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雋
七里山塘古街行
文/覃雋
從蘇州閶門到虎丘的那條山塘街,約長七里,蘇州人叫它七里山塘。山塘街道呈水陸并進、河街相鄰的格局,沿岸建筑精致典雅,疏朗有致,街面店肆林立,會館集聚,至今仍保留著老蘇州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生活習(xí)俗,展示著江南水鄉(xiāng)和蘇州街巷的獨特魅力。
唐代寶歷年間,大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他在姑蘇的水巷探幽訪古時,看到虎丘一帶河道壅塞,農(nóng)田易澇,且南北交通不便,便在虎丘與城中的閶門之間開鑿了一條山塘河,兩岸遍植桃李,把這一帶點綴得山水交映,花團錦簇。由于山塘河和山塘街是城中心通往虎丘的水陸交通要道,枕河人家迅速云集,兩岸很快就集聚起人氣。從此,七里山塘,紅塵錦繡,這個“天堂”里的街市便成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的風(fēng)流富貴之地”,成了蘇州最繁華的地方。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chuàng)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中的“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xiàn)了“居貨山積,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燦若云錦”的繁榮景象。慈禧太后則完全模仿山塘街,在北京頤和園筑起了那條著名的“蘇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風(fēng)貌重現(xiàn)京華。
山塘街緊傍河的北側(cè),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cè)的街道連結(jié)。古街以半塘橋為界可分為東西兩段,半塘橋以東到閶門渡僧橋這一段,商店林立,市廛嘈喧,“七里山塘半酒樓”,白天人流熙攘,夜間燈火輝煌。半塘橋以西到虎丘,漸近郊外,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漸寬,碧波漾漾,虎丘青青,山明水秀。舊時春秋兩季,從山塘河乘船游虎丘是件時髦之事。紅欄碧樹,綠波畫舫,經(jīng)過古色古香的半塘橋、彩云橋、青山橋、綠水橋、斟酌橋、望山橋等,一路笙歌曼唱,一路詩情畫意。對此,白居易頗為自得地賦詩:“自開山寺路,水陸來往頻。銀鞍牽驕馬,花船載麗人?!痹娙松虺踉凇稇浗稀吩~中也寫道:“蘇州好,載船卷艄船。幾上博山香篆細,筵前冰碗五侯鮮。穩(wěn)坐到山前?!蹦隳芟胂蟪鲞@條水道當(dāng)時的綺麗風(fēng)光。
山塘街上建于兩側(cè)的里弄支浜曲折幽深。沿浜的建筑不是古寺就是祠堂,不是會館就是名宅。古寺如壽圣禪寺,聞名于世的血書《華嚴(yán)經(jīng)》即出自該寺;祠堂主要有功德祠、鄉(xiāng)賢祠、宗祠和節(jié)孝祠,其中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功德祠為怡賢親王祠;會館現(xiàn)存六處殘址,其中以位于半塘橋東側(cè)的全晉會館的規(guī)模最大,門前建有白石大牌坊兩座,甬道間有白石料的“金水橋”;這一帶有很多名人宅邸,如唐代的陸羽、陸龜蒙、李紳,宋代的丁謂,明初的姚廣,還有明末有名的紅粉佳麗卞玉京、以美艷和身世傳奇著稱的董小宛都住在山塘。現(xiàn)山塘街上還存有玉涵堂、小隱堂、寓竹舍、知希齋、芙蓉閣等數(shù)十座名人宅院。
漫步在山塘街上,看眼前的小橋流水、黛瓦粉墻,那婉約別致的景象,讓人好似一步步走進歷史舊夢的深處,恍如隔世。不知是從哪里飄來蘇州評彈唱曲,余音拂水纏檐,過橋穿廊仍縈繞不絕,那一唱三嘆,跌宕起伏又回峰路轉(zhuǎn)的音韻,令人洗心濯肺,回腸蕩氣,讓人沉浸在歷史的品味中難以回魂。
(作者:上海市嘉定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