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湖南1∶25萬懷化幅區(qū)域地質調查主要成果及新認識

      2016-09-08 01:27:44李國亮劉耀榮柏道遠王先輝何江南凌躍新
      中國地質調查 2016年3期
      關鍵詞:造山玄武巖花崗巖

      李國亮,劉耀榮,柏道遠,王先輝,何江南,凌躍新,楊 俊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長沙 410116)

      湖南1∶25萬懷化幅區(qū)域地質調查主要成果及新認識

      李國亮,劉耀榮,柏道遠,王先輝,何江南,凌躍新,楊俊

      (湖南省地質調查院,長沙 410116)

      1∶25萬懷化幅圖區(qū)主要位于揚子陸塊東南緣,自西向東劃分為武陵斷彎褶皺帶、沅麻盆地、雪峰沖斷帶及邵陽坳褶帶4個構造單元。通過此次調查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進展及成果:基本查明了區(qū)內板溪群與高澗群的相變關系及界線;提出了南華紀長安期沿雪峰山與漣邵盆地的結合帶存在一凹陷槽;對區(qū)內巖漿巖侵入時代和期次做了詳細的劃分,建立了巖漿演化序列;結合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系統(tǒng)地對白馬山—龍山復式巖基帶及其周邊的中酸性—酸性花崗巖體侵入時代、火山巖系的噴發(fā)時代進行了統(tǒng)一厘定;查明了雪峰造山帶的構造變形特征、構造樣式以及沅麻盆地的構造特征和形成演化過程。

      揚子陸塊;板溪群;雪峰造山帶;沅麻盆地;湖南懷化

      引用格式:李國亮,劉耀榮,柏道遠,等.湖南1∶25萬懷化幅區(qū)域地質調查主要成果及新認識[J].中國地質調查,2016,3(3):38-46.

      0 引言

      “湖南1∶25萬懷化市幅區(qū)域地質調查”項目系中國地質調查局所屬計劃項目“湘西-鄂西成礦帶地質礦產(chǎn)調查”的一個工作項目。項目由2010年開始實施,歷時3 a,通過調查研究對區(qū)內構造形態(tài)、地層展布、巖漿活動有了全新的認識。區(qū)內20世紀60、70年代主要完成了1∶20萬分幅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水文地質調查,80、90年代主要完成更為詳細的1∶5萬區(qū)域地質、礦產(chǎn)調查以及小比例尺物化探測量,基礎地質資料較為充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理論知識系統(tǒng)的形成,以往的調查成果和資料無法滿足現(xiàn)有需求,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漏洞較多,如:不同時期、不同單位所劃分的地層不盡統(tǒng)一,前寒武紀地層研究程度偏低,填圖單位同物異名較多,不能準確、科學地建立起測區(qū)內各時代地層的層序地層格架;巖漿巖缺乏時代依據(jù)和同位素年齡、稀土、微量元素等資料,巖石樣品的各種測試分析結果、精度達不到要求;區(qū)內構造格架、構造單元劃分以及構造變形機制、序列在現(xiàn)有研究程度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和了解[1-7]。本次工作主要按照現(xiàn)有填圖要求及規(guī)范,采用數(shù)字填圖方法,結合物化遙資料,進行較為詳細的地質調查修測:重新厘定調查區(qū)的地層系統(tǒng),建立地層序列;對巖漿巖的就位機制、巖漿演化序列、巖漿活動的構造環(huán)境與動力學機制等與成礦的關系進行研究;查明區(qū)內構造特征及活動期次,建立構造變形格架,重點研究了雪峰造山帶、沅麻盆地的結構與形成演化[8]。

      1 研究區(qū)概況

      測區(qū)位于湖南省中西部、揚子陸塊東南緣江南地塊中段,屬揚子板塊和華南板塊之間前中生代多期復合造山帶,工作區(qū)自西往東可分為江南造山帶(雪峰造山帶)和湘中坳陷(漣邵盆地)2個構造單元。雪峰造山帶和湘中坳陷之間以城步—新化—桃江斷裂為界。雪峰造山帶西部為沅麻盆地疊加覆蓋。不同構造單元具有不同的構造變形特征。區(qū)內地層出露較為完全,自中元古代至新生代古近紀地層均有分布。區(qū)內火山巖不發(fā)育,僅在懷化石寶—隘口—安江一帶見有分布,地表呈巖脈、巖墻狀出露。巖性為基性—超基性輝石巖、輝綠巖、輝石橄欖巖與杏仁狀玄武巖、玄武質角礫巖等,產(chǎn)出于新元古代板溪群中,其時代為青白口紀,另在白馬山巖體內見輝長巖-輝綠巖呈小巖珠狀出露,其時代為中三疊世。區(qū)內侵入巖發(fā)育,出露總面積約2 850 km2,占圖區(qū)面積的11.2%,主要有白馬山—龍山復式巖體,溈山、紫云山、歇馬、關帝廟、崇陽坪、中華山等巖體。其時代可分為志留紀、三疊紀和侏羅紀(圖1)。

      圖1 區(qū)域地質簡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map

      2 地層和沉積相方面的主要成果

      (1)基本查明圖區(qū)西北部青白口紀板溪群(紅板溪)與高澗群(黑板溪)的界線。

      圖區(qū)新元古代板溪群與高澗群主要分布于雪峰山地區(qū),以芷江—懷化—火馬沖一帶為界[9-10](圖2),北西為板溪群(紅板溪),南東為高澗群(黑板溪)。板溪群以一套河流沖積相礫巖、砂礫巖(圖3)高角度不整合于冷家溪群之上,自下而上劃分為橫路沖組、馬底驛組、通塔灣組、五強溪組、多益塘組、百合垅組及牛牯坪組等地層單位;而高澗群底部為一套火山碎屑巖(圖4)與下伏冷家溪群低角度不整合接觸,自下而上劃分為石橋鋪組、黃獅洞組、磚墻灣組、架枧田組、巖門寨組等地層單位,西南部洪江托口一帶巖門寨組上部相變?yōu)榘俸羡饨M、牛牯坪組(表1)。

      圖2 1∶25萬懷化幅構造簡圖Fig.2 Tectonicm ap of 1∶250 000 Huaihua sheet

      圖3 橫路沖組河流相礫巖Fig.3 Fluvial conglomerate of Hengluchong Formation

      圖4 石橋鋪組底部火山角礫巖Fig.4 Volcanic breccia at the bottom of Shiqiaopu Formation

      板溪群橫路沖組主要出露于圖區(qū)西部芷江魚溪口一帶,角度不整合于冷家溪群黃滸洞組之上,為一套河流三角洲—濱岸碎屑沉積。底部為紫灰色塊狀淺變質復成分礫巖,代表了造山后近源快速堆積產(chǎn)物,自下而上礫石含量逐漸減少,夾粗砂巖屑砂巖及砂質板巖,砂巖中發(fā)育小型交錯層理,屬山麓前緣沖積扇沉積。中上部逐漸過渡至三角洲并向淺海環(huán)境過渡沉積,以淺變質石英雜砂巖、粉砂質板巖為主(圖5)。

      表1 板溪群與高澗群劃分對比Tab.1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Banxi Group and Gaojian Group

      高澗群底部為一套三角洲相碎屑夾火山碎屑沉積,出露于圖區(qū)東部隆回縣石橋鋪電站以及中部洪江市沈家溪、柏木沖等地。洪江一帶火山物質少見,屬受潮汐作用影響的三角洲沉積,為淺變質細中粒石英雜砂巖與板巖、條帶狀粉砂質板巖互層,底部砂巖中含泥礫。向東至隆回縣石橋鋪一帶為淺變質礫巖夾淺變質巖屑石英雜砂巖,礫石成分主要為中酸性—中基性巖石,認為該套礫巖是沉積成因的,其角礫主要來自火山巖區(qū)經(jīng)沉積改造而成,沉積環(huán)境屬沖積扇至水下三角洲。

      圖5 橫路沖組與黃滸洞組接觸關系Fig.5 Contact relationship between Hengluchong Formation and Huanghudong Formation

      (2)查明了南華紀長安期沿雪峰山與漣邵盆地的結合帶存在%凹陷槽。

      結合1∶25萬邵陽幅區(qū)調資料,南華紀長安期的沉積中心為大乘山復背斜,為一套淺海陸棚—濱海浮冰帶含冰磧礫陸源碎屑夾火山碎屑沉積,周圍厚逾3 000 m,向西、向東厚度變薄,而圖區(qū)主要包含凹陷西側(圖6)。

      圖6 長安期凹陷槽分布格局圖Fig.6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depression formed in Chang'an stage

      往西至溆浦—洪江斷裂與青溪山斷裂之間約10 km寬度范圍內,厚度急劇變小,厚約200 m;青溪山斷裂以西長安組大多缺失,僅局部可見0~5 m的含礫板巖,且極不穩(wěn)定,多呈透鏡狀尖滅;往東至新寧—灰湯斷裂以東厚90~150 m。顯示長安期古地理主要受溆浦—洪江斷裂、新寧—灰湯斷裂的控制[10]。

      3 巖漿巖方面的主要成果

      通過對區(qū)內巖漿巖的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綜合分析、整理,依據(jù)同位素年齡學、巖石學、巖石化學等特征,以及同源巖漿演化規(guī)律,查明了巖漿巖在圖區(qū)的地質特征及其與成礦作用的關系。

      3.1構造-巖漿期序列

      圖區(qū)巖漿活動始自武陵期,歷經(jīng)了加里東期、印支期,延續(xù)至燕山期。巖體主要分布于圖區(qū)東南部,主要有白馬山復式巖體的中西部,崇陽坪、中華山等中酸性—酸性花崗巖體,以及洪江山石洞火山巖系和中方隘口、隆回石橋鋪基性、超基性巖體;其他地區(qū)巖漿活動很微弱。巖漿巖地表出露面積約1 355 km2,占圖區(qū)總面積的8.5%左右。巖石類型以花崗巖類為主,基性、超基性巖分布面積很??;以侵入巖占絕大部分,火山巖出露面積小。

      依據(jù)巖體與圍巖和各侵入期次間的接觸關系,以及巖石學和巖石化學等特征,在已有和新獲同位素年齡資料基礎上,較為系統(tǒng)地對白馬山—龍山復式巖基帶及其周邊的中酸性—酸性花崗巖體侵入時代、火山巖系的噴發(fā)時代進行了統(tǒng)一厘定,火山巖系的噴發(fā)時代為武陵期;花崗巖體可歸并為志留紀、中三疊世、晚三疊世和中侏羅世4個侵入時代,進一步劃分為12個侵入次[3,11-16]。并建立了巖漿巖構造-巖漿期序列(表2)。

      表2 構造-巖漿期綜合劃分表Tab.2 Com prehensive division of tectonic-magmatic period

      區(qū)內玄武巖已獲比較好的全巖Sm-Nd法測定數(shù)據(jù),對應等時線見圖7。據(jù)此計算出的等時線年齡值分別為(868±30)Ma,和地質上所確定的先后關系一致,屬新元古代時限,相當于武陵運動期形成物;等時線初始值為0.511 568,εNd(t)=1,單個樣品的εNd值離散于0.98~0.99之間,總體顯示出源巖物質以幔源物質為主。TDM值為1 496~ 1 611 Ma、TDMⅡ值為1 446~1 447 Ma之間,一階段和二階段計算的TDM值相近,表明源巖物質存留時間為中元古代中期,大于成巖時間。

      圖7 玄武巖釤-釹等時線圖Fig.7 Sm-Nd isochron of basalt

      3.2火山巖、侵入巖地質特征

      區(qū)內火山巖出露面積小,主要出露于洪江山石洞—黃山坪一帶,呈巖流、巖筒噴發(fā)于新元古代地層中。巖石類型有玄武巖、杏仁狀玄武巖、角礫狀玄武巖、玄武質角礫巖。不同巖石類型間的界線多為突變關系,表現(xiàn)出玄武巖漿在短時間內的多次噴溢和噴發(fā)結果。在巖石化學成分SiO2-(K2O+Na2O)圖解(圖8)上,玄武巖的特點均位于堿性玄武巖區(qū)內,但靠近分界線處,在P2O5-(K2O+Na2O)圖解(圖9)上,樣點也都位于堿性玄武巖區(qū)中;在R1-R2圖解(圖10)上,除一個樣點外,其余4個點也都在偏堿性線之左側。由此看出,玄武巖堿性程度均較高,總體應屬堿性至偏堿性玄武巖類巖石,且相對富鈉。結合玄武巖化學成分硅-鋁-堿、Th/Hf-Ta/Hf、Zr-Zr/Y、Nb×2-Zr/4-Y等圖解綜合分析[8],玄武巖可能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較偏堿性的巖石可能是形成于裂谷初始拉張地殼厚度較大階段。

      圖8 玄武巖SiO2-(K2O+Na2O)圖解Fig.8 SiO2-(K2O+Na2O)diagram of basalt

      圖9 玄武巖P2O5-(K2O+Na2O)圖解Fig.9 P2O5-(K2O+Na2O)diagram of basalt

      圖10 玄武巖化學成分R1-R2圖解Fig.10 R1-R2diagram for chem ical composition of basalt

      通過對區(qū)內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巖墻(脈)的巖石學、巖石化學及巖石微量元素等特征的研究[8],基本查明了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巖總體仍屬基性巖類,形成環(huán)境為島?。ㄔ焐綆В┬鋷r區(qū)及島弧拉斑玄武巖區(qū)。

      3.3同位素年齡

      新獲得一批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為確定各期花崗巖的時代提供了依據(jù)。其結果與已有的其他同位素方法所測年齡的結果及地質依據(jù)一致[13-18]。原區(qū)內所劃定的早侏羅世花崗巖,據(jù)同位素年齡值,其年齡在180 Ma左右,本次將它們歸屬為中侏羅世,主要出露于白馬山復式巖體的中心部位,為白馬山復式巖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重新厘定也符合本區(qū)構造巖漿發(fā)展史。

      對白馬山印支晚期花崗巖劃分為早、晚2期,時代大致為220 Ma和208 Ma[12]。同時與巖石學特征和接觸關系劃分的2期侵入相一致,印證了華南印支晚期花崗巖存在2次明顯的巖漿活動。根據(jù)分析可大致推測早期成巖與印支運動減壓熔融相關,晚期成巖可能和區(qū)域南北向擠壓有關。

      3.4花崗巖形成的構造環(huán)境、就位機制

      通過巖石學和巖石化學特征,結合構造環(huán)境地球化學判別圖解[8],反映巖體具有同碰撞期花崗巖特征,與南東側華南洋板塊向北西俯沖有關,花崗巖主要形成于碰撞構造環(huán)境,分別與加里東運動、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陸內造山、地殼增厚之后的增溫和減壓熔融有關[19-20]。加里東期、印支期花崗巖就位機制表現(xiàn)為斷裂控制→氣球膨脹式→頂蝕的特征;燕山期花崗巖就位機制則表現(xiàn)為氣球膨脹式→氣球膨脹+斷裂控制→斷裂控制。

      4 地質構造方面的主要成果及認識

      (1)查明了雪峰造山帶的構造變形特征及構造樣式。雪峰造山帶北段構造線呈NE—NEE向,南段構造線呈NNE向,從而區(qū)域上構成向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帶。帶內逆沖斷裂(后期常反轉為正向下滑)與褶皺極為發(fā)育,且基底和蓋層一起卷入,其推(滑)覆構造樣式主要表現(xiàn)為疊瓦式斷片。造山帶西側斷裂面主要傾向南東,而東側斷裂面主要傾向北西,形成向兩側背沖的正扇形構造樣式[21-24]。

      通過黃茅園—漁家沖構造剖面揭示雪峰造山帶以傾向南東的NNE向的溆浦—靖州斷裂為界分為西帶和東帶。東帶實際屬雪峰推覆構造的根帶,變形受控于較淺層次的滑脫;西帶屬雪峰推覆構造的中帶,變形和抬升與更深層次的拆離、逆沖疊覆相關。由西往東,呈現(xiàn)遞進變形的規(guī)律性,變形由弱到強,由簡單到復雜,反映出雪峰山構造帶由西往東構造層的力學性質具遞變關系[19,22-26]。雪峰造山帶西帶寬200 km左右,變形相對較弱。其東部主要出露板溪群,發(fā)育NE向直立開闊—平緩褶皺以及同走向逆斷裂與正斷裂,地層層位總體自東向西漸低;其西部主要出露南華系—下古生界,構造線為NNE向—近SN向。雪峰造山帶東帶寬50~100 km,構造變形強烈,加里東期擠壓及剪切劈理極為發(fā)育,帶內主要出露南華系—下古生界,南部少量板溪群;主要發(fā)育NNE向(局部NE向)褶皺和同走向逆斷裂與走滑斷裂,褶皺多為中常-開闊褶皺,部分為緊閉倒轉褶皺;東帶總體呈一背沖構造樣式,西部和東部分別向西、向東逆沖(圖11)。

      圖11 湖南省溆浦縣黃茅園—石寶—漁家沖構造剖面Fig.11 Huangmaoyuan-Shibao-Yujiachong tectonic profile in Xupu coun ty of Hunan province

      1.奧陶系白水溪組+橋亭子組;2.寒武系探溪組;3.寒武系牛蹄塘組;4.震旦系金家洞組+留茶坡組;5.南華系南沱組;6.南華系長安組;7.青白口系巖門寨組;8.青白口系架枧田組;9.青白口系磚墻灣組;10.中侏羅世第三次細粒電氣石二云母二長花崗巖;11.中侏羅世第二次中粒電氣石二云母二長花崗巖;12.中侏羅世第一次細中粒電氣石二云母二長花崗巖;13.中三疊世第二次細中粒(少)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14.中三疊世第一次細中粒斑狀角閃石黑云母花崗閃長巖;15.斷層;16.平行不整合

      (2)厘定了區(qū)內構造變形序列。主要根據(jù)卷入變形的地質體時代、構造巖形成時代,以及不同期次構造形跡的疊加、改造和限制關系,同時結合區(qū)域角度不整合、構造運動相關的巖漿與變質事件及大地構造演化背景等因素,綜合厘定了區(qū)內構造變形序列[26-28]。初步劃分為7個構造期,11個變形期次(表3)。對區(qū)內構造變形特征、演化過程、構造類型及其地質意義有了一個系統(tǒng)、客觀的了解。

      表3 圖區(qū)綜合地質事件Tab.3 Com prehensive geological events in the study area

      續(xù)表

      (3)對沅麻盆地形成演化的認識。查明了沅麻盆地(東緣)晚三疊世—中侏羅世為類前陸盆地,白堊紀沅麻盆地轉化為斷陷盆地。沅麻盆地及其兩側雪峰山、武陵山構成區(qū)內盆嶺構造格局,其形成應與早燕山運動的擠壓作用、晚燕山運動的伸展作用及后期晚燕山—喜馬拉雅期的擠壓作用有關[7,22,29-32]。

      印支運動后形成NE向凹陷初始輪廓;晚三疊世至早侏羅世湖相沉積;中侏羅世早燕山運動使NE向凹陷與隆起更顯著,盆緣斷裂活化;早白堊世類磨拉石山麓洪積扇沉積;晚燕山運動的伸展作用,使盆緣及基底斷裂再次趨于活化,形成一系列壘塹相間的正斷層組合;始新世末—漸新世發(fā)生喜馬拉雅運動,使沅麻盆地再次遭受SE—NW向的強大擠壓而隆升成陸。從沅麻紅色盆地的形成到最后隆升成陸,反映了燕山運動、喜馬拉雅運動之間擠壓—伸展—擠壓的間歇式活動。

      5 結論

      通過對1∶25萬懷化幅圖區(qū)綜合調查研究取得了以下認識:明確了區(qū)內板溪群與高澗群的界限為芷江—懷化—火馬沖一線,為區(qū)域上兩者的界限劃分提供了佐證和資料;南華紀長安期由于受溆浦—洪江斷裂、新寧—灰湯斷裂的影響和控制,在雪峰山與漣邵盆地過渡地帶存在一凹陷槽,區(qū)內長安組沉積厚度由西向東變化較大;結合新獲鋯石SHRIMPU-Pb同位素年齡數(shù)據(jù),將區(qū)內花崗巖體劃分為4個侵入時代、12個侵入期次,建立了完整的巖漿演化序列,在此基礎上重點對白馬山—龍山復式巖基帶及周邊中酸性—酸性花崗巖體進行了解體,查明了鎂鐵質—超鎂鐵質侵入巖總體仍屬基性巖類,形成環(huán)境為島?。ㄔ焐綆В┬鋷r區(qū)及島弧拉斑玄武巖區(qū),而玄武巖堿性程度均較高,總體應屬堿性至偏堿性玄武巖類巖石,可能形成于裂谷環(huán)境;對區(qū)內構造變形、演化特征、構造類型有了系統(tǒng)的分析總結,劃分為7個構造期,11個變形期次;查明雪峰山構造帶區(qū)域上為北西突出的弧形構造帶,以溆浦—洪江斷裂為界劃分東、西兩帶,西側斷裂面主要傾向南東,東側傾向北西,構造帶形成兩側背沖的正花狀構造;提出了沅麻盆地(東緣)晚三疊世—中侏羅世為類前陸盆地,白堊紀轉化為斷陷盆地,其形成與早燕山運動的擠壓作用、晚燕山運動的伸展作用及后期晚燕山—喜馬拉雅期的擠壓作用有關。對區(qū)內地層、巖漿巖、構造等有了全面、系統(tǒng)、客觀的認識和了解,有利于今后的地質勘查、研究工作。

      [1] 湖南省地質礦產(chǎn)局.湖南省區(qū)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8.

      [2] 周新民.對華南花崗巖研究的若干思考[J].高校地質學報,2003,9(4):556-565.

      [3] 鄭基儉,羅國一,袁道泉,等,湖南省花崗巖單元-超單元劃分及其成礦專屬性[J].湖南地質,1995,8(增刊):1-84.

      [4] 趙崇賀,何科昭,周正國,等.關于華南大地構造問題的再認識[J].現(xiàn)代地質,1996,10(4):512-517.

      [5] 舒良樹.華南構造演化的基本特征[J].地質通報,2012,31(7):1035-1053.

      [6] 郭令智,施央申,馬瑞士.華南大地構造格架和地殼演化[G]//中國地質科學院.國際交流地質學術論文集(1):構造地質、地質力學.北京:地質出版社,1980:109-116.

      [7] 王自強,高林志,丁孝忠,等.“江南造山帶”變質基底形成的構造環(huán)境及演化特征[J].地質論評,2012,58(3):401-413.

      [8] 王先輝,何江南,楊俊,等.1∶25萬懷化幅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R].長沙:湖南省地質調查院,2014.

      [9] 唐曉珊,黃建中.論湖南新元古代板溪群[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10] 張世紅,蔣干清,董進,等.華南板溪群五強溪組SHRIMP鋯石U-Pb年代學新結果及其構造地層意義[J].中國科學(D輯),2008,38(12):1496-1503.

      [11] 柏道遠.湘西南震旦紀長安期沉積相變與構造環(huán)境分析[J].湖南地質,2001,20(1):5-8.

      [12] 李國亮,王先輝,楊俊,等.湖南白馬山巖體鋯石SHRIMP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國土資源導刊,2014(5):62-65.

      [13] 王岳軍,范蔚茗,梁新權,等.湖南印支期花崗巖SHRIMP鋯石U-Pb年齡及其成因啟示[J].科學通報,2005,50(12):1259-1266.

      [14] 羅志高,王岳軍,張菲菲,等.金灘和白馬山印支期花崗巖體LA-ICPMS鋯石U-Pb定年及其成巖啟示[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0,34(2):282-290.

      [15] 丁興,陳培榮,陳衛(wèi)鋒,等.湖南溈山花崗巖中鋯石LAICPMSU-Pb定年及成巖啟示和意義[J].中國科學(D輯),2005,35(7):606-616.

      [16] 陳衛(wèi)鋒,陳培榮,黃宏業(yè),等.湖南白馬山巖體花崗巖及其包體的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研究[J].中國科學(D輯),2007,37(7):873-893.

      [17] 王岳軍,Zhang Y H,范蔚茗,等.湖南印支期過鋁質花崗巖的形成:巖漿底侵與地殼加厚熱效應的數(shù)值模擬[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2,32(6):491-499.

      [18] 宋彪,張玉海,方渝生,等.鋯石SHRIMP樣品靶制作、年齡測定及有關現(xiàn)象討論[J].地質論評,2002(增刊):26-30.

      [19] 柏道遠,王先輝,馬鐵球,等.湘東南印支期褶皺特征及形成機制[J].華南地質與礦產(chǎn),2006(4):50-57.

      [20] 杜遠生,徐亞軍.華南加里東運動初探[J].地質科技情報,2012,31(5):43-49.

      [21] 柏道遠,賈寶華,王先輝,等.湘中盆地西部構造變形的運動學特征及成因機制[J].地質學報,2013,87(12):1791-1801.

      [22] 柏道遠,鐘響,賈朋遠,等.雪峰造山帶南段構造變形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4,38(3):512-527.

      [23] 梁新權,李獻華,邱元禧,等.華南印支期碰撞造山——十萬大山盆地構造和沉積學研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5,29:99-112.

      [24] 陳海泓,孫樞,李繼亮,等.雪峰山大地構造的基本特征初探[J].地質科學,1993,28(3):201-210.

      [25] 楊奎鋒,楊坤光,馬昌前.雪峰山安化-溆浦斷裂帶變形特征及ESR定年[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04,28(3):263-269.

      [26] 李三忠,王濤,金寵,等.雪峰山基底隆升帶及其鄰區(qū)印支期陸內構造特征與成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41(1):93-105.

      [27] 汪新偉,沃玉進,周雁,等.上揚子地區(qū)褶皺-沖斷帶的運動學特征[J].地學前緣,2010,17(3):200-212.

      [28] 柏道遠,賈寶華,鐘響,等.雪峰造山帶新元古代構造演化框架[J].沉積與特提斯地質,2011,31(3):78-87.

      [29] 范小林.雪峰山系-沅麻盆地地質結構及找油意義[J].石油實驗地質,1996,18(1):64-70.

      [30] 鄭貴州.沅麻盆地白堊系地層層序及盆地演化[J].湖南地質,1998,17(2):91-95.

      [31] 楊紹祥,余沛然.麻陽陸相紅盆東緣推覆構造與成礦作用[J].湖南地質,1997,16(1):14-19.

      [32] 鄭貴州,羅新民,侯光久,等.沅麻盆地白堊系劃分及巖石地層研究[J].地層學雜志,1998,22(3):201-205.

      (責任編輯:劉永權)

      New understanding and achievements in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of 1∶250 000 Huaihua sheet,Hunan province

      LIGuoliang,LIU Yaorong,BAIDaoyuan,WANG Xianhui,HE Jiangnan,LING Yuexin,YANG Jun
      (Hu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Changsha 410116,China)

      In this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project,1∶250 000 Huaihua shee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and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tectonic units from west to east:Wuling fault-bend fold belt,Yuanma basin,Xuefeng thrust belt and Shaoyang depression fold belt.Through investigation,the sedimentary relationship and its boundary between Banxi Group and Gaojian Group are found out in the study area.It is proposed that a depression formed in Chang'an stage of Nanhuan Period lies at the junction of Lianshao Basin and Xuefeng Mountain.The intrusive stages are divided,and the sequence ofmagmatic evolution is established.Combined with isotopic dating data,the intrusive ages and erupted ages of Baimashan-Longshan complex and its surrounding granites are ascertained.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ectonic patterns of Xuefeng orogenic belt are identified;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Yuanma basin are established.

      Yangtze block;Banxi Group;Xuefeng orogenic zone;Yuanma basin;Huaihua,Hunan

      P623.12

      A

      2095-8706(2016)02-0038-10

      2015-06-03;

      2015-11-18。

      中國地質調查局“湖南1∶25萬懷化市、邵陽市幅區(qū)域地質調查(編號:1212011120780)”項目資助。

      李國亮(1987—),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基礎地質及油氣資源調查。Email:121034237@qq.com。

      猜你喜歡
      造山玄武巖花崗巖
      黑龍江省造山帶研究:關于洋殼俯沖造山和陸殼碰撞造山磨拉石的認識*
      柴達木盆地北緣造山型金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潛力
      玄武巖纖維可用于海水淡化領域
      花崗巖
      抗剝落劑TR-500S改善花崗巖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石油瀝青(2020年1期)2020-05-25 06:53:56
      火山作用對板塊構造環(huán)境的判別方法
      云南地質(2019年1期)2019-03-07 01:23:32
      與侵入巖有關的金礦床與造山型金礦床的區(qū)別
      非洲東南部造山型金礦成礦環(huán)境與資源潛力分析
      2019年全球連續(xù)玄武巖纖維市場產(chǎn)值將達1.047億美元
      花崗巖儲集層隨鉆評價方法及應用
      红安县| 乌鲁木齐市| 宝兴县| 洛隆县| 衢州市| 莲花县| 柳江县| 洮南市| 沭阳县| 安陆市| 五寨县| 崇明县| 嫩江县| 株洲县| 苗栗市| 四子王旗| 温州市| 霍邱县| 明溪县| 顺昌县| 延寿县| 左权县| 乌什县| 洛扎县| 福清市| 天长市| 宝应县| 沽源县| 子洲县| 武鸣县| 潼南县| 赣州市| 云南省| 武冈市| 仁寿县| 大田县| 永兴县| 枝江市| 鱼台县| 嘉定区| 吴旗县|