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敏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7-0220-02
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品德與社會》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chǔ),讓學生學到有關(guān)社會生活的常識、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guī)范、掌握適應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但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不能靠簡單的說教,不能把教育與生活剝離,而是要把情境教學融入品德與社會教學,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感受、感悟,從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與品行。
一、基于教材創(chuàng)設(shè)情境體驗生活
教材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chǔ),從家庭到學校、社區(qū)、國家、世界,不斷擴展著生活領(lǐng)域。學生的品德的逐步形成與發(fā)展是在逐步擴展的生活領(lǐng)域中,通過與各種要素的交互作用實現(xiàn)的。教材上的內(nèi)容是經(jīng)過精心選編的,具有代表性。教學中,要尊重教材,合理利用教材,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進行品德教育。
如三年級上冊“當爸爸媽媽出差以后”一課的教學中,孩子們都有這種體驗,但是怎樣讓孩子們才能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感情呢,首先讓孩子回憶自已有沒有假期離開父母的時候,那時候你會想些什么?孩子們會想到在家里的時候媽媽給他做好吃的,睡覺的時候給他掖被角,爸爸陪她踢足球,玩游戲,輔導他學習……角色互換,你現(xiàn)在就是爸爸或者媽媽,你要出差很長時間,你會想些什么?讓學生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他們想到我的孩子作業(yè)寫完沒有,吃的好不好,天冷了,知道穿厚的衣服嗎?有的孩子說著說著就哭了,因為她的媽媽去海南出差一個月了。開始的時候,她感覺沒有媽媽在家真好,沒人嘮叨她學習,沒有人天天督促她寫作業(yè),通過情景模擬,她突然想媽媽了。為了讓這份牽掛的感情升華,我讓孩子們給外出的父母,或者給你在家里的孩子寫一封信,告訴他們你在想什么。通過這個情景模擬孩子們更深切地體會到了父母的辛苦,對于獨生子女的孩子來說,他們生活中他們很少有機會體會對別人的牽掛,對別人的擔心與惦念。通過情景模擬,體驗了這種心情,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感情。
二、情境體驗讓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小學階段是孩子們世界觀形成的初級階段,他們對世界,對事情的的態(tài)度,以及對處理學生之間矛盾的方法,直接影響著將來他們的處事態(tài)度。而這些世界觀是抽象的,語言的描述和講解只是干澀的,在教學中,我結(jié)合教材,調(diào)動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認識,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用正確的是非觀影響學生世界觀的形成。
五年級下冊《生活中的快樂》高爾基的兒子的信中提到:要知道“給”永遠比“拿”要快樂。生活中的孩子們,在家里都是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要什么有什么,在他們的眼里,他們要的父母都無條件給予,從來沒有想過是不是給予別人也是一種快樂。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去分享,不能體會分享的快樂。于是,我在教學中,設(shè)置了這樣的情境1、想一想,生活中你什么時候?qū)e人說謝謝?2、生活中,什么時候別人對你說謝謝?3、聽到別人對你說謝謝的時候,你心里的感受是什么?學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經(jīng)歷講出來,體會當自己給予別人幫助的時候,別人表示感謝的時候,自己內(nèi)心的快樂。平時也許對這種感謝并沒有特別的感受,單獨把它拿出來,用心去體會的時候,這種感受會更深切。孩子們列舉了很多自己生活中的列子,很多時候自己應該說謝謝,卻沒有說的,孩子們通過這樣的情境體驗,明白了表示謝謝是對別人付出的一種尊重。
這樣的體驗,讓心里只有自己的孩子,知道別人也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能尊重別人的付出與勞動,不會盲目以自己為中心。
三、角色互換體驗不同的生活情境
《品德與社會》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chǔ),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guān)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經(jīng)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三年級下冊《我們的生活需要誰》教學中,課前讓學生留心觀察我們的周圍有哪些人在為我們服務,初步感知生活不僅僅是以自己為中心。課上播放了美國一個城市,清潔工人罷工后的畫面,讓學生猜一猜這是怎么回事,從學生認為最不起眼的清潔工作感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誰。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驗假如生活離開了某一個行業(yè),我們生活會是什么樣。讓學生加深對各行各業(yè)工作的認識,消除歧視的心理。
為了讓學生有不同的體驗感受,我組織學生體驗學校保潔員、門衛(wèi)、班主任、圖書管理員、實驗員的工作,一是讓學生體驗這些工作人員的辛苦,二是讓學生明白我們的舒適的學習環(huán)境離不開別人辛苦的勞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人和人是交互的,誰也離不開誰,任何工作,任何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社會生活的一部分,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享受著別人的服務,也服務著別人。
四、熱點問題的體情境體驗,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國家開設(shè)《品德與社會》的宗旨就是通過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而道德品質(zhì)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中,不存在脫離生活的道德。品德的教育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實現(xiàn),脫離了生活去培養(yǎng)品德,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根之水。
曾經(jīng)在社會上一度被熱議的“扶與不扶”的問題,也在學生的心理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于是結(jié)合“誠信”這一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提供了情境模擬:老人跌倒了,扶還是不扶。教學中,讓學生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扮演老人,體會跌倒了以后,躺在冰冷的地上,路人冷漠地路過,卻沒人扶一把的心理感受;另一部分同學扮演路人,體會他們看見跌倒的老人是扶與不扶的矛盾的心理活動。最后所有的同學都達成共識,老人跌倒了,我們要扶一把,但是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如果是孩子遇到這種情況,要想辦法通知大人,采取措施,而不是貿(mào)然去扶。
暑假開學以后,孩子們都有出去旅游的經(jīng)歷,結(jié)合社會上的“旅游垃圾”問題,讓學生扮演沙灘、草坪、景物,體會游人隨意踩踏,亂寫亂畫的痛苦。教學中,緊扣熱點問題,增加情境模擬,讓品德教育融于活動中。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表演、感悟、反思,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學中,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觀察生活,而不是簡單的說教與講解,情境教學把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jié)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nèi)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zhuǎn)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也是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最初的基礎(chǔ)。
參考文獻:
[1]《品德與社會新課程標準》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