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經典的價值
      ——“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四校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評析

      2016-09-09 06:16:34張亞群
      關鍵詞:通識核心模塊

      張亞群,馮 寅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福建 廈門361005)

      經典的價值
      ——“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四校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評析

      張亞群,馮 寅

      (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福建廈門361005)

      文章以“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為例,考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通識教育改革舉措,比較和分析各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特點。研究顯示:四校文史課程充足,但模塊內課程量差異較大;授課內容較集中,部分學校課容量偏大,本科生修課總量過重;傳統(tǒng)文化作為隱性課程,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為了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建議將傳統(tǒng)文化定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本科共同基礎課程;將“經史相合”的理念融入傳統(tǒng)文化課程建設中,發(fā)揮經典核心課程的作用;采用閱讀、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發(fā)和整合教學資源,完善通識課程體系,培養(yǎng)大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凝聚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四?!?;傳統(tǒng)文化;經典;核心課程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轉變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越來越多大學關注和投入通識教育實踐。2015年11月15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成立 “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以“學以成人”為目標,培養(yǎng)具有“文化自覺”的高素質的人才。這四所大學的通識課程分別有六大領域、八大課組、七大模塊和四大板塊,其中傳統(tǒng)文化課程占有突出地位。為什么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傳統(tǒng)文化課程與通識教育有何關聯(lián),怎樣開展和改進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提升其育人成效,這些問題值得深入探究。本文以“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四校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建設為例,并與國內外其他大學的通識課程相比較,論析經典核心課程在通識教育的地位與價值。

      一、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經典教學

      “經典”一詞原指作為典范的經書,如儒家經典、佛教經典、基督教經典等;現(xiàn)在一般是指重要的、具有指導作用的權威著作。經典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大學通識教育中被開發(fā)為教學課程,發(fā)揮獨特而廣泛的育人作用。

      在海外通識教育中,以經典閱讀為主要形式的核心文本教學占有重要地位。多年來,美國大學核心文本與課程協(xié)會 (The Association for Core Texts and Courses,ACTC)致力推廣經典教學。

      核心文本作為一種世界經典或具有重大文化意義的文本,是拓展通識教育的有效路徑。正如ACTC執(zhí)行董事約瑟夫·斯科特·李所言,這類經典“教導學生處處思考和感受人類關心的那些具有深刻意涵和基礎性的事物,其范圍跨越眾多的學科、文明和時代——不是簡單地重現(xiàn)過去,而且也想象未來。”[1]能稱得上“核心文本”的大多是經典,且是經典中的“核心”;而有的經典,因為篇幅過大、內容過專等原因,在通識教育實施中需要改編為“核心文本”,才能轉化為通識課程教學資源。核心文本課程彼此關聯(lián),相互補充,擴展學生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實施核心文本課程的基本環(huán)境是教師合作,包括學科合作、協(xié)作精神、機構協(xié)調和超越專業(yè)性。在課程管理上,需要引入“小班制”教學,借助經典的深度研讀,展開師生之間的共同研討與對話。當我們走進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這樣世界名校課堂,聆聽西方學者用英語講授《理想國》、《政治學》及《論語》、《老子》等經典名著,不禁讓人思考:中國大學還需增加什么樣通識課程?

      令人振奮的是,適應改革開放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高校逐漸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教育部先后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通知》、《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1998年)及《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14年)等文件,引導和推動各級學校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教育途徑上,強調“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要求開好文化素質教育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開展專題講座、名著導讀、名曲名畫欣賞、影視評論、文藝匯演、課外閱讀、體育活動等文化活動[2]。在實施步驟上,提出“分學段有序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高中階段,要求“閱讀篇幅較長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作品”;大學階段,“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強化學生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創(chuàng)新意識”[3]。

      1995年,原國家教委開始有計劃、有組織地在52所高等學校開展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多年來,一些歷史悠久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和銳意改革的應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實行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和通識教育實踐,推動經典著作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入大學課堂。

      北京大學2000年9月設立了本科素質教育通識選修課程體系。在課程建設方面,“避免概論性、原理性和通史類的課程,強調原著導讀、經典閱讀”;提出:“作為通識課程,讓學生研修《紅樓夢》比開設《文學概論》更好;讓學生深入研讀《論語》、《孟子》比開設《中國哲學通史》更好?!保?]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北大開設了“老莊導讀”,“《論語》、《孟子》導讀”,“人文經典閱讀”,“中國名著導讀”,“英美詩歌名篇選讀”,“圣經概論和導讀”等經典課程。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重視經典閱讀。以 “哲學經典”課程的設置為例,2004年就開設了“西學經典導讀”(上、下)、“國學經典導讀”(上、下)四門課程。2005年復旦學院成立后,全校開設六大模塊的核心課程: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技進步與科學精神、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以及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強化新生的人格修養(yǎng)和通識基礎。在“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模塊中,共開設25門課程,形成兩個突出的特征:“其一是以經典導讀的方式進行教學,其二是基本上是以單本著作為主進行講解。”通過西學、中學、宗教三大線索構成了復旦大學通識教育體系中“哲學經典”的課程體系,在國內高校通識教育中獨樹一幟[5]。

      在經典通識課程教學方面,其他高校也進行了有益探索。如廈門大學依托人文學院成立的通識教育中心,擔負組織、規(guī)劃和實施全校通識課程的使命。2014年春季學期開設的通識課程中,就有“莊子新解”、“四大名著”等經典解讀。加上此前開設的《論語》、《詩經》、“老莊”、《史記》、《四書》等國學經典研讀課程,以及“通識西學”系列課程,全校的核心文本教學發(fā)揮了重要的育人功能[6]。

      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上形成的文化遺產,涵蓋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等形態(tài)?!爸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xiàn),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具有極為豐富的思想內涵?!保?]從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來看,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社會共識的現(xiàn)實要求,而“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的成立,則順應了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將推動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

      二、四校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之比較

      一般來說,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課程是載體,教學是手段,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條件,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最終實現(xiàn)育人的目標。發(fā)起組建“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在國內通識教育改革中居于前列。各校通識教育模式雖不盡相同,課程設置各具特色,但均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從四校課程改革來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呈現(xiàn)以下五方面的特點。

      其一,在課程數(shù)量與學科分布方面,文史課程充足,各模塊分布不均。

      四校通識課程模塊(領域、課組),均按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分類。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將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作為獨立模塊,復旦大學則將自然科學課程置于“科學探索與技術創(chuàng)新”、“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兩模塊中,中山大學則以“科技、經濟、社會”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各校所設通識教育模塊的數(shù)量不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集中于人文學科領域,特別是歷史模塊;在自然科學、科技類模塊,傳統(tǒng)文化課程寥寥無幾(參見表1)。值得注意的是,在復旦大學2015年最新課表當中,原有的“國學經典導讀”課程,已從哲學模塊移出至文史經典模塊。

      表1: 四校通識課程模塊設置與傳統(tǒng)文化課程門數(shù)所占百分比

      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四校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所占人文通識課程的比例分別為:北京大學41.48%、清華大學32.29%、復旦大學37.03%、中山大學41.18%,四校均值為38%。由于四校對“核心課程”的界定不一致,本文以通識課程最大數(shù)量為統(tǒng)計范圍,四校所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門數(shù)平均總占比為21.17%,最高為北大達27.30%;其中以文史類居多,各模塊內的課程數(shù)量差異明顯(參表2)。

      表2: 四校通識傳統(tǒng)文化課程門數(shù)與所占百分比

      按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整合四校課程,傳統(tǒng)文化課程分布更加明顯(見表3)。

      表3: 四校各模塊通識傳統(tǒng)文化課程分布

      由表3可知,各校含有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模塊數(shù)超過一半(除了清華大學),依次為:北大五領域、復旦大學五大模塊,清華大學四大課組,中山大學兩大板塊。但傳統(tǒng)文化課程沒有完全覆蓋任何一個模塊,且各模塊課程數(shù)量差異極大。課程數(shù)量最集中的主題為 “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審美”。如復旦大學“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模塊中,傳統(tǒng)文化課程高達21門,占比78%;清華大學“歷史與文化”模塊中,傳統(tǒng)文化課程15門,占比68%;再如中山大學“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模塊中,傳統(tǒng)文化課程占比67%。反之,“自然科學”模塊中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僅有北大2門、復旦大學1門;“社會+環(huán)境”主題中,有北大9門、復旦5門。另外,中山大學“四大板塊”的劃分模式與另三校相比,其范圍較松散,或許體現(xiàn)了一種精簡、“兩端深入”的課程設計理念[7]。

      其二,在課程內容方面,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主要集中于先秦經典、各專題史;授課方式以“導讀”居多。

      將四校共192門傳統(tǒng)文化課程名稱輸入詞頻軟件,析出324詞/字,經人工復核縮減至293詞/字,頻率最高的前27個詞/字如表4所示:

      表4: 四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名稱頻次

      由上表可見,時間高頻詞為“古代”(20次)、“近代”(7次);區(qū)域詞以“中國”(83次)位居第一。課程內容高頻詞依次為“文化”(26次)、“史”(16次)、“經典”(8次)、“文明”、“社會”、傳統(tǒng)(均為7次)等。

      授課方法高頻詞依次為“導讀”(21次)、“賞析”(10次)、“研究”(7次)、“概論”(6次)等,方法類詞頻單獨整理,結果見表5。

      表5: 授課方法詞詞頻

      人工整理與軟件分析基本一致:“導讀”命名的課程有21門,以“史”命名的課程有31門,總計以“歷史”為主題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為76門,接近課程總量一半。從課程主題上看,以文學經典作品為主題的課程總計68門,緊隨其后。在中國經典類的課程中,明確以“論語”、“莊子”、“周易”等先秦典籍開課的有28門,儒家經典、老莊思想受到高關注。文學方面,唐詩宋詞、《資治通鑒》、《史記》、《紅樓夢》等主題或著作,是常見的課程內容。藝術類課程集中在書法、戲曲、陶瓷欣賞。

      其三,在學分與課容量方面,各校所有通識課程學分基本無差別。

      四校通識課程總學分普遍在12學分左右,所有課程一般設置為2學分。傳統(tǒng)文化課程學分要求與其他通識課程一致(見表6)。

      表6: 四校2學分課程統(tǒng)計

      將通識課程學分要求與畢業(yè)總學分要求進行對比(見表7),可見四校通識模塊課程學分占畢業(yè)要求總學分不到1/10。以本科生四學年八學期均修課為前提,粗略計算,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需修15學分,即至少修7-8門課。

      表7 四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與學分要求

      八年前,面對本科生選課數(shù)量過多,甘陽曾感慨:“我在清華講課期間最令我吃驚的一個發(fā)現(xiàn)是,目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本科一年級和二年級的學生,普遍地每個學生每學期選課都在10-12門之間,有些甚至更多。”[8]綜觀國內本科教學,這種情況至今并未好轉。修課過重使學生增大對通識課程學分的功利性需求,以“好過的課”作為選課標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經典文獻的“艱澀無用”,會讓部分學生望而卻步,而通識課程模塊限定選修的模式,不能保證中國文明類課程成為學生共同必修課程。

      另外,對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課表中的通識課程課容量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課容量主要在100人-300人規(guī)模(參表8)。

      表8: 清華、中山大學通識課程課容量

      從學生規(guī)模來說,兩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主要是大班集中授課形式。一百人以上的大班,對教師的授課水平、學生的聽課要求無疑更高。清華大學傳統(tǒng)文化課容量主要集中在80-100人 (5門)、110-195人(7門)、200-300人 (8門);中山大學情況相似,80-125人(4門)、150-200人(7門)。授課班級人數(shù)過多,師生互動機會減少,教育教學效果也受到一定影響。

      其四,傳統(tǒng)文化作為隱性課程,具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隱性課程是課堂之外的非正規(guī)課程,注重營造適宜的文化氛圍,陶冶學生的價值觀念、情感態(tài)度、理念信仰。其“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方式,契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性。四校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在課堂教學之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通識教育活動。如:北大舉辦通識系列講堂、沙龍、講座,以高雅文化氛圍熏陶學生;復旦大學全面推行書院制,所有本科學生都有完整的書院生活,與導師近距離接觸,感受書院文化氛圍;中山大學舉辦“陳寅恪學術講座”,拓展學生的學術視野;清華大學開展各類文化素質教育講座,讓學生在一種相對自然的環(huán)境中習得經驗,獲得感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活動,加深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其五,在課程改革動向方面,注重打造精品課與建立核心單元。

      多年來,四校持續(xù)探索通識課程改革。北京大學致力于確立穩(wěn)定的核心課程體系,把全校的課程分為必修課、核心課、興趣三類,合理分配比重。2015年秋季學期,北大教務部推出13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打破以往通選課無分層局面。該13門課程均由已有通選課調整推出,其中人文類課程11門,包括4門傳統(tǒng)文化課程,2016年春季學期推出17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中國文明及其傳統(tǒng)課程有9門。北大通識核心課程以“閱讀經典、批判思考”為綱,以“大班授課、小班討論、課后寫作讀書報告”為法,積極推行“小班課教學”,此種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經典文獻的理解。

      復旦大學從2015年開始啟動新一輪通識核心課程建設,將原六大模塊調整為七大模塊,新增“社會發(fā)展與當代中國”,將“藝術創(chuàng)作與審美體驗”改為“藝術審美與情志表達”,提出“未來三年要逐步建設50余個基本課程單元,每個基本課程單元向學生提供相應學科領域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边@一改革是以基本課程單元為關鍵節(jié)點,整合相同屬性課程。如將“《荀子》導讀”等四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歸入“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調整后的“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模塊,29門課程基本均為西方哲學經典。

      此外,在通識教育組織機構方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通選課由教務部和教務處負責,將通識課表置于本科生總課表內。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的通識課程分別由復旦學院和中山大學通識教育部負責,將通識教育課程從總課表中分出,形成獨立的課程系統(tǒng)。

      總體而言,四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既有共性又存在差異。從通識課程設置來看,四校均采取分布必修型與核心課程型相結合的類型。分布必修是指對學生必須修習的學科領域(一般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以及在各領域內至少應修習的課程門數(shù) (或最低學分數(shù))做出規(guī)定的通識教育課程計劃;核心課程是一種綜合傳統(tǒng)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容、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知識背景為目的的課程設置[9]。四校課程設計總體思路基本一致,即按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基本結構將通識課程分為數(shù)個模塊,限定對應模塊內選修課程,同時建立核心課程或核心知識單元統(tǒng)率整個課程體系,形成綜合、整體的知識單元節(jié)點。

      具體來說,四校通識課程設置又存在某些差異。與其他三校相比,中山大學四大板塊課程更加概括,其藝術與美育、數(shù)學與科技沒有形成獨立模塊,而是包含在“中國文明”、“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和“科技、經濟、社會”中,使藝術美育課程、自然數(shù)學課程所占比例較少。以中山大學東部校區(qū)課程為例,人文兩大板塊18門課程中,只有3門藝術相關類課程;對比同類課程,北大有31門,清華大學39門,復旦大學37門。四校中課程模塊設置,數(shù)目最多者為清華大學八大課組,將語言學、文學和藝術與美育分為兩個模塊,并多設“當代中國與世界”模塊;與復旦大學相比,清華大學將“科學探索與技術創(chuàng)新”分成了兩個模塊,突出了“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課組的獨立地位。北大是四校中唯一存在“復合型”課程的學校,六大領域中“F、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所有課程均為復合型,多學科交叉課程均在此類中。如歷史系開設的“人類發(fā)展與環(huán)境變遷”,課表標示為“D、F”,即為“歷史學”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領域相交叉的一門課程。復旦大學的特點為,在模塊中明確了內容與目標。如“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這種設置有助于學生了解通過選修該模塊課程后應具備的素質或能力。

      傳統(tǒng)文化課程普遍集中在人文學科,但四校也存在一定差異。如復旦大學 “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中幾乎全是西方哲學課程,僅有一門“東西方文明視野中的人生倫理”或涉及東方哲學,這是該校2015年的調整,其意圖或是使每個模塊知識更集中整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北大、清華大學的哲學模塊,傳統(tǒng)文化課分別占27%和22%。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北大和復旦大學設有部分傳統(tǒng)文化課程。如北大將“孫子兵法導讀”納入“社會科學”領域,“數(shù)學與自然科學”中有1門“古今數(shù)學思想”課程。復旦大學“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生命關懷”模塊有5門中醫(yī)課程,在“科學探索與技術創(chuàng)新”模塊中有1門“化學與中國文明”。清華大學與中山大學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未設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山大學側重構建以人文學科為主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三、傳統(tǒng)文化課程建設的啟示及建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作為本科生必修課程,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居于基礎地位,是培育共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路徑,具有綜合性和長期性的教育特征和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從“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四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現(xiàn)狀考察中,我們可得到某些啟示。

      首先,在教育觀念上,應矯正對經典的片面認識,客觀、全面評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價值與作用。

      曾幾何時,人們談傳統(tǒng)色變。極左思潮將傳統(tǒng)文化與“封建”劃上等號,陷入民族文化虛無主義的深淵。實際上,中華民族具有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中華文化為民族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持久和強大的動力。從教育傳統(tǒng)來看,通識教育之于中華文化,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淵源有自,交互作用。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明至今保持頑強的生命力,其中以漢字為載體的通識教育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人們吃牛肉不會變成牛一樣,傳授和閱讀核心經典也不可能成為“古人”;相反,它會增加我們的人文涵養(yǎng),提升教育的精神境界。因此,在通識課程建設中,應大力倡導和切實提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其次,在課程建設上,整合教學資源,完善通識課程體系,擴大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的受眾面。

      在大眾化高等教育發(fā)展過程中,我國高?,F(xiàn)有核心經典課程體系、教師與教材資源、教學保障條件有待完善。為此,需要進行通識課程整體規(guī)劃,加強核心文本課程建設,拓展通識教育路徑;利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學科、人才和知識資源優(yōu)勢,鼓勵優(yōu)秀教師講授核心文本課程,舉辦更多跨學科講座;完善教學管理體制,制定合理的課程評價標準;加強教師培訓,變革教學方式,提高通識教育成效。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品課程應定位于中國大學生基本的共同課程,但四?,F(xiàn)狀與該定位尚有差距。在各模塊課程設置中,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人文、現(xiàn)代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各類課程均屬限定性選修,且無任何一個模塊完全放置傳統(tǒng)文化課程。學生可以在“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模塊中選修一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關的“英語文學賞讀”,同樣修得2學分,但“文化傳承”就無從談起了。這一現(xiàn)象并非中國大學獨有。哈佛紅皮書曾建議人文領域的“文學名著”、社會學科的“西方思想與制度”為所有學生必修,再加原先的“物理學導論”,這三門必修課可幫助學生完整、系統(tǒng)地理解西方文明遺產的主要內容。然而實施過程中,原先學生必修唯一一門課程的計劃被放棄,社會科學領域既可以選修“西方思想與制度”,也可以選修“遠東文明史”[10],而后者則難以起到塑造美國大學生共同核心價值觀的作用。中國大學要喚起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中國古典文明和中國經典應作為學生最基本的共同教育。這是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也是課程設置的現(xiàn)實出發(fā)點。培養(yǎng)中國公民包含兩層意蘊,一是作為國民具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二是作為公民具備符合現(xiàn)代社會規(guī)范的基本素質。這是傳統(tǒng)文化課程所擔負的雙重使命。

      第三,在課程設計上,將“經史相合”的理念融入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

      “聯(lián)盟四?!钡膫鹘y(tǒng)文化課程內容以先秦文化、古代歷史為主,這就啟示課程設計者,應重視中國古代學術“經史相合”的內在邏輯[11]。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計應汲取“經史相合”的理念,傳承經典的智慧。這亦有先例可循。如近代史學大家柳詒徵著 《中國文化史》,“每編分章分段,緊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經史、諸子百家語,以及現(xiàn)代中外學人的讜言偉論,藉供讀者的徹底了解”[12],授課亦是“夾敘夾議,引述一段原始資料,接著一段評論,既不是枯燥無味的考證,也沒有不找邊際的空談……有引人入勝之功?!保?3]

      “經史相合”的理念同樣見諸西方大學經典核心課程教學中。如哥倫比亞大學“現(xiàn)代文明”與“人文經典”課程,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成為配套的全校本科必修課,連續(xù)兩學年四個學期?!艾F(xiàn)代文明”從西方古代講到現(xiàn)代西方社會,“人文經典”從柏拉圖讀到馬克思,形成西方“經史”滲透的通識教育基本架構[7]。同樣,在我國大學通識教育中,在保證中國經史課程數(shù)量的基礎上,也應注重 “經史相合”的內在聯(lián)系,將中華文化精神融匯貫穿于各門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

      第四,在課程類型上,應突出經典“核心課程”的地位與作用,加強傳統(tǒng)文化課程質量建設。

      一般所說的“核心課程”,按照《韋伯斯特新大學詞典》的解釋,是指一種綜合傳統(tǒng)獨立學科中的基本內容、以向所有學生提供共同知識背景為目的的課程設置。特指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成型于1977年哈佛文理學院院長羅索夫斯基提出的 “核心課程方案”,是指建設獨立于系、面向所有新生的必修課程,注重多學科的關聯(lián)與跨越、注重人類生活的共同經驗、注重改善社會關系的共同活動[14]。我國高校一些通識教育課程冠以“核心課程”,但在內容與作用上并沒有達到應有的要求。此外,核心課程的基本理念是多學科的融會貫通,但綜觀“聯(lián)盟四校”的通識教育課表,除了北京大學標明復合領域20余門課程外,跨學科性質的通識課程并不多見。傳統(tǒng)文化課程也是如此。當然,共同必修的經典核心課程,需要優(yōu)秀師資團隊的投入、學校大量物力支持,這也是大學通識教育聯(lián)盟成立的意義之一。區(qū)域性通識教育的聯(lián)盟合作與資源整合,有助于打造更為成熟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的內涵與質量制約其教育成效。應加強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建設,積極開發(fā)經典名著和核心文本課程資源,推廣國學教育,讓大學生廣泛閱讀和認識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同時,擴大通識教育課程的學分比例,優(yōu)化課程組合,注重課程質量,與專業(yè)教育相互補充;改進教學管理方式,增加大學教育的選擇性與適應性[15]。

      第五,在授課方式上,讓學生從閱讀和理解經典起步,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長效作用。

      通識類傳統(tǒng)文化課程,兼具“學以成人”與“文化自覺”兩大目標,“理解—對話—認同”是其實施路徑。需要明確的是,作為通識教育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與中國古典文化專門研究存在本質的區(qū)別,前者面向每一個大學生,體現(xiàn)通識教育的性質;后者是指專業(yè)人員的深入研究,屬于專業(yè)教育的性質。因此,設置通識教育性質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應考慮不同層次學校教育的實際需求與學生整體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水平,要與學生建立思想鏈接,才能產生文化共鳴。大學生接近傳統(tǒng)文化,應從閱讀、認識經典開始,進而理解經典,最終形成古今對話、理論與實踐相統(tǒng)一。

      在這方面,臺灣高校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教學值得借鑒。以臺灣大學為例,設置一門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名為“老子道德經新譯”暨“心靈藥方”,以“原文+白話文翻譯+給出現(xiàn)代人藥方”的課程設計[16],將古老艱澀的 《道德經》與現(xiàn)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架構了“鑒古至今”的橋梁。這種富有古今對比感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在“聯(lián)盟四?!闭n程表中并不多見。我們并非把傳統(tǒng)文化課程轉變?yōu)楝F(xiàn)代社會的“靈丹妙藥”,而是借經典教學,訓練我們基本的民族語言文化素養(yǎng),“通古今之變”。在學習過程中,為傳統(tǒng)文化加上“興趣引導”和“自我關切”,可加深學習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此外,理解古人智慧需要長時間的投入,因此,傳統(tǒng)文化課程設置應注重時間上的持續(xù)。與美國高校相比,“聯(lián)盟四校”通識課程學時普遍偏少。以四校均開設的“論語”課程為例,每周2課時,上課時間各校不一致(7周/12周均有)。這樣的課時安排是否能達到“理解—對話—認同”的效果?四校傳統(tǒng)文化課程中,以“上”、“下”或“一”、“二”表示連續(xù)性的傳統(tǒng)文化課程僅有北大“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一)、中國古代文學經典(二)”、“中國古代史(上、下)”2門,但不要求課程上下均必選。通識傳統(tǒng)文化授課長度倉促、維度單薄,效果恐怕會大打折扣。然而,美國研究型大學的經典核心課程教學時間充足,且具有連續(xù)性。如斯坦福大學,“各種文化、各種觀念、各種價值”是大學本科第一年必修課程,連續(xù)三個學期,每周上課五小時,外加每周三、四小時的討論時間[7]。

      作為國內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聯(lián)盟四?!睉獜母L遠的眼光看待本科通識教育。有學者建議不必把通識教育課程安排在四年本科學業(yè)的前段,而要貫穿四年之中或在四年的任何學年開設[17]。這種注重長效的教學方式值得探索。將通識課程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課程學時加長,符合通識教育的基本要求,理解經典、對話經典,辨析和認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最終達到“通識”的境界。在全球化時代,通過深度閱讀、理解和傳播核心經典,將有效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第六,在課程內容上,利用傳統(tǒng)文化與通識教育的耦合,發(fā)揮二者互補作用。

      近十多年來,我國高教規(guī)模急劇擴張,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接近40%,將提前實現(xiàn)國家中長期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確立的數(shù)量增長目標。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結構和辦學質量方面,還需加大改革力度,以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對大學生來說,學習和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凝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路徑。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推進通識教育改革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總之,為更好地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育人作用,我們應全面認識國學經典的價值,改善教學方式方法。我國的大學教育,在課程定位上,應將傳統(tǒng)文化教學列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作為本科共同基礎課程;在課程設置上,貫穿“經史相合”的理念,促進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在授課方式上,采用閱讀、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和領悟能力。推進大學通識教育,需廣泛開發(fā)和有效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完善課程教學管理,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凝聚共同的核心價值觀。

      [1][美]約瑟夫·斯科特·李.大學院校中的核心文本——柏拉圖的斐德羅篇與孔子的論語[J].張亞群,蔡培瑜譯.大學教育科學,2014,(1).

      [2]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教高司 [1998]2號)[EB/OL].http://www.chinalawedu.com/news/ 1200/22598/22615/22796/2006/3/qi65515213026136002347 5-0.htm.1998-04-10.

      [3]教育部.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 (教社科[2014]3號)[N].中國教育報,2014-04-02(3).

      [4]關海庭、宋鑫、何山.構建以素質教育為取向的跨學科通選課程體系[A].臺灣交通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編.“自由學藝與傳統(tǒng):通過東西方核心經典作品研讀來深入對話與體現(xiàn)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灣新竹,2008-11:77-78.

      [5]孫向晨.直面經典——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哲學經典”課程的建設和教學的探索[A].臺灣交通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編.“自由學藝與傳統(tǒng):通過東西方核心經典作品研讀來深入對話與體現(xiàn)制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臺灣新竹,2008-11:71.

      [6]張亞群.作為通識課程的核心文本教學 [N].廈門大學報,2014-06-30(1).

      [7]甘陽.通三統(tǒng)[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74;86;114;116-122.

      [8]甘陽.大學通識教育的綱與目[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9]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260.

      [10]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M].侯定凱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4.

      [11]劉家和.史學和經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3).

      [12]柳詒徵.“出版者的話”[A].中國文化史[C].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

      [13]鎮(zhèn)江市圖書館影響中國的鎮(zhèn)江人[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2.157.

      [14]李曼麗.哈佛核心課程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8,(2).

      [15]張亞群.中國近代大學通識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315.

      [16]陳思敏.全球化語境中臺灣高校通識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啟示——以傳統(tǒng)文化之傳承為視角[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

      [17]王偉廉.中國大學教學運行機制研究[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40.

      【責任編輯:向博】

      【】【】

      Value of Classic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Review of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Alliance

      ZHANG Ya-qun,F(xiàn)ENG Yi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nstruc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F(xiàn)ujian,361005)

      Taking the“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Alliance”as a study object,the article reviews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s of Peking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F(xiàn)udan University and Sun Yat-sen University. Comparison and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in these four universities shows:they all boast adequ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 in humanities,but differ in course arrangement;most courses use similar topic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have large classes and overload credits demands for undergraduates;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has large potential as hidden curriculum.To improve cultural qualities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firstly,we need to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the core curriculum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undergraduates.Secondly,we need to bring the idea of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history”into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make sure the core curriculum plays a substantial role.Thirdly,we need to involve reading,lecturing and discussing in teaching,explore and integrate education resources,and improve general curriculum system,so as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foster a sense of national and cultural identity and share a common core value.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Alliance;“four universities”;traditional culture;classics;core curriculum

      G 642

      A

      1000-260X(2016)03-0148-08

      2016-01-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近代大學通識教育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BAA100015)

      張亞群,廈門大學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通識教育研究;馮寅,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從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通識核心模塊
      我是如何拍攝天和核心艙的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觀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28通道收發(fā)處理模塊設計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艙
      軍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選修3—3”模塊的復習備考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通識少年“種”石油
      探索科學(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學(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識少年·拿破侖
      探索科學(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選修6 第三模塊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平邑县| 武功县| 泰和县| 通渭县| 石棉县| 杭锦旗| 松原市| 齐河县| 柘城县| 东源县| 临沧市| 绥德县| 礼泉县| 桂东县| 孟津县| 夏河县| 三都| 阿勒泰市| 巧家县| 扶风县| 阜城县| 炉霍县| 渝中区| 武义县| 边坝县| 丹巴县| 宜州市| 平昌县| 榆树市| 民县| 兴山县| 武功县| 裕民县| 宜川县| 屏南县| 贵阳市| 西丰县| 乐都县| 巴彦淖尔市| 惠安县| 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