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
《鷸蚌相爭》是一則寓言故事。在一次“同課異構(gòu)”的研究活動中,筆者與另一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把握了故事內(nèi)容、懂得了寓意后均進行了拓展延伸。其教學過程摘要如下:
案例1(另一位老師執(zhí)教)
師:小朋友,《鷸蚌相爭》這個寓言故事講的道理懂了嗎?
生(齊):懂了!
師:這個故事古時候也有,請看——
屏幕出示: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并禽之。
師:這是古人寫的《鷸蚌相爭》,結(jié)合文后的注釋,讀一讀,想一想,和課文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意思相同。不同的是課文寫得長,它寫得短。還有它的語言和課文的語言不一樣,沒有課文,我們讀不懂。
師:好眼光。其實,我們今天學的課文就是根據(jù)它寫的。它是用文言文寫的。文言文就是古人專門用來寫文章的一種語言。
接著,教師帶領(lǐng)學生反復(fù)練讀以及和課文比照,感受文言文的句讀語感和言簡義豐。
案例2(筆者執(zhí)教)
師:小朋友,《鷸蚌相爭》這個寓言故事講的道理懂了嗎?
生(齊):懂了!
師:真的嗎?老師來考考你們。請看——
屏幕出示短文《兩只狗熊》及學習要求——
默讀故事,回答下列問題。
兩只狗熊
有兩只狗熊,一只叫大黑,一只叫小黑。一天,哥兒倆在路邊撿到了一塊面包,怎么吃呢?
大黑說:“咱們分了吃,可是要分得公平,我的不能比你的小?!?/p>
小黑說:“對,要分得公平,你的不能比我的大?!?/p>
哥兒倆正鬧著呢,狐貍來了,她看見干面包,眼珠骨碌碌一轉(zhuǎn),說:“噢,你們是怕分得不公平吧,讓我來幫你們分?!备鐑簜z同意了。
狐貍接過干面包,把它分成兩塊,哥兒倆一看,連忙叫起來:“不行!不行!一塊大,一塊小?!?/p>
狐貍說:“別著急,瞧,這一塊大一點吧,我咬它一口。”她張開大嘴巴咬了一口。哥兒倆一看,又叫起來了:“不行,不行,這塊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變成小的了?!?/p>
狐貍說:“那塊大的我再咬它一口吧?!彼龔堥_大嘴巴又咬了一口,哥兒倆一看,急得叫起來:“那塊大的被你咬了一口,又變成小的了?!本瓦@樣,狐貍這塊咬一口,那塊咬一口,面包只剩下小手指頭那么一點兒了。她把面包分給哥兒倆,說:“現(xiàn)在兩塊面包都一樣大小了,吃吧,吃吧,吃得飽飽的?!?/p>
大黑和小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1.這個故事中誰是“鷸”“蚌”,誰是“漁翁”?
2.讀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有話要說,想一想,用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一說。(提示:可以說說故事的內(nèi)容,也可以說說從中得到的啟示)
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顯得很容易。
學生完成第二項任務(wù),也不難。教師把點撥的側(cè)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把“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巧妙地嵌進語句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如指導學生用在句首,作表達感受的總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癁榱艘粔K小小的面包,大黑和小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最后讓狐貍得了便宜。真是兩只笨狗熊!”指導學生用在句尾,作表達感受的總結(jié):“為了一塊小小的面包,大黑和小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最后讓狐貍得了便宜。這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敝笇W生用在句中,作內(nèi)容概括和閱讀感受的過渡:“大黑和小黑真笨,為了公平,結(jié)果讓狡猾的狐貍把面包吃了,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們要記住這樣的教訓,可不能犯同樣的錯誤?!敝笇W生分開用在句中:“大黑和小黑為了公平地分一塊面包,誰也不讓誰,真是‘鷸蚌相爭’。狡猾的狐貍趁機把面包吃得只剩下一點點,這就叫‘漁翁得利’?!?/p>
粗略看來,上述兩個教學案例都有價值,這是不言而喻的。但筆者更堅持自己的做法,因為其指向了本課核心目標的實現(xiàn)。
“核心”,《現(xiàn)代漢語詞典》給出的解釋是:中心;主要部分(就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而言)。核心目標,在此是指閱讀教學的中心目標、主要目標。那么,本課的核心目標是什么呢?
籠統(tǒng)地看,依據(jù)年級要求和文本特點,《鷸蚌相爭》的教學目標大致可以確定為3條: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生字新詞,理解“鷸蚌相爭”的本義和比喻義,并嘗試運用。
3.通過想象、表演等方式感受“鷸”“蚌”之爭以及內(nèi)化“針鋒相對”的語言形式,增強寓言閱讀的興趣。
其中核心目標是:理解“鷸蚌相爭”的本義和比喻義,并嘗試運用。為什么?
首先,就這些目標之間的關(guān)系來看,第1條以及第2條中“學會生字新詞”是所有閱讀教學的共性目標,服務(wù)、服從于文本的學習。第3條目標主要指向鷸蚌相爭的經(jīng)過,是整個故事的重點與關(guān)鍵。體驗感受、內(nèi)化語言都有助于對這個故事的整體把握。因此,“理解‘鷸蚌相爭’的本義”(即把握故事內(nèi)容)在上述3條目標中居于中心地位。
其次,文體的規(guī)定。這是個寓言故事,它用一個故事來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雙方互不相讓,會讓第三者從中得利。學習“這一篇”當然要知道這個故事,懂得這個道理。同時,它又是個成語故事,與其他寓言故事,比如《伊索寓言》明顯不同的是,整個故事可以濃縮為4個字,即“鷸蚌相爭”;其中蘊含的道理可以濃縮為8個字,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因此,知道這個故事就是記住前者,懂得這個道理就是理解后者。
第三,“語用”的需要?!皩W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的根本需要,故為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在本課中體現(xiàn)這一“獨當之任”的應(yīng)為學習“鷸蚌相爭”這個成語的“運用”,具體為“四會”:①會讀,讀準字音。②會認,認清字形。教材沒有提出“記住字形”(會寫)的要求,可能是考慮“鷸”字筆畫較多,對三年級學生來說會寫這個字有難度。③會意,理解詞義。比如首先通過朗讀、表演等方式引導學生感性把握整個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即把握“鷸蚌相爭”的本義;然后通過想象“鷸”“蚌”被抓在魚簍中的心理活動、查閱詞典解釋等方式初步理解比喻義。④會用,表達運用。比如采用上述“案例2”的方法,既加深理解,又指導學生在陌生的語境中學習運用,提高表達能力。
第四,課堂的選擇。40分鐘是課堂教學的時間常量,據(jù)此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永遠需要直面的問題。也許,解決的路徑不止一條,辦法不止一種,但有一個前提不可忘卻——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必須做到少而精,必須抓住關(guān)鍵。只有抓住了“關(guān)鍵”,在關(guān)鍵處用力,“模模糊糊一大片”的閱讀教學才能呈現(xiàn)出“清清楚楚一條線”的面容來;在40分鐘的時間內(nèi),才有可能“教”得通透、“學”得扎實。比較“案例1”和“案例2”的教學,前者看起來教得多,實質(zhì)是學得少——教了兩個方面,但都沒有通透,要么有遺漏(對整堂課而言,缺少了成語的運用),要么匆匆而過,學生所得甚少;后者,正好相反——聚焦一點,層層遞進(對整堂課而言,此環(huán)節(jié)建立在前面教學的基礎(chǔ)上),學習效果明顯。
綜合以上四點來看,圍繞核心目標的閱讀教學實際上是凸顯文本特點的教學,是指向“語用”能力的教學,是培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是實現(xiàn)高效率的教學。所以,筆者以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閱讀教學只有始終“咬定”核心目標不放松,學生的語文能力才會有“看得見”的提高。舍此,別無他途。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筆者并不完全反對“案例1”的做法——借機引入文言文,通過文白對照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fā)閱讀興趣……設(shè)計意圖固然很好,只是覺得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些失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素養(yǎng),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拓展延伸的目的亦然。然而為了提高,忽略甚至丟棄了當下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的有效資源,舍近求遠,其利弊得失,顯而易見。也許,在“案例2”的教學后,再接“案例1”的拓展,會取得理想的效果。當然,前提是擁有足夠的教學時間。但是,課堂中有如此多的教學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