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萍
荷爾德林曾在《致大自然》一詩中這樣寫:“當我還在你的面紗旁游戲,還像花兒依傍在你身旁,還傾聽你每一聲心跳,它將我溫柔顫抖的心環(huán)繞?!蔽覀兌忌钤谧匀恢校M管周圍已高樓林立;我們都向往自然的環(huán)繞,盡管人類同時在不斷地破壞自然。從某種程度來說,人們因生存中的缺失,轉而努力尋找心靈上的彌補,于是,那些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情感便化為詩行傾瀉而出。詩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它將人與世界化為一體。而我們的寫作活動中,同樣需要去感受這份融合。
閱讀材料,根據(jù)要求作文。
席勒說:“自然是燃燒和溫暖詩人靈魂的唯一火焰。唯有從自然那里,他才得到他全部的力量;也唯有向著自然,他才在人為地追求文化的人當中發(fā)出聲音?!?/p>
對于以上這則材料,你有哪些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選角度,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詩歌除外)。
題目解析
此題可由以下角度進行思考——
首先,自然對人類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是直擊人類靈魂的。這意味著人類除了生息繁衍之外,所有的行為舉止與自然皆有聯(lián)系。自然,已經(jīng)深深地烙印在人的血脈中。人在生存之余,能夠真正地懂得生活,懂得汲取種種養(yǎng)分溫潤心靈。其次,詩人以“燃燒”和“溫暖”表述自然對人的影響,可見詩人對自然的傾慕。燃燒與溫暖,本是火的特質,用在此處,作用在詩人的靈魂之上,伸展其烈焰,可以照亮大地,這也是材料中所說的“得到他全部的力量”“發(fā)出聲音”。再則,短短一則材料中,三次提到了“唯一”“唯有”這種語言表現(xiàn)方式,表達了說話者堅定的信念。
片段一:詩人似乎總是與美有關,那種美就是天地間的鐘靈毓秀。詩人的眼睛是最清澈的,那樣純凈無邪,是自然賦予的珍寶,保護著他們在淤泥中始終亭亭凈植,清香四溢。奈保爾說詩人是容易流淚的。與自然為友的心又怎么會麻木呢?于是,走在蜀道上的太白不再執(zhí)著于京城的紛擾沉浮,以赤子的情懷回到養(yǎng)育他性靈的山水間,悠游自在地看著日出日落、云卷云舒。他的內心是一片率真和坦然。
——南京師大附中高三葉歸鴻
本段文字重點強調詩人的情感受到自然山水的洗滌。作者將自然、詩、美三者合一,借助自然建構人對于真與美的體驗。此處的自然,既指自然之物,也指自然之感,即符合“真”的一切事物及感受皆在其內。人因此創(chuàng)作了以“詩”為代表的一切美的事物,而創(chuàng)作過程無疑就是材料中所說的能夠“溫暖”人的“燃燒”。
片段二:自然洗濯了詩人的心靈,使其純粹;撫慰了詩人的靈魂,使其找到歸宿;啟發(fā)了詩人的思考,使其得到靈感?;驇響n思,或帶來愉悅,自然豐滿了詩,詩亦點綴了自然。真正的藝術都是源于自然的。
——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高燁涵
片段二借助于一組排比句,闡釋“自然”與“詩人”的關系:兩者相互作用影響,相互啟發(fā)促進。作者還強調“真正的藝術都是源于自然的”,一個“都”字,將自然的重要性推至至高無上。
同時,材料還強調,人只有經(jīng)由自然,才可以“在人為地追求文化的人當中發(fā)出聲音”,也就是說,席勒對于人、自然、文化的關系,有完整細致的思考和追求:他希望人從自然中浸潤濡養(yǎng)而來的收獲,經(jīng)過人的心靈情感的內化,然后再次外化,發(fā)出自己的聲音,進而影響他人。
片段三:在那個日漸浮華的時代,詩人的“返璞歸真”不失為一種極好的選擇。陶淵明無心仕途而隱居,孟浩然仕途不順而隱居,他們沉浸山水之中,在詩壇上的造詣卻頗高,這是一種返璞歸真。不“為賦新詩強說愁”,堅持有感而發(fā),不用空洞的文字湊數(shù),這又是一種返璞歸真。古文運動反對文表華艷提倡質樸自由,詩歌也該如此,不因崇尚浮華的辭藻而虛浮無物,應以短小精悍示人,這也是一種返璞歸真。正如席勒所說:“也唯有向著自然,他才在人為地追求文化的人當中發(fā)出聲音。”
——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高燁涵
作者認為,人類追求文化文明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因此,她借助于“返璞歸真”這一話題,將寫作的重點投注材料中的“人為”二字上,將“人”的作用進行凸顯——人是需要為自己的愛與淚找到一個世界,去盛放靈魂的。
我們還應當注意,本次寫作的材料不僅僅是席勒的話語,它還包括了說話者的身份:席勒,是一位詩人,一位情感敏銳豐沛的詩人,他的整個文化生活,便是他這番見識的具體表現(xiàn)。
片段四:文化應當是自發(fā)形成的,文化的差異源于養(yǎng)育文化的土地的差異。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地回歸滋養(yǎng)文化的地方,回歸質樸的土地和真純的自然。如果把文化當作一種產(chǎn)業(yè)消磨了本身的真實,在這樣的包裝下,文化的外衣確實變得華關精致了,但這樣的關是華而不實的,失去了文化本質的真氣。當下很多所謂的小說只是天馬行空甚至胡思亂想的故事,是時候回到文化生根發(fā)芽的地方看看了,真正的不朽都是從自然中走出來的?!哆叧恰肪褪窍嫖鞯纳剿没龅木`,裹著靈秀的水和輕盈的風。也只有這樣詩意的文字,才唱得出最清越的聲音。
——南京師大附中高三葉歸鴻
本段文字的作者想法更進一步,將目光投注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此刻,關于本次作文的審題,我們有這樣的希望:同學們在把握人與自然二者的關系時,要注意到,這個關系,不僅出現(xiàn)在文學、文化環(huán)境中,并且出現(xiàn)在生活中。普通的生活,也許看似毫無詩意,看似與自然毫不相關,但當人對自然的欽慕深植于靈魂,人與自然真正融為一體時,已無須去區(qū)分何者為我,何者為自然,它將讓每個人都成為詩人。
標桿作文
被風吹過的樹
◆文/張楚涵[南京師大附中高三]
顧城有詩云:“所有被風吹過的樹,都顯得有神?!彼€說“詩是樹葉,比秋天短,比世界長”。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痹娙瞬粚懺姡窃诘仍?。如同一棵樹,等風吹過,長出滿枝蔥蘢。席勒說:“自然是燃燒和溫暖詩人靈魂的唯一火焰?!币豢脴渖谧匀磺页蔀樗囊徊糠?,詩人何嘗不是如此?而自然給予詩的,豈止一陣風。
詩是因自然而生的。人無法躲避自己對頭頂蒼穹的追尋與贊美。在與自然之美心心相印的交流中,強烈的情感自然流露,便成為詩。無論是《詩經(jīng)》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還是《圣經(jīng)》中巴比倫河畔的柳樹,都是自然啟迪詩情的佐證?!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惫磐駚?,自然始終是詩的源泉,它隨意出現(xiàn)在每一個角落,而變幻無窮的文字卻永遠不能窮盡對它的表達。日月星辰,山川風云,花鳥魚蟲,自然不斷收到人寫給它的情詩,它的喜怒哀樂也都被詩人寫下,達到永生。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主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被蛟S正因為詩意的心更能認識到“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越是從自然中勃發(fā)詩情的靈魂,越是能從中感到快樂與慰藉,所以海子在詩中寫道:“我無限地熱愛著新的一日/今天的太陽今天的馬今天的花楸樹/使我健康富足/擁有一生?!?/p>
換而言之,自然之美所觸發(fā)的真與善,才是詩意的靈魂。在華茲華斯看來,自然給了人“幸福的心境”,培養(yǎng)了“高尚的感情”,賜予了“善和愛的行動”。他對自然的謳歌,其實是對人內心的探索。在他那么多名為“無題”的詩中,早已將單純的自然描摹化為心中激蕩的思想。因而泰納才說:“華茲華斯見了一株綠樹,便生枯榮之念;見了一朵行云,便悟到人世的浮沉?!?/p>
正是跳動著詩心的人主動對自然的領悟,才使得名為“詩”的“樹葉”產(chǎn)生了神韻,成為不羈之心的產(chǎn)兒、不死的精靈,人的靈魂也借此與天不老。那是高爾斯華綏筆下象征“美與仁愛”的“遠處的青山”,是濟慈相信的“世上鮮花會盛開,壯麗不朽的事物會接踵而來”,是阿多尼斯所言的“風兒棲身于我的愿望,烙鐵在我的舌頭之上”;亦是李賀“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的悲歌,是莊子“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的疑問,是李白“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的赤子情懷。
自然向人類棲身的樹不間斷地吹風,而由此跳動的心將這風作為筆鋒,作為“活著,并且抒寫太陽”的工具,執(zhí)象而求,咫尺千里。這份詩意,也造就了一片華枝春滿,天心月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