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中華
(河南大學(xué),河南 開封 475000)
何如一曲琵琶好
葛中華
(河南大學(xué),河南 開封 475000)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香山居士的一曲千古《琵琶行》,賦予了琵琶絕美的聲音。那時而婉轉(zhuǎn),時而流暢,時而鏗鏘,時而冷澀,時而蕩氣回腸的琵琶聲一直回蕩在耳邊。那位淪落天涯的琵琶女披上了神秘而美麗的面紗。
說到琵琶女,不得不讓人想到王昭君,這位與琵琶最親密無間的女子,穿越了千年時光,成就了不朽的浩蕩紅顏。那時,她不過是個普通的民家女孩,也許是生于一個月朗風(fēng)清之夜吧,父母即興為她取了一個乳名,喚作皓月,又有誰曾料想到,隨著光陰流轉(zhuǎn),這個沐浴月光的皎潔女子竟會化身為雁門關(guān)外蒼涼土地上一輪永恒的嬋娟。
漢元帝時,王昭君以一名民間女子的身份被選入宮,自此開始了宮廷生活。年年歲歲,多少青春年華,如落花流水一去不回,縱然這里有銀燭畫屏,珠光寶玉,綾羅綢緞,也抵不過深宮夜色涼如水。君恩寡薄,三千佳麗在宮墻之內(nèi)只有苦苦等待,而昭君,似乎不愿意做一只皇宮深處的金絲雀。
公元前33年,匈奴單于呼韓邪來長安提親。漢朝的和親一向是挑選宗親的女兒當(dāng)做公主遠(yuǎn)嫁他國,而這一次,漢元帝似乎舍不得皇室貴族之女,決定選一名面貌不佳的宮女充當(dāng)公主。雖久居樊籠,渴望自由,可是宮女們一聽要去茫茫大漠另一邊的匈奴就放棄了離開的念頭,于是都紛紛賄賂畫工,讓自己憑借美貌留在皇宮。最后,一幅被丑化的畫像被呈到漢元帝面前,那便是昭君。
《后漢書》記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上面說“不得見御,積悲怨”,我認(rèn)為這種說法有些流俗,我倒是認(rèn)為,昭君是心甘情愿遠(yuǎn)赴匈奴的。嫁與異國單于,我想是這位皓月女子看透宮廷生活的冷漠,深思熟慮的選擇。
懷抱琵琶,告別長安,茫茫大漠,駛向北國匈奴,不知在蒼茫的大漠輾轉(zhuǎn)了多少日夜,經(jīng)歷多少風(fēng)沙,不過可以想象,在這日復(fù)一日的長河落日景色中,偶爾一行雁陣飛過,美人半遮,伴著冷月,彈一曲琵琶幽咽,這該是一幅多么美麗而蒼涼的畫面。
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寧胡閼氏,“寧胡”在胡語中是“希望”的意思。大概單于便是把昭君當(dāng)做是匈奴的希望,認(rèn)為這位漢地女子能為胡地帶來和平與繁榮。也正如他所愿,匈奴與大漢自此和睦共處了六十余年,昭君也傳播了許多漢朝先進的生產(chǎn)經(jīng)驗,為匈奴王室生育子嗣,被世人稱贊。
就在昭君嫁與匈奴的第二年,呼韓邪單于亡故。依照胡人俗制,繼子在父親去世后可娶繼母為妻。而昭君,這位中原女子是斷然抗拒這種習(xí)俗的,故向漢朝上書請求還鄉(xiāng),很不幸遭到了拒絕。無奈,只得繼續(xù)委身于胡地王宮,犧牲自己的幸福和自由。故國南望,思念綿長,遙無歸期。也許是為了胡漢和睦,也許是真的傾慕于昭君,前后兩位單于對昭君相當(dāng)優(yōu)待,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漠北之地生活了十余載,如她所愿,她的墓藏在北靠大青山,南依黃河,遙望故鄉(xiāng)?!耙蝗プ吓_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我想,她早已在大漠殘陽中看透生死了,她的一生,蒼涼卻令人無比敬佩。
人們都說昭君落雁是因為她的美貌,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她生命中蘊藏的蒼涼悲壯的力量。今天,看后人為昭君作的《昭君出塞圖》,聽《昭君出塞》這首琵琶曲,別有一番味道。作品里沒有江南煙雨,沒有草長鶯飛,有的只是昭君懷抱琵琶向茫茫草原沙漠前進的單薄身影,卻可以感受到這個女子內(nèi)心肩負(fù)的家國大任。
在敦煌富麗的壁畫中,反彈琵琶是最美的舞姿,我也一直在想,創(chuàng)作這些壁畫的唐代畫匠,是否在創(chuàng)作時想到了遠(yuǎn)在西漢的王昭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她終于還是被歷史銘記,被后人敬佩。
K81 文獻標(biāo)識碼:A
1671-864X(2016)08-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