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心理癥狀:越想越感覺沒有活路了
張先生四十出頭,人在中年,年富力強,身強體壯,可是落座心理咨詢室,卻說自己是個簡直沒有活路的病人。
我請張先生談談癥狀,張先生說起來愁苦不堪:
我主要就是失眠,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大眼瞪著,白天也不困。一睡不著,就著急,就心煩,就煩躁不安,就起來坐下,就在屋子里來回走動,把自己鬧得很苦,也把家里人鬧得很苦。
這樣整宿的睡不著覺,白天雖然不困,還是感覺越來越?jīng)]有精神了,身體也不行了,就開始鬧病了。有時候鬧肚子疼,有時候渾身出虛汗,渾身沒勁。慢慢地工作做不了,就呆在家里養(yǎng)病。
可是,呆在家里,心里更難受,就更胡思亂想,越想越煩躁不安,越想越?jīng)]有活路了,甚至想還不如死了算了。有時候,心里受不了,就在妻子面前,甚至父母面前,像個孩子似的痛哭流涕。
家里人嚇壞了,不知道我到底怎么了,就陪我跑醫(yī)院。中醫(yī)西醫(yī)都看了,吃了不少藥,也沒管什么事。
沒有無源之水,張先生癥狀的源頭在哪里?
張先生說,我本來就小心眼,有點事就想不開。最初是幾個月前,妻子提出要買一套樓房,當時我就感到很有壓力,就不愿意買,結(jié)果妻子還是堅持買了下來。交了首付,還有20多萬的貸款。就這樣,一想起貸款我就緊張,就提心吊膽。時間長了,買房子的事兒好像過去了,心里也不再那樣擔心了??蓻]想到,我卻病了,不能外出掙錢了。這樣呆在家里更是胡思亂想:想起了買房的事,想起了貸款的事,想起我這病真的好不了怎么辦,想起我不能上班掙錢還有那么多貸款怎么還,想起我這樣總鬧病妻子再跟我分手怎么辦……
就這樣胡思亂想,一件件的煩心事,越想越多,越想越亂,越想越煩躁不安,越想越感覺自己沒有活路了……
心理處方之一:學習不再放大煩惱
至此可以明顯看出,張先生是個很會給自己放大煩惱的人。其中,不良人格特征這個心理背景是顯而易見的?,F(xiàn)在,首先需要幫助張先生重新認清自己面對的問題,嘗試學習不再放大煩惱。
于是,我講了兩只青蛙的故事。一位農(nóng)夫來到城里一家餐館,向老板打聽是否需要青蛙腿,說他那兒有上成千上萬的青蛙。餐館老板問農(nóng)夫從哪兒找到那么多青蛙!農(nóng)夫回答說:是這么回事,我家附近有個池塘,里面有成千上萬的青蛙。一到晚上它們就開始叫,叫聲太厲害了,我都快被它們逼瘋了!于是,農(nóng)夫和餐館簽訂了一項協(xié)議,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向餐館供應青蛙,每次100只。很快第一次交貨的時間就到了。農(nóng)夫再次來到了餐館,可是,他的手里只拎著兩只青蛙。老板很奇怪:不是每次100只嗎?怎么就兩只青蛙?農(nóng)夫回答說:是我搞錯了,池塘里只有這兩只青蛙,那么多的噪聲就是它們兩個的叫聲。
隨后,我有講了一個雞蛋的故事。有一個主婦,不小心打破了一只雞蛋。這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是,這個主婦卻想:一只雞蛋孵化后會變成一只小雞,小雞長大后變成母雞,而母雞又能夠下很多的蛋……主婦如此想下去,仿佛自己失去了一個養(yǎng)雞場,越想越痛苦。
張先生的悟性很好,我的兩個故事剛講完,就說出了自己的感悟:我知道了,人的痛苦和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都是自己放大的,其實沒那么嚴重。
于是,我們一起來討論張先生的煩惱。慢慢地,張先生自己清楚地看到,說到底自己的煩心事不過就是兩件:一件是買房子的事,一件是不能去打工掙錢的事。進一步討論下去,兩件事其實就是一件事,就是打工掙錢這件事。
張先生自己認為,是身體不行了,才工作不了,才掙不了錢了。我告訴張先生,他的身體沒問題,他的睡眠沒問題,面對張先生疑惑的目光,我作了具體解釋。
張先生說的“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其實是主觀的自我夸大。人在入睡前的清醒階段,對自己的意識活動有所記憶,加之失眠者在睡不著時又感到非常痛苦,記憶就更深,也就感到未眠這段時間特別長。在睡著之后,人處在無意識狀態(tài),因此就會感到整夜似乎都沒有睡著。這叫做“主觀失眠”。失眠對身體有多大的影響?對主訴徹夜未眠的失眠者的實驗結(jié)果表明,他們的生理功能幾乎都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心理學家還進行過睡眠剝奪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即使真的一夜沒睡,對第二天人的身心活動也基本沒有什么影響。更何況像張先生這樣的主觀失眠,對身心更沒有多少影響。也就是張先生說的,整宿不睡覺白天卻不困的道理。
張先生“感覺身體不行了”,在心理學上叫做軀體化現(xiàn)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的時候,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zhuǎn)換成某種軀體癥狀,不知不覺間扮演病人。軀體化現(xiàn)象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跑到身體上。就是這樣,人的身心有著很奇妙的互動關系。人心理上有了鬧病的需要,軀體上往往就會很好地配合,出現(xiàn)軀體化現(xiàn)象,有時候還會真的出現(xiàn)軀體疾病。人的心靈總難免需要避難的時候,病癥就成了心靈避難所。
心理處方之二:在人格重塑上下功夫
大約一周后,張先生和妻子一同來訪。
初步溝通了解到,第一次咨詢有效果,張先生心態(tài)比較好了,睡眠也比較好了,并且,已經(jīng)開始找了一份工作。但是,因為夫妻鬧了一次沖突,張先生又感覺身體不好了,也沒敢去工作。由于妻子看到了丈夫的變化,決定陪同再次來訪。
于是,通過心理暗示實例的介紹,幫助張先生破除了消極的心理暗示,確信了三點:第一,我沒病,我很正常;第二,我要精神起來;第三,我要工作。從而,堅定了他去工作的信心。
同時,通過引導,張先生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很多時候還是比較好的,而且自己有了積極自我改變的行動。從而,促使張先生學會關注正向的力量,學會自我助長。
張先生一個40歲左右的男人,為一點小事,為失眠,為身體感覺不好,不僅自己又哭又鬧沒完沒了,而且在家人面前,哭天喊地,鬧死鬧活,簡直就是一個懦弱的小孩子。很明顯,這反映了張先生的不良人格特征:幼稚,依賴,退縮。
生活往往很奇妙,弱勢的男人,往往會遇上強勢的女人,組成一個女強男弱的婚姻。張先生夫妻正是這樣,所以,買房的事妻子一人說了算。妻子在場,張先生居然不敢說話。可見他們夫妻關系的女強男弱。張先生自己也坦言:怕妻子,憷妻子,家里的事都是妻子說了算。這樣的夫妻關系,又進一步強化了張先生的人格特征,也就更加依賴,更加幼稚,更加退縮。
不難理解,在這樣的生活狀態(tài)中,人很難有成熟的自我感。一旦找不到自我,心里就會恍惚空虛,生活中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心神恍恍,擔驚受怕,放大煩惱,陷于絕望。
因此,張先生要真正走出困境,還要從人格重塑上下功夫,矯正消極的人格特征,培養(yǎng)積極的人格特征。人格特征的重塑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首先,需要張先生積極的自我改變,關鍵是要學會自立自強。同時,還需要家人的積極配合,特別需要調(diào)適夫妻關系。為此,建議張先生的妻子,在夫妻關系中學會示弱,對丈夫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責難,多一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