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央
內容摘要:狄更斯的散文游記《游美札記》以其優(yōu)美的語句及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受到了中外諸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本文作者通過淺析《游美札記》中的火車意象,希望還原狄更斯筆下的19世紀美國以及火車意象背后的美國人民及狄更斯對他們的態(tài)度。
關鍵詞:狄更斯 《游美札記》 火車
查爾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其長篇小說堪稱永恒的經典。他的散文作品《游美札記》雖沒有長篇小說那樣跌宕、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但卻給讀者呈現了一個真真實實的19世紀40年代的美國。正如狄更斯在該書結尾寫到的那樣“我一開始的時候,就把后面這一句話當作我惟一的目標:那就是,我到什么地方,也把讀者老老實實地帶到什么地方;這個目標可以說達到了”,他把美國的好與壞、善與惡都呈現在了讀者面前。身為一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作者在作品中用到了許多意象描述,其中對美國火車意象及火車上形形色色人們的描寫,詮釋了當時的美國及狄更斯對美國的態(tài)度轉變。
1842年,三十歲的狄更斯受邀并滿懷期盼地于1月3日啟程赴美,游歷半年后,6月7日返程。在這半年的旅游生活中,他主要通過火車、馬車及汽船游遍了大半個美國。狄更斯經歷了英國火車從無到有、從起步到比較發(fā)達的全過程,對火車反映的社會現象甚是敏感,他在《游美札記》中專門講述了美國的火車,并與英國的火車進行了對比。在英國,火車分為頭等車和二等車,分別服務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鑒于美國獨特的社會環(huán)境,它沒有頭等與二等車之分,卻有黑人車廂——“笨手笨腳、瞎跑亂闖的大箱子”。它很顛簸,噪音也很大,沒什么窗戶;即便是白人車廂,環(huán)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人多、空氣流通差,車廂里令人悶得發(fā)慌。車上的檢票員瞪著外國人;乘客卻抱著一種優(yōu)越感與各種人交談。他們覺得英國的火車不可能比美國快,美國的一切都是最發(fā)達的。火車穿梭于各類樹林、街道,“那個火車頭,拖著一溜車廂,像一條瘋了的龍一樣,一直往前沖去,把車上燒的木頭那種紅火星像下雨似的往四外噴射;只聽它又高喊,又尖叫,又長嘶,又呼呼地喘氣,一直到這個渴了的怪物在一個棚子下面站住喝水的時候,才住了聲;這時候人們都圍上來,你才有了喘氣的機會”。這段對行駛中火車的描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火車霸道、瘋狂的形象仿佛就在讀者眼前。
短短篇幅的描述,清晰地顯示了狄更斯對美國火車、對美國奴隸制度以及對美國人們的態(tài)度。狄更斯不喜歡美國的像“瘋了的龍”一樣的火車,更不喜歡美國的奴隸制度。為了表現白人的優(yōu)越地位,他們從不跟黑人一起旅游,于是就有了笨重的黑人車廂。狄更斯在那里看到了剛被賣來的黑人婦女和她的孩子們,買他們的白人奴隸主在每次停車時都要跑去看看,以確保他們不會逃走。這里狄更斯運用了對比手法,覺得長得再丑的黑人也比白人更像是“自然的貴族”,可見狄更斯對于美國奴隸制度的態(tài)度。身為人道主義者,狄更斯同情勞苦大眾,當看到標榜著平等、自由的美國處處可見黑奴時,不免對美國的好感大打折扣,并對奴隸制度義憤填膺,認為即便是原始的印第安部落也比現在的美國文明。
另一方面,令狄更斯失望的還有美國人民。首先是美國人浮夸的性格,他們認為英國的火車不可能比美國的快,他們喜歡說美國好,你若不同意,他們便一直糾纏這一問題,直到你認同。除了喜好自我吹噓外,美國人還喜歡熱鬧,當狄更斯的火車停下來后,會有各種各樣的人們簇擁過來與他攀談,這或許也與狄更斯當時的名氣密不可分。美國人另一個使狄更斯嗤之以鼻的習慣就是喜歡吐唾沫。狄更斯在乘火車旅行中,誤以為窗外隨風飄去是鵝毛,經一番確認后才發(fā)現是乘客吐的唾沫,至于原因狄更斯一直不解,但卻增加了他對美國的不愛之情。
篇幅不長的描述,使我們看到了當時的美國火車情況及反映的美國人民狀態(tài)。作為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狄更斯對這一切都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當然作為古老的大英帝國的國民,不排除狄更斯帶著某種偏見看美國的可能,但忽略描述主觀感情的語句,他對美國現實情況的描述,肯定是不偏不倚的。
通過這些分析,除了使我們更加了解當時的美國外,也讓我們欣賞到了狄更斯這位現實主義小說家在散文作品中的精彩手筆及精湛技藝:僅僅通過對火車上所見所聞的寥寥數筆便可揭示出巨大的社會問題。
參考文獻
[1]狄更斯著,張谷若譯.《游美札記》.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