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珊
“遇見是一個契機,遇見是一條路線,遇見改變的是心態(tài)”,這是我對“家校共融理念”最深刻的體會與感受。我所任教的學校是廣州市海珠區(qū)工業(yè)大道中小學(以下簡稱“工小”),這所學校創(chuàng)建于1966年,地處老工業(yè)區(qū)。校園不大,但建筑古樸,林木蔥蘢。學校的教學班不多,只有20個,其中包括2個特殊教育班。
從學校舞臺旁的斜坡走上去,映入眼簾的是一個蓮花池,池中金魚暢游,蓮花怒放。特殊教育班的學生小南聚精會神地欣賞著眼前的美景,我看到他專注的樣子,便打趣道:“小南,有什么好看的?”他眼睛都不舍得離開,頭也沒抬地說:“陳老師,金魚在捉迷藏!”“哦?是跟誰捉迷藏呢?”“我?。 毙∧现噶艘幌伦约?,又指了一下金魚,我能感受到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小南去年剛從特殊學校轉(zhuǎn)學過來,短短一年時間,他儼然成了“工小通”,這里的一草一木他都了如指掌??吹叫∧系某砷L,我不由得想起工小“融合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想起這些年與學生、家長在“融合理念”上的磨合與成長。
初遇特殊教育,舉步維艱
1988年,隨著國家特殊教育事業(yè)開始步入快速發(fā)展階段,工小也開辦了首個特殊教育班。由于缺乏師資,只能招收臨聘教師滿足特殊教育班的教學需求。學校領導和教師對于特殊教育都一無所知,更不要說學生和家長了。特殊教育班的12名學生剛剛進入學校時,引起了其他學生的圍觀和指點,也給任課教師帶來了困擾。怎樣才能讓這12個孩子在學校有存在的價值?如何讓其他普通班的學生理解、尊重身邊的特殊人群?怎樣打消特殊孩子家長以及普通孩子家長對學校教育管理的顧慮?這其中的艱辛,尹老師的體會尤為深刻。尹老師今年60歲了,從事特殊教育工作已經(jīng)20多年了。他親歷了特殊教育班的成立、發(fā)展與變化。當年,調(diào)皮的普通班學生甚至公然稱特殊教育班的學生為“傻子”,尹老師十分擔心班里的家長會責備學生??墒?,家長們非但沒有絲毫責備,還心懷感恩,感謝學校能給孩子進入校園學習的機會。是啊!在那個年代,除了極少數(shù)民辦機構(gòu),海珠區(qū)幾乎沒有一所學??梢越邮仗厥夂⒆印<议L愿意讓孩子走出家門,學校歡迎孩子走進校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家長們對學校的理解和支持,減輕了任課教師的顧慮,特殊教育班成立初期的輿論壓力也得到緩解。學校領導專門為特殊教育班設計課程,把普通班專科教師的部分課時調(diào)整到特殊教育班。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內(nèi)容,又能讓更多的教師了解特殊學生,研究特殊教育的教學方法?!叭f事開頭難”—初遇特殊教育,是契機,也是考驗。
家校共融,始于特殊教育
經(jīng)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初期風雨,特殊教育班的運作開始步入正軌。尹老師是特殊教育班的班主任,他雖然是一名男教師,卻非常耐心細致,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方式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因為班里的孩子能力不足,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會更密切。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接送孩子上下學,每次遇到家長時,尹老師都會主動和家長溝通孩子在校一天的情況。上下學期間,校門口附近都會聚集很多家長,其他家長看著這些特殊孩子跟普通孩子在同一所學校學習,聽著尹老師和特殊孩子家長的交流,也慢慢了解了這些特殊孩子的情況。漸漸地,家長們的疑慮消除了,大家都習慣了有這么一群特殊孩子進出校園,有時還會主動詢問特殊孩子的情況。
學校舉辦的各項活動,如春游、運動會、藝術(shù)節(jié)、家長開放日等,都會讓特殊教育班的學生參與,并鼓勵他們利用自己的特長參加校外的比賽,為校爭光。我曾教過一名有智力障礙的學生小梁,他雖然在學業(yè)上有些吃力,但在運動方面卻很有優(yōu)勢。為了說服小梁的父母同意他參加田徑訓練,我進行了家訪。他的父母很樸實,聽到我夸獎小梁,很不好意思地說:“孩子能上學就很不錯了,其他方面我們都沒有什么要求。”我給他們看了小梁體育測驗的分數(shù),并誠懇地說出了我的想法:“小梁雖然學習跟不上,但他有自己的特長。如果能在體育方面取得成績的話,一定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在我的勸說下,小梁的父母終于同意了。不善言辭的父親把雙手放在兒子的肩膀上重重地按了一下,小梁的眼睛里頓時充滿了光彩。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小梁代表學校參加了區(qū)殘疾人運動會,并且在多個項目中名列前茅。我清晰地記得,小梁在賽后回到教室時,同學們都起立為他鼓掌,掌聲久久不停。他自信地挺直腰桿,目光堅定,迎接這屬于他的榮譽。那一刻,在同學心目中,小梁簡直成了英雄般的人物。如果沒有那一次家訪,小梁的父母也許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么優(yōu)秀。
專業(yè)扶持,家校共育
路走遠了,還要往回看。20多年來,工小的特殊教育一直都在摸索中前進。一路走來,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方式,更多的是教育心態(tài)。
2009年,我接一年級新班,教這個班的語文和數(shù)學,同時擔任班主任,工作量特別大。開學前,校長找我談話,問我是否愿意接收一名自閉癥學生,并強調(diào)家長極度抗拒把孩子安置到特殊教育班,而且還要求陪讀。看到校長為難的神情,我雖然內(nèi)心忐忑不安,但還是一咬牙答應下來了。雖然我的班上一直都有特殊學生,但接觸自閉癥孩子和家長還是第一次。為了“有備而戰(zhàn)”,我提前與家長進行溝通,通過家訪了解學生小趙的情況,還上網(wǎng)查閱了許多關于自閉癥的資料。
第一節(jié)課,小趙覺得很新鮮,到處張望,時不時拍拍手,站起來跳一跳。他很喜歡笑,也會突然哭起來。因為都是一年級新生,同學們都處在興奮狀態(tài),大家對小趙都沒有太多關注,第一天順利度過了。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課堂上怎樣關注小趙的需要,課間怎樣安排他的活動,家庭作業(yè)如何布置等,都讓我感到很棘手。但當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時,我才發(fā)現(xiàn)最困難的是讓家長把期望值降到孩子的能力范圍內(nèi)。小趙的父母都是高才生,他們對小趙抱有很高的期望。為了不讓小趙掉隊,媽媽買了厚厚一疊參考書和練習冊回家補習。每天晚上,小趙除了要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外,還要做媽媽安排的練習。早上上學時,小趙總是不停地打呵欠,上課時也會頻繁爆發(fā)不良情緒。在這樣的強壓之下,累的不僅是孩子,家長遲早也會崩潰。為了與家長深入交流,我決定進行第二次家訪。
為了獲得學校的支持,家訪前,我向?qū)W校領導說明了小趙目前的狀況,建議在申請隨班就讀資格前先放下對小趙學業(yè)成績的要求,把社會適應和生活自理放在首位。在得到領導的認同后,家訪的目的就容易達成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趙的父母聽了我對小趙能力現(xiàn)狀與近期發(fā)展目標的分析后,終于接受了我的建議,并表示愿意配合學校的教學計劃。家長松了一口氣,我也找到了教學的方向。
為了給小趙制訂合適的發(fā)展目標,我特意請教了特殊學校的教師,向特殊教育專家學習如何制訂“IEP”(個別輔導計劃)。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家長看到了孩子的進步,也對當初的及時放手感到慶幸。這是我在特殊教育工作中第一次制定“IEP”,也是我通過專業(yè)途徑進行的一次家校共育。家校共育除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要有專業(yè)支持,有理有據(jù)有成效,才會讓家長信服和配合。
不知不覺中,工小特殊教育融合之路已經(jīng)走過了二十八載,從工小畢業(yè)的特殊學生有的已經(jīng)參加工作,自食其力。如果沒有教過特殊學生,我不知道他們是那么的可愛;如果沒有接觸過特殊孩子的家長,我不了解他們是那么的寬容、善良;如果沒有接觸過特殊教育,我永遠不理解“因材施教”的真正含義!
(作者單位:廣州市海珠區(qū)工業(yè)大道中小學)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 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