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講道理”和“擺事實”是議論文寫作的兩個基本方法。而在實際寫作中,高中生似乎對“擺事實”情有獨鐘。一是中學生中的大多數(shù)感性有余,理性不足,怯于“講道理”,難以“講道理”;二是當下許多語文教師視素材積累為成就華章的不二法門,不遺余力地為學生搜集各類素材并要求其背誦。其實,熱衷“擺事實”本無可厚非,正所謂“事實勝于雄辯”。然而,讓人遺憾的是,在素材積累不可謂不多的背景下,大多數(shù)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的論據(jù),非但沒有幫助他們成就華采篇章,反而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說服力,致使他們折戟考場。原因何在?
一、過盡千帆皆不是——選材流于草率
1.論據(jù)流于俗套
正如前文所說,在當下的高中作文教學中,廣大師生對素材的積累是相當重視的,《高考素材》《素材魔方》等雜志“應運而生”,暢銷一時。這些雜志選材標準雷同,所選材料相似,極易在考場上撞車,給閱卷老師帶來審美疲勞。例如,在2014年江蘇高考考生作文中,言青春不朽必陳歐《致青春》,人老心不老必曼德拉、塔莎奶奶,讀來好比嚼口香糖,初時清新甘甜,繼而食之無味,最后恐怕要“一吐為快”了。
而在論據(jù)選擇上不走尋常路的學生,其文章無不讓人眼前一亮。如有學生這樣寫道:
奈良美智的青春是不朽的。他自幼熱愛繪畫,父母的寬容教育使他擁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空間。初中時代經(jīng)常逃學去野外創(chuàng)作的他,創(chuàng)作出極具代表性的卡通作品?,F(xiàn)在,他仍不改初衷,繼續(xù)少年時的風格,用獨具特色的大眼娃娃影響著無數(shù)的青年人。他把自己對青春的感悟傾注到作品中,那些大眼娃娃的眼神中無不透露著叛逆和搞怪。他用青春成就了極具個性的輝煌與成功,當曰不朽。
因此,選擇論據(jù)時,不能僅僅滿足于正確,更要遵循“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標準。而“有”和“優(yōu)”均來自長期堅持不懈地閱讀,不只是閱讀《高考素材》之類快餐式材料,更要閱讀高品質(zhì)的書籍,如經(jīng)典名著,現(xiàn)當代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等,從而建立起個性化的寫作素材寶庫。
2.論據(jù)失之偏頗
眾所周知,同一個論據(jù),由于其事件的復雜性、人物經(jīng)歷、性格的豐富性,其論證角度往往是多向的。例如,運用史鐵生的例子,可以論證“生命的突圍”、“精神家園”、“找準自己的位置”、“母愛的偉大”、“生與死”、“直面苦難”等等多個立意。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善于把與觀點最為契合的方面從一個論據(jù)的諸多方面中選取出來,進行分析論證。然而,現(xiàn)狀往往不盡人意。
例如,在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時,有學生這樣寫道:
魯迅,一個棄醫(yī)從文的倔強文人,一個“鞭打”麻木國人的無畏勇士,一個代表良知的高尚靈魂。在那個“生病”了的社會中,他因痛恨黑暗的統(tǒng)治而憤憤不平,因人民的麻木而心神憂慮,因那個時代的悲哀而滿腹傷痛。他獨自在黑暗中閃光,思想的火花卻閃亮了一方天地,多少人在他的文字中審視自我,反思當下,并走上自我解放、民族解放的道路。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學生對魯迅的了解是清晰的,對事件的演繹分析能力是具備的,語言表達也具有一定的氣勢和力量。然而,明眼人一看便知,其問題是致命的,即作者敘述角度明顯偏移,所選事件絲毫不能體現(xiàn)與觀點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與其說是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不如說是論證觀點“用文字拯救社會”。這種無的放失、緣木求魚的做法,其結(jié)果自然是好好的一則材料白白地給糟蹋了。在明白了論據(jù)使用問題所在后,我?guī)ьI(lǐng)學生對魯迅一例做了如下修改:
20世紀初的陣陣槍炮聲顛覆了一個又一個政權(quán),卻無法震醒沉睡的民眾。赴日留學的魯迅親眼目睹國民蒙昧未化下的麻木與無知。醫(yī)術(shù)可療救肉身,卻無法拯救靈魂;醫(yī)生可救一方之病軀,卻無法解救全國之死魂靈。從醫(yī)之路,如何能讓心懷天下的魯迅踐行療救國人靈魂的壯志。棄醫(yī)從文吧!“怒向刀叢覓小詩”,縱然文學之路上荊棘叢生,兇險暗布,但那是一個有良知的志士應該選擇的位置。文字似匕首,怒目似投槍,深情似洪流,無情揭露一切假丑惡,為民族命運而彷徨,為國民覺醒而吶喊。
修改后的文字對魯迅在醫(yī)生和文學家兩個位置的處境、心境和結(jié)果進行對比,并注意適當點題,非常充分地論證了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
二、蜻蜓點水水無痕----分析流于膚淺
現(xiàn)在的許多學生,在寫作議論文使用論據(jù)時,或者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能力對所選契合觀點的事例進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演繹,常常只是簡單地貼上一個觀點的標簽后便戛然而止。這種蜻蜓點水般的議論,留給讀者的是隔靴搔癢般的感覺,自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
例如,同樣是論證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有學生這樣寫道:
復得返自然的陶淵明,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娛情山水,怡然自得,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看天外云卷云舒。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的應待的位置,所以才能安度晚年。
從這則材料不難看出,學生的本義是通過選取陶淵明的例子,運用因果論證法證明觀點“找準自己的位置”。而在實際寫作中,與觀點相關(guān)的事件分析一共就三句話,即“他知道自己不是做官的料”、“找到了自己應待的位置”和“復得返自然”,前兩句為原因,最后一句是結(jié)果。
首先是原因分析的欠缺?!八雷约翰皇亲龉俚牧稀焙汀罢业搅俗约簯奈恢谩辈荒鼙徽J為是具體的分析,充其量只是貼了個觀點的標簽罷了。因為真正的演繹分析,如陶淵明原來的位置是什么、在原來的位置上處境如何、心境怎樣等等,即為什么要找準自己的位置,文段只字未提。而這些恰恰是增強觀點正確性和文章說服力的看點所在。這樣的學生,連正面分析演繹的能力都不具備,更遑論運用反面假設(shè)或正反對比的方法對論據(jù)進行分析說理了。
其次是結(jié)果分析,一句“復得返自然”,說服力委實不強。眾所周知,在議論文寫作論據(jù)分析環(huán)節(jié),對所引人物事件的價值意義或后果危害揭示,對于證明觀點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然而,如今的中學生,或許是過多地受到成功學的影響,他們所能想到的好的結(jié)果往往只是成功,而后果危害也僅限于失敗,思維極其狹隘。
一般來說,人物或事件的價值意義或后果危害至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對于人物自身,對于他人,對于群體,對于社會,對于物質(zhì),對于精神,對于歷史,對于文化等等。
針對學生習作中原因分析流于“貼標簽”和結(jié)果判斷過于單一的不足,我?guī)ьI(lǐng)學生做了如下修改:
陶淵明,因開創(chuàng)山水田園詩派而流芳百世的大文學家,也曾經(jīng)在官宦仕途的彎道上躑躅許久。仕途的追名逐利,他嗤之以鼻;官場的鉤心斗角,他憤而視之;為官的左右逢源,他不得要領(lǐng)。官場環(huán)境讓他內(nèi)心飽受著折磨,尋覓不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當他高呼著“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而毅然奔向隱士與文學家的位置時,生活向他打開了一幅全新的畫卷。詩人娛情山水,恬然屬文,在愉悅內(nèi)心、豐盈靈魂、啟迪世人的同時,與其他流派的文學家們一起為中國古典文學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顯然,對相關(guān)事件的適度演繹讓觀點有了強大的支撐,而對結(jié)果意義的豐富揭示也使觀點具有了足夠的信服力。
三、山也還是那座山——行文流于模式
正如江蘇高考作文閱卷組專家所說,議論文必須“講道理”。講道理就是“分析”,分解和剖析人情事理。一篇優(yōu)秀的議論文,理應“有理有據(jù)”。
魯迅的《捧與挖》,全文貌似只是列舉了三個例子,然而,且不說三個例子之間暗含層層遞進的邏輯關(guān)系(從知縣到都督到北幾省的河道,“捧”的危害范圍越來越廣,危害程度越來越重)。僅就每個例子而言,無不是精辟透徹的分析緊跟敘事之后。例如,在簡明扼要地記敘知縣的例子“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做賀禮。知縣收受之后,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道:明年又恰巧是賤內(nèi)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毙形闹兄h之貪婪之嘴臉,形象可見;捧之后果,昭然若揭,可謂切中要害。
而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如今的中學生不會講道理者居多,理不夠,只好例來湊,在一篇文章中簡單、反復羅列事例,因此,不知不覺地,在這些學生心中,議論文寫作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即一個中心論點加三到五個例子。
總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高中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寫好一篇議論文的前提之一。然而,有米也須烹調(diào)得當,使用論據(jù)時,務必考慮所選論據(jù)是否典型新穎,所選論據(jù)之角度與觀點是否無縫對接,對論據(jù)的分析是否深入充分。另外,力避“一個觀點加若干例子”的簡單寫作模式。當然,影響論據(jù)說服力的因素還有許多,特別是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語言表達能力。如果說上文提到的幾點是寫作教學的雕蟲小技的話,那么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便是議論文寫作的“屠龍之技”,二技運用得當,則“有米難為可口之炊”將不復矣!
張鐘玉,教師,現(xiàn)居江蘇張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