君琦的遭遇已經(jīng)好多了。
知名刑辯律師張青松說,那時的律師,找不到死刑復核案件到了哪里,找不到承辦法官在哪里,不知道如何表達意見。
接受當事人委托后,律師們碰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閱卷難。在死刑復核階段,最高法院、終審法院都會拒絕律師的閱卷申請,因為沒有法律依據(jù)。而被告人家屬、一二審律師手里的案卷,很可能只有關鍵部分,如此,死刑復核律師便無法掌握全部案情。
會見當事人也是障礙重重。在很多地方的看守所,律師想在死刑復核階段會見被告人,先要出具最高法院公函。但最高法院往往認為死刑復核期間的會見沒有法律依據(jù),拒絕出函。
一個既看不到案卷、又見不到當事人的律師能做些什么?或許可以嘗試找找法官。在北京市尚權律師事務所(下稱“尚權所”)于2009年完成的《律師參與死刑復核程序?qū)嵶C報告》中,律師是這樣聯(lián)系法官的——首先,通過網(wǎng)絡搜索查詢某地、某類死刑復核案件歸屬最高法院的某個刑事審判庭管轄;然后,通過“114”或其他方式找到相應審判庭的電話,并與該庭內(nèi)勤聯(lián)系。如果運氣好,內(nèi)勤或許會告訴你案件承辦法官的姓名、電話。
當然,運氣也可能不好。在尚權所2009年代理的一起案件中,律師直接撥通了一位法官的電話。不料,法官上來就說電話保密,還質(zhì)問他從哪里得來的號碼。律師只想問問案件進展,對方卻說沒有義務告知,電話直接掛斷。
這種情況下,律師想與法官聯(lián)系,只能通過兩種途徑:郵寄、信訪。涉及死刑復核的郵件,收件人一欄不必寫明具體審判庭或法官,但要標注案件性質(zhì)和被告人姓名。經(jīng)過整理、分揀,這些郵件會被自動送到案件承辦人手里。若是走信訪通道,律師就要親自去一趟永定門附近的最高法院信訪接待點。曠日持久的排隊后,得到回應的幾率微乎其微。
2008年9月,最高法院刑三庭一位法官的話似乎給出了答案:對于律師在死刑復核階段的身份,法院沒有明確規(guī)定。那時,律師在死刑復核程序中開展的是辯護業(yè)務還是代理業(yè)務,都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作為慣例,辦案時一般稱為“辯護人”。
依據(jù)刑事訴訟法,被告人可能被判處死刑的案件,必須有律師參與。沒有委托辯護人的,應由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辯護。“但在死刑復核程序中,最高法院對此沒有要求?!敝袊ù髮W訴訟法學院教授吳宏耀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不盡合理。
2013年起施行的新刑訴法,對于死刑復核階段律師的作用,只寫了一句話:最高人民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應當訊問被告人,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新刑訴法的司法解釋出臺前,吳宏耀組織過一個研討會,提出死刑復核階段,必須為那些沒有辯護律師的被告人指定律師。然而司法解釋公布時,只規(guī)定了高級法院復核死刑案件時,要為被告人指定律師。對于最高法院的死刑復核,只字未提。
法律援助規(guī)定遲遲未出臺
早在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前,學界就在關注死刑復核階段律師的作用。一種設想是,讓死刑復核走向訴訟化,逐漸發(fā)展成控辯雙方你來我往的聽證模式?;蛘咧辽伲瑸楹献h庭、被告人、被害人、辯護人、檢察人員等搭建起一個平臺,大家可以見見面、說說話。
遺憾的是,時至今日死刑復核訴訟化并未實現(xiàn)。死刑復核不開庭,法官們對著案卷審案,律師們能做的就只有約見法官、會見當事人、提交辯護意見。
盡管作用有限,死刑復核程序依然需要律師參與,因為絕大多數(shù)被告人根本沒有為自己辯護的能力。在張亮的統(tǒng)計中,255個死刑復核案件涉及281名被告人,其中初中及以下學歷者246人,占比87.54%;高中及以上學歷者35人,具有大學學歷者僅7人。
為保障被告人權利,從2007年起,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等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尤其最初三年,兩高每年都會發(fā)布一兩個新規(guī)。比如2007年,兩高會同公安部、司法部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嚴格依法辦案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zhì)量的意見》;2008年,最高法院、司法部共同頒布《關于充分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辯護職責確保死刑案件辦理質(zhì)量的若干規(guī)定》等等。
一名曾在最高法院工作的法官透露,剛收回死刑復核權的幾年,不核準率相對較高,大約15%。2007年,死刑緩期執(zhí)行數(shù)字首次超過死刑立即執(zhí)行。此后,不核準率漸趨平穩(wěn),基本保持在10%以下,規(guī)范出臺的密度也相對放緩。
直到2014年3月,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劉仁文在一篇內(nèi)參中指出,為確保死刑復核案件質(zhì)量,應盡快賦予死刑復核被告人法律援助權。很快,劉仁文的建議得到官方回應,“為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被列入法院的“改革任務”中。
隨之而來的,是最高法院、司法部牽頭制定《關于為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的規(guī)定》(下稱《法律援助規(guī)定》)。
據(jù)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最高法院的設想是,將法律援助、免費辯護推廣到全部死刑案件中。2016年3月全國“兩會”前后,時任最高法院新聞發(fā)言人孫軍工也對制定中的法律援助規(guī)定進行過解讀。孫軍工稱,“為所有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指定辯護律師、提供法律援助,是依法保障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訴訟權利的需要,是進一步加強人權司法保障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的需要,是確保辦理死刑案件質(zhì)量防范冤假錯案發(fā)生的需要”。而規(guī)定一旦發(fā)布,不僅所有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都能得到律師辯護;在律師辯護方式、律師資質(zhì)、律師權利義務和權利保障,以及法律援助的監(jiān)督管理方面,也都將有所規(guī)范。
2016年9月11日,在尚權所和法大刑事法援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死刑復核收回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表示,在死刑復核案件法律援助一事上,“財政部的錢都落實了”。但本擬于2015年年內(nèi)出臺的法律援助規(guī)定,至今沒有下文。
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刑事業(yè)務委員會副主任李貴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規(guī)定之所以擱置,可能因為司法部、最高法院和律協(xié)等各方在一些問題上難以達成一致意見。比如是否要對死刑復核律師進行資格限制,是否設立死刑復核案件最低工作標準等等。
“所以2015年最高法院發(fā)布了《關于辦理死刑復核案件聽取辯護律師意見的辦法》(下稱《辦法》),專門對律師閱卷、提交辯護意見、死刑復核裁定書送達等問題做出了規(guī)定?!崩钯F方說。
死刑復核的標準“太散”
《辦法》出臺后,律師們的境況確實有所改觀。至少閱卷、約見法官、會見被告人不再困難。律師再也不必到處亂撞了,他們可以直接向最高法院立案庭查詢,立案庭應當答復是否立了案,以及是哪個審判庭負責。
“但最受挫的是,律師的辯護意見完全沒有反映在死刑復核裁定書上。法官不會像一審、二審那樣,(說明)采納或者不采納律師的意見,完全沒有評判?!鄙袡嗨蓭煆堄暾f。
張雨的困惑同樣困擾著其他律師,他們的所有努力往往只能換來裁定書上的一句話: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辯護律師的意見?;菥J為,這樣的反饋過于簡單。
對此,有法官回應,一些律師水平有限,辯護意見沒有參考價值?!俺苏f被告人是初犯、主觀惡性不強,你還能不能講點別的?”
法官的說法也并非沒有道理。在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張亮搜集了2014年、2015年山東省高級法院作出并公布的276個死刑案件,盡管所有被告人都獲得了律師辯護,但辯護質(zhì)量實在令人堪憂。在一些案件里,律師不但無法提出有力的辯護意見,甚至會發(fā)表不利于被告人的言論。在一起被告人“喊冤”的案件中,律師寫道,“對認定被告人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在另一起案件中,律師稱“原審判決……已對其從輕處罰,提請法院維持原審判決”;在一起故意殺人案中,律師直接表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定罪準確,量刑適當,請法院依法核準”。
多位最高法院法官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介紹,死刑復核階段主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證據(jù),二是政策(詳見南方周末2014年10月16日《最高法院如何刀下留人》)。其中,政策較難把握。
“標準是什么呢?它散見于最高法院發(fā)布的刑事參考、指導案例、會議紀要、領導講話之中,太散。”自從接觸死刑案件以來,張雨一直試圖挖掘出這些標準,但很難歸納成體系。
“收回死刑復核的初衷,就是為了統(tǒng)一裁判標準。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眳呛暌J為,最高法院正在執(zhí)行的一些標準并沒有規(guī)則化,仍然具有彈性。
在《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不核準死刑典型案例》一書中,記錄了一起因婚戀矛盾引發(fā)的故意殺人案。被告人郭某用水果刀對懷孕的戀人連捅三十余刀,一尸兩命。由于符合婚姻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等一般不判處死刑的情形,且有自首情節(jié),最高法院未對郭某核準死刑立即執(zhí)行。而在張亮搜集的案例中,有三起類似的案件,核準了死刑。
“想要維持標準的動態(tài)平衡并不容易,”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現(xiàn)于最高法院掛職刑一庭副庭長的林維說,“至少在最高法院內(nèi)部,應該實現(xiàn)各個庭之間的融合。”
2014年至2016年,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上公布的255個死刑復核案例中,有辯護律師參與的僅22例,占比8.63%。
死刑復核案件被告人法律援助制度有望確立,但相關文件至今尚未出臺。
“收回死刑復核的初衷,就是為了統(tǒng)一裁判標準。直到今天,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p>
?相關鏈接
這些案子(部分)未核準死刑
1.高偉威、李俊杰販賣毒品案
關鍵詞:危害性
高偉威多次販賣甲基苯丙胺等毒品,李俊杰系其供貨來源,涉案毒品總量超過4000克,徐州中院判處二人死刑,江蘇高院維持原判。
2012年11月14日,最高法院裁定,核準高偉威死刑,改判李俊杰死緩。理由是,鑒于李俊杰系應高偉威要求組織毒品貨源,所販賣的毒品是高偉威所販賣毒品的一部分,數(shù)量明顯少于高偉威,雖系毒品再犯,但所犯前罪較輕,對其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zhí)行。
2.徐河新、史自芳、徐波故意殺人、搶劫案
關鍵詞:重大立功、自首
開辦養(yǎng)豬場的徐河新曾因不想支付工錢殺死一個工人,又與表兄史自芳預謀并殺死一個要辭職的工人。徐河新還與他人實施了5起搶劫,致死3人傷2人,其中,表兄史自芳參與了一起(致傷),他的兒子徐波參與了兩起(都有致死)。徐河新還犯有非法制造槍支、非法持有彈藥、故意傷害、盜竊等罪。新疆建設兵團農(nóng)八師中院判處三人死刑,新疆高院維持原判。
2013年5月3日,最高法院裁定,核準徐河新、史自芳的死刑,改判徐波死緩。理由是,鑒于徐波歸案后揭發(fā)徐河新殺人和持槍搶劫等犯罪行為,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主動坦白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本人搶劫事實、自首盜竊事實,在共同搶劫犯罪中沒有直接實施殺人行為,作用次于徐河新等情況,對其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zhí)行。
3.顧立新故意殺人案
關鍵詞:口角糾紛、積極賠償
顧立新酒后遇見工友高某甲,二人因瑣事發(fā)生口角,繼而廝打。顧立新持尖刀朝高某甲胸部及面部捅刺數(shù)刀,致高某甲因心肺破裂、脾破裂、急性心包填塞死亡。通化中院判處顧立新死刑,吉林高院維持原判。
2013年11月25日,最高法院裁定,不核準死刑,發(fā)回重審。理由是,鑒于本案系工友間因口角糾紛引發(fā),且顧立新歸案后認罪態(tài)度較好,有悔罪表現(xiàn),其親屬積極協(xié)助賠償被害人親屬的經(jīng)濟損失并得到諒解,對顧立新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zhí)行。
4.閆保柱故意殺人案
關鍵詞:家庭矛盾
閆保柱夫婦與閆母因家庭瑣事發(fā)生爭執(zhí),閆保柱之弟與閆保柱發(fā)生廝打,閆保柱持尖刀捅刺弟弟左季肋區(qū)一刀,致其死亡。邢臺中院判處閆保柱死刑,河北高院維持原判。
2013年12月12日,最高法院裁定,不核準死刑發(fā)回重審。理由是,“鑒于本案系家庭矛盾引發(fā),并具有突發(fā)性,閆保柱歸案后認罪態(tài)度好,有悔罪表現(xiàn),且本案發(fā)生在親兄弟之間,考慮家庭的實際情況,對閆保柱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zhí)行。”
5.李彥故意殺人案
關鍵詞:長期家暴
四川下崗工人李彥在與丈夫譚勇的一次沖突中將后者殺死,并分尸、烹煮,棄于廁所與河中。資陽中院判處李彥死刑,四川高院維持原判。一審、二審法院均未認定長期家暴的因素。
2013年底,最高法院裁定,不核準死刑。四川高院重審改判李彥死刑,緩期二年執(zhí)行。理由是,鑒于本案系家庭糾紛引起,被害人譚某對本案的引發(fā)存在一定過錯,李彥歸案后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對李彥判處死刑,可不立即執(zhí)行。
6.周軍輝、秦星強迫賣淫案
關鍵詞:犯罪情節(jié)、新證據(jù)
時年11歲的唐慧女兒樂樂(化名)在溜冰場結識了理發(fā)店打工仔周軍輝,并被后者介紹到“柳情緣休閑中心”賣淫,二人還曾發(fā)生性關系。永州市中院的一審判決、兩次重審判決和湖南省高院的終審判決,均以強迫賣淫罪判處帶走樂樂的周軍輝和柳情緣老板秦星死刑。
2014年6月3日,最高法院裁定,不核準死刑,湖南高院重審改判二人無期徒刑。不核準的理由是,鑒于周軍輝、秦星強迫賣淫的暴力、脅迫程度,犯罪情節(jié)的惡劣程度尚未達到情節(jié)特別嚴重,對二被告人以強迫賣淫罪判處死刑立即執(zhí)行量刑不當。本案復核期間出現(xiàn)新的證據(jù),可能影響對秦星是否構成立功的認定,依法應予查明。
(蘇永通據(jù)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