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攝影師來說,因為疏忽而把照片拍得模糊實在是讓人沮喪的事。但也有這樣一些照片,畫面不夠清晰并未降低它們非凡的地位與影響力;還有這樣一些攝影師,故意將畫面拍得模糊,從而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強烈風格。
攝影始于模糊
史學界公認的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張照片誕生于1826年,由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拍攝。由于技術所限,尼埃普斯使用瀝青板感光,拍出的照片清晰度很差,曝光時間長達八小時,所以照片中出現(xiàn)了奇怪的效果:對立建筑物的左右兩面都被光照射。然而這并不影響這張照片的偉大,它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從此人類可以用非繪畫性手段來記錄這個繽紛的世界。
模糊曾是一種審美
清晰銳利一度并不是攝影圈的審美標準。攝影術誕生之后,技術的進步使得照片逐漸清晰起來。然而,當時攝影被看作是景物的純機械復制,所以不被歸于藝術范疇,一些攝影師認為,要增強攝影的藝術性,就要模仿繪畫,所以他們學習印象派的風格,借助針孔相機和柔焦鏡拍攝,印制照片時故意采用漫射濾光鏡,使照片產生朦朧的柔光效果。當時的藝術照片看起來更像是繪畫中的素描,攝影師們期望由此博得藝術界的認可。后來,攝影師們意識到,清晰銳利的再現(xiàn)世界是攝影獨一無二的特質,這也標志著現(xiàn)代主義攝影的來臨。雖然也有威廉·克萊因、羅伯特·弗蘭克、森山大道這樣的反叛者,但清晰的畫面還是當代普遍認可的攝影美學特征之一。
因模糊而震撼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fā)起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匈牙利裔美籍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隨軍報道了奧馬哈海灘的戰(zhàn)況,留下一組珍貴的歷史記錄。在戰(zhàn)時極度危險的情況下,能留下影像已實屬不易,其中這張著名的照片,因模糊的畫面而更加震撼人心,同時也印證了卡帕那句廣為傳頌的名言: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
模糊也是
一種潮流
建筑
當代藝術領域最著名的失焦作品,要屬日本攝影師杉本博司的建筑系列。杉本博司這樣解讀自己的作品:現(xiàn)代主義誕生并擴散開來,人類的生活也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對此我決定用當時實際建造,如同紀念碑般的建筑物驗證一番;我使用大型相機拍攝,拍出來的影像卻是模糊的,因為我將相機焦點設置在比無限遠還要遠的地方,通過這種方式強行使影像模糊,我想要窺視這世界不存在、比無限遠還要遙遠的場所,卻被模糊給吞噬了。
時尚
很多攝影師試過用失焦的方式拍攝時尚大片,而出生于意大利的攝影師Paolo Roversi便是始作俑者。他的攝影作品一般使用1/4秒或者更慢的快門速度,和一般商業(yè)攝影畫面清晰銳利的標準大相徑庭,拍出的人物有一種若即若離的曖昧感覺,好似人物特質被從照片中抽離了出來。
探索“模糊”的世界
一般來說,一張照片拍得模糊不清,不外乎兩種原因:失焦,或是快門速度不夠。
虛焦拍攝
有多燈光的城市夜景比較容易出效果,將相機設置為手動對焦,轉動對焦環(huán),對準華燈初上的街道和建筑,將得到一個不一樣的虛幻世界。人像也是很好的嘗試范例,但“度”的把握很重要,適可而止的虛化,才能讓畫面看起來別有意境。
慢速快門拍攝
最好尋找色彩明快、有對比的場景,或是畫面中主體和背景有明暗對比,快門速度根據(jù)拍攝主體的運動速度決定,可以中低速快門多做嘗試,直到畫面效果滿意為止。
運動
用極慢的快門速度去拍攝比賽中動作極快的運動員,是體育攝影中常用的一種手法。當快門速度需要1/1000秒,而你只用1/30甚至更低來拍攝,畫面當然很難看清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畫面突出了運動員的速度感和動作的韻律感,往往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