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曼婷
曾國藩曾說:“群居守口,獨居守心。”這句話可謂道出了做人的準則。一個人想要有所成就,應盡量做到這兩點。
“群居守口”指與別人在一起時,要守住自己的口,不言他人是非,不爆他人隱私,不論他人缺點,同時不吹捧自己,不言而不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謹言”?!叭壕邮乜凇笨梢苑乐沟湉目诔?,也可避免“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人問墨子:多說話有沒有益處?墨子說:青蛙日夜不停地叫,口干舌燥也沒有人注意它的存在;公雞每天按時啼叫,一啼大家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見話說多了沒有什么好處,只要說的時機恰當就行了。
怎樣才能做到守口呢?有位禪師認為說話必過三面篩子:第一面,這話是真的嗎?第二面,這話是善的嗎?第三面,這話是必須說的嗎?我想還有一面:你說的話愿意讓當事人聽到嗎?如果不愿意,那這話就可以不說。說話時在心里先過過這幾面篩子,就不會有無聊的話出口,從而傷人傷己。
“獨居守心”是指一個人在無人時更要堅持操守,潔身自愛,守住自己內心的道德底線、價值底線、人格底線?!拔崛杖∥嵘怼薄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都是修心守心要做的。
心,是一個人生命氣質的主導。常言道,不變初心,方得始終。猶記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那顆悠然自得的心。詩人處之世外,隱之南山,一顆心更是明凈剔透,毫無雜質。而李林甫、魏忠賢等人因為沒有修心守心,不僅弄得當時社會混亂,百姓苦不堪言,最終也葬送了自己。
群居守口,守住的是仁義禮智信,守住的是朋友間的情誼;獨居守心,守住的是個人的修為和操守,守住的是一片赤子之心。古之圣人皆從于此。言由心生,一個人只有有君子之心,才會有君子之行,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守著本心、守住言語,利己利人利社會。因此,我們要守心、守口,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外兼修的人。
人生是一場快樂而又短暫的旅行,要想留下自己的印記,就要守住心與言。心是根,言是葉,根深才能葉茂,才能早日成為棟梁之才。
佳作點評
文章角度有一定新意,沒有直接說要修身養(yǎng)性、謹言慎行,而是從曾國藩的一句話入手,分兩個層次說明了“群居守口”與“獨居守心”的內涵和意義。文章結構完整,思路清晰。不過,文章在論述部分稍嫌薄弱,在文采上也略有不足,需進一步提升。
(王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